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优提质背景下县域高品质教研的生成与实施

作者: 黄金星

摘 要 扩优提质计划深入推进促使县域教研走高品质建设的发展道路。县域高品质教研是由教研主体、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共同建构的生态系统,具有动态生成的建构性、凝聚共识的协同性、立足本土的适切性,以及互动学习的多元性等特征。县域高品质教研的生成与建构要把握绘就教研生态服务师生的教研愿景、形塑育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教研目标、打造专业能力内生发展的教研队伍、促进本土资源整合共建的教研特色等四个向度;其实施应从完善制度支持、优化教研生态、促进教研赋能、发挥教研案例的引领示范作用、坚持育人为本的人文导向等方面进行。

关  键  词 扩优提质;县域教研;高品质教研;教研生态

引用格式 黄金星.扩优提质背景下县域高品质教研的生成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4(23):22-26.

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简称“扩优提质”),是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2023年8月,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了《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指出要“加强教研支撑引领,健全各级教研体系,推动各地各校常态化有效开展区域教研、网络教研、校本教研,强化基于教学实际问题和课例案例的研究”,明确了教研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中的重要作用和职责所在[1]。县域教研作为区域教研的组织形式,承担着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打造县域高品质教研是推动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呼唤。推动县域教研走向品质提升之路,是扩优提质进程中县域教研变革的重要方向和路径遵循。有鉴于此,探讨县域高品质教研实施路径是破解县域教研困境的重要课题。

县域高品质教研即在县域所开展的注重效率和质量的教研活动,是保障县域高品质教学活动、高品质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

一、扩优提质背景下县域高品质教研的构成要素

县域教研活动的开展涉及教研活动管理部门、教研主体、学校、教研资源、教研活动、教研平台等要素,是县域高品质教研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域教研活动的管理部门、教研主体、学校这三类责任和参与主体共同服务于县域教研活动。县域教研活动的管理部门以县教育局、县教师进修学校或者县教师发展中心为主,是教研活动的行政管理单位,为县域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制度和机制保障,负责县域教研的整体规划、人员安排和资源统筹与协调等工作。县域教研主体是教研活动的实施者,主要由县域各级各类学校的一线教师、学校管理者、教研员等构成,是教研系统中人数众多的群体,负责教研活动的具体实施工作,是教研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为教研质量的改进提出建议。学校既是教研理念、教研思想、教研政策的直接领悟者和践行者,也是教研活动的重要实践场域,能为教研开展提供实践场地和保障。

教研活动、教研资源和教研平台这三大要素构成了县域教研活动系统。教研活动的内容、形式及实施方式影响着教研成效,能直接反映县域教研质量。教研资源是县域教研活动开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研素材、物质、技术和人力等要素。教研平台能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是提升县域教研活动参与度、覆盖力度和辐射范围的不可或缺的媒介和载体。教研资源和教研平台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都影响着教研活动的开展。

二、扩优提质背景下县域高品质教研的特征

1.动态生成的建构性

县域高品质教研是一个动态生成、不断建构的生态系统。从宏观上看,扩优提质背景下县域高品质教研的生成与完善是一个促进城乡学校、城乡教研共同优质发展的动态持续过程。县域教研扩优提质的工作难点在于强化乡村、乡镇学校的参与意识,缩小城乡教研水平差距,以扩大县域优质教育教研资源的容量和覆盖面。从微观层面来看,扩优提质背景下县域高品质教研的生成与完善是教研诸要素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县域教研的扩优提质既需要促进县域内部城乡学校、城乡教研的同步发展,也需要县域教研诸要素与时俱进,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以增强县域教研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活力。

2.凝聚共识的协同性

县域高品质教研具有凝聚共识的协同性。县域高品质教研凝聚教研主体、教研管理部门、学校这三大县域教研责任和参与主体的智慧与力量,促进三者之间的协同合作。县域高品质教研的生成与建构以县域教研扩优提质为最根本的共同愿景,引导教研主体、教研管理部门和学校形成认同,要处理好各类教研责任和参与主体之间的差异、矛盾与冲突,凝聚共识。

