小学英语“儿童生活实践作业”的缘起、特征与实施

作者: 万亚莉

摘 要 作业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作业设计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赋能作业改革,指出有教育意义的作业应具有“以儿童为中心、以素养为导向、以生活为内容、以实践为路径”的典型特质。同时结合作业实例,阐述小学英语“儿童生活实践作业”从组织形式、驱动方式、教学关系、支持系统和评价样态各方面的整体构建,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实践和儿童生活实践类作业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陶行知思想;教学做合一;小学英语;儿童生活实践作业

引用格式 万亚莉.小学英语“儿童生活实践作业”的缘起、特征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4(20):62-66.

自“双减”政策颁布以来,设计合理、科学和有效的作业成为学校提质增效的热点。在“双减”背景下,对作业的理解存在着种种误区,如将作业看成是负担、假期不布置任何作业或将免做作业作为校内各种赛事的奖励等。作业设计也存在学生主体性不突出、脱离生活情境、缺乏实践体验、碎片化设计、形式单一机械等问题。

2021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鼓励学校“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1]。《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强化学科实践,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2]。有鉴于此,本文结合小学英语作业实例,阐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创新实践形式,即多重样态的“儿童生活实践作业”的缘起、特征与实施,推动作业改革,使儿童的生活、学习、发展回归本来的样态。

一、“儿童生活实践作业”的提出缘起

“教学做合一”是小学“儿童生活实践作业”的核心和作业样态的实践方式。在“双减”背景下,开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当下时代的再理解、再认识,秉持“教学做合一”的作业观,利用“儿童生活实践作业”的载体,充分融合“生活情境”,注重“实践体验”,探究作业的多重样态及育人功能,能够构建儿童作业新生态与新格局。

1.“教学做合一”赋能作业新变革

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理念,到周洪宇“生活·实践”教育理论,赋能作业新变革,将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蓝图转化为“儿童·生活·实践”的作业实景图,进一步丰富陶行知思想的当代创新样态,撬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儿童生活实践作业”的启示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启发我们,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生活中处处充满教育,而教育也蕴含在生活的每时每刻,提倡把生活与教育结合起来,指出有生活的地方就存在教育,而生活本身也具有教育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是“生活实践作业”的理论基础,是生活化作业样态研究的理论来源。基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结合教育改革背景开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当下时代的再理解、再认识,继承与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同时利用“生活实践作业”的载体,探索作业与生活的链接点,探究作业的育人功能及多重育人样态,摒弃机械单一的作业设计思路,结合生活情境探索创新的作业方式,将生活资源融入到实践作业中,促使儿童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在作业中应用实践,进而发展核心素养。

(2)“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与“儿童生活实践作业”的链接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它主张“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强调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这个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常规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了人生普遍的现象[3]。

“教学做合一”是“儿童生活实践作业”的指导思想,启发作业研究应遵循儿童学习的基本规律,以儿童的“学”思考“教”,关注“儿童生活实践作业”从源头开始的“教与学融合”以及渗透在教学全过程的实践体验。

“教学做合一”是“儿童生活实践作业”的实践样态,以学生的生活与实践为中心,联结学生的知情意行,构建多重样态的作业实践方式,实现“教”与“学”一体、“知”与“行”合一及“学”与“用”结合。

因此,“儿童生活实践作业”是“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实践表达,它继承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精髓,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联通了宏观的陶行知思想与微观的作业实施,有利于将理想的育人蓝图转化为高效作业层面的实景图,深化作业方式变革,撬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从知识性人才培养到实践性人才培养的转化。

2.“儿童·生活·实践”形成作业新样态

“儿童·生活·实践”作业凸显儿童中心、生活情境与实践体验的创新育人方式,开拓儿童第一人称视角,利用作业的载体,充分融合生活情境,注重实践体验,发掘“儿童·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教学做合一”的作业新样态,促使儿童的核心素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

(1)“生活·实践”教育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周洪宇教授汲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精华,提出“生活·实践”教育,其内涵是教育来源于生活与实践,教育通过生活与实践,教育为了生活与实践,基本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力、生活力、学习力、实践力、合作力和创新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4]。“生活·实践”教育理论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启发了在作业中有效融合“生活”与“实践”,建立起作业内容与儿童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儿童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动力,把作业与儿童的生活、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促进儿童经验的生长,促进儿童个体的发展。

(2)儿童生活实践作业:“儿童·生活·实践”理论的创新运用

小学英语“儿童生活实践作业”指在国家课程体系下,基于教材开发的具有“儿童中心”特质、链接“生活情境”、采用“实践体验”方式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生活实践作业”源自生活,致力于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凸显“儿童中心”的作业特质。它采用“教学做合一”的形式,视儿童为学习的自我完善者,引导儿童关注自己的生活,发现真实生活中的问题,运用实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将“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能力素养,关注作业完成中的过程性评价以及儿童在实践中的真实体验。“儿童生活实践作业”真正关照儿童的成长需求,激发儿童学习的内驱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儿童的视角构建一个活泼的基于儿童的英语文化世界。

3.多重样态的实践方式构建作业新生态

“儿童生活实践作业”遵循教育规律,关注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通过多重样态的实践方式,如多模态的作业活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多维度的评价手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强化五育并举,师生共创有意义的学习生活,形成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作业新生态与新格局。

(1)多模态的作业活动:回归儿童生活的真实样态

多模态是指多种感官信息在一起协同作用的状态。多模态的作业活动是指运用多种感官,采用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作业活动。学习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多模态的作业活动,首先要基于儿童的真实成长需求。儿童的生活本就是多模态的,真实的成长一定源自真实的生活,单一的作业活动不可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此外,多模态的作业活动要基于儿童真实的生活场景。“不管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还是人与人的互动,都是真实的生活,都是为了真实生活而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儿童生活的本来样态。”[5]多模态的作业活动有助于儿童从书本世界走向真实的生活世界,促使儿童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激发其生命本能,拓宽“儿童学习世界”的时空场域,回归儿童生活的真实样态。儿童的经验在真实的生活中不断生长,生命意蕴得以实现。

(2)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呼应儿童学习的应然规律

“根据杜威的观点,儿童具有四种本能,即操作的本能、交往的本能、探索的本能、表现的本能。与此相应,儿童自然表现出来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操作性学习、交往性学习、探索性学习、表现性学习等。”[6]生活实践作业不是某一种学习方式的代称,而是可以包容多种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仅赋予儿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完成作业,也使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等学习方式在课程实施中得以落实。因此,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既拓宽了“儿童学习世界”的生长点,也呼应了儿童学习的应然规律。儿童的素养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为个性化成长提供了可能。

(3)多维度的评价手段:回归儿童发展的健康生态

评价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应试为导向的等级制作业评价,违背了儿童发展存在自然差异的客观事实,偏离了儿童发展的应有生态。多维度的评价手段,从兴趣、态度、合作、分享等多维度,改变了原来的单一分数、等级的评价手段,而代之以有温度的对话、互动、交流、鼓励、支持等新的评价手段。开放性的问题,开放式的活动,减缓了成绩给儿童带来的压力,减低了他们学习上的焦虑情绪。

同时,在心理层面上,激发儿童对学习、对探究的兴趣。在儿童眼中,家人、学校、同学、老师就是他们的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地位和沟通方式就等同于他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和连接方式。秉持“为儿童”的教育初心,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手段,在真实而完整的生活实践作业中,培养儿童积极关注生活,乐于分享学习成果,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品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夯实“儿童学习世界”的支撑点,回归儿童发展的健康生态,促进儿童精神生命的蓬勃发展。

二、小学英语“儿童生活实践作业”的典型特征

蕴含教育意义的作业应该具有“以儿童为中心、以素养为导向、以生活为内容、以实践为路径”的典型特征。“以儿童为中心”,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以素养为导向”,实现作业的育人功能;“以生活为内容”,将学习植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以实践为路径”,秉承“教学做合一”,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与进步。

1.以儿童为中心: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杜威提出的新三中心论中,“儿童中心”是起点,是中心,亦是目的。小学英语“儿童生活实践作业”坚持以儿童为中心,致力于链接作业与儿童生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关照儿童个性化的成长需求。以儿童为中心,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开拓儿童“第一人称视角”,从而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塑造儿童主体人格,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2.以素养为导向:达成作业的育人功能

小学英语“儿童生活实践作业”的实施是核心素养导向下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以作业目标落实课程标准,以作业改革承接课程变革,能够促进课程标准、课程方案的落地,减少教学与作业的“落差”问题。此外,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能够反哺教师的专业发展,从“作业—考试”思维范式转向”作业—育人”思维范式,这是实现教师由教学思维到整体育人思维的认识迭代提升的必然要求,使得作业改革逐渐从“考试会考什么”转向“学生应该学会什么”,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3.以生活为内容:实现生活与教育融通

杜威认为儿童的教育与现实生活不应该相脱离,而应该相互依存,教育与生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他开篇就指出“教育是生活所必须”[7],强调好的教育就是要从生活和经验中去习得知识。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8]。以儿童生活为内容的作业,生活的过程即为教育的过程,坚持培养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发现真实的生活需要,创造性地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儿童只有在真实世界和情境中观察、体验、探究、交流,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扭转教学和作业中与生活脱节的实然现象。

4.以实践为路径:发挥教学做合一价值

实践性是“儿童生活实践作业”的根本属性。“教学做合一”在作业层面落地的重要路径就是实践,教和学通过“做(完成)实践性作业”实现统一。学生的实践活动是素养发展的内在机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才能在以实践为路径的沉浸式体验中养成品德,发展素养。“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9],以实践为路径的“儿童生活实践作业”,有利于在路径建构上减少课堂教学变革和当前作业方式的“落差”,即“不一致”的问题,以作业目标的建构落实上位的课程标准,凸显了作业对课程自下而上的支撑。

以实践为路径的“儿童生活实践作业”强调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实践;二是生活中的复杂问题要通过实践才能解决;三是作业的目的就是实践活动本身。通过实践从根本上实现儿童和世界之间更好的链接,真正指向理解世界并改造世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