3.立足本土的适切性

县域高品质教研具有立足本土的适切性特征,其生成与建构需要探索出适合本土、彰显地方特色的教研实践模式,以实现高品质教研的教研内容创新、教研平台优化、教研方法升级。从县域高品质教研活动这一微观系统来看,县域教研活动的实施需要依托相应的教研资源、教研平台来进行,为县域教研活动的持续开展积累经验,提供参考范例。县域高品质教研的建构应彰显代表县域自身特色的教研元素,为县域教研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经验参考和本土专家支持。

4.互动交流的多元性

县域高品质教研具有互动交流的多元性。一方面,县域教研互动交流主体呈现出多元性。县域高品质教研促进县域内外教师、学校、教研管理者之间的学习交流、思想碰撞,有助于培养新的教研群体和教研队伍,壮大县域教研品牌,完善县域教研。另一方面,县域教研互动交流内容与方式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教研主体与县域内外教研群体之间的交流内容与方式是多样的,可以促进县域教研的改进工作。

三、扩优提质背景下县域高品质教研的生成

教研愿景、教研目标、教研队伍和教研特色等四个方面为县域高品质教研的整体统筹和局部构造提供了思考视角。

1.绘就教研生态服务师生的教研愿景

教研愿景能促进教研生态系统中的教研群体在参与教研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凸显教研实践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土壤,又反过来滋养与改善教育教研活动的特性。

其一,县域高品质教研不仅服务于教研和教师,更是服务于县域的整体教育活动、服务于学生。县域高品质教研生态系统是以教研实践活动为核心来运作的,教研实践活动以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出发点,通过对师生教与学过程中所需要变革之处进行诊断、反思、调研与研究,为师生教与学、师生发展提供指导与借鉴,促进师生教与学活动的完善。

其二,县域高品质教研愿景是远景规划和近期规划的统一,它注重以长远的愿景来指导、修正近期教研活动中偏离“服务于师生的常态化教研”的状况,关注当前学校、教师急需解决的教育教学和教研难题,规避近期愿景规划中可能出现的教研功利化、短视化等问题,确保短期的阶段性教研与县域教研发展的长远规划相统一。

2.形塑育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教研目标

教研目标是对教研活动的预期,能对阶段性、单个的教研活动起到效果检测、诊断作用。县域高品质教研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是教师与学生,为此,开展以人为核心的教研活动是县域高品质教研的最基本的目标。

其一,县域高品质教研筑基于教研实践活动,能为教研实践活动注入活力。县域高品质教研是针对教师、学校在实际教研中存在的与学校、师生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教研,鼓励教师本着“问题就是课题,现象就是对象,工作就是研究,效果就是成果”的思维,在理论张力与实践张力的互动之中[2],调动学校、教师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进而带动二者教研活力的提升,以促进县域整体教研的发展。

其二,县域高品质教研坚持育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的目标导向。县域高品质教研在成绩导向、升学率导向的应试背景下,应当坚持把握育人为本,彰显人文关怀的教研理念和教研诉求,淡化分数为重的教研导向,在关注教学效益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发展,为学生营造人文关怀氛围。此外,县域高品质教研能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提供人性化的制度支撑,凸显对教师的人性关怀。

3.打造专业能力内生发展的教研队伍

县域高品质教研的生成与完善依赖于打造优质的教研队伍,使这支队伍成为县域教研实践的主力军,为县域教研人员的培养提供真实样例。

其一,县域教研队伍的打造要聚焦教研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对县域高品质教研的生成与发展而言,在培养教研队伍专业能力层面,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教研能力,而应当从“教研是源自一线教育教学实践”的大教研观念出发,帮助教师认识到教研能力与教育教学,以及教师其他专业能力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以教研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来深化教师对教育教学、教研的认知,提升教师的教研意识与能力。

其二,提升县域教研队伍内省反思和自我驱动的能力。教研队伍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不仅需要外界引导,更需要教研个体和群体自我驱动、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能力的生成和提升,这是打造县域高品质教研队伍的内涵要义。在县域高品质教研中,教研人员的专业发展能为教研个体和教研群体的专业能力生成与发展提供可持续、不断内生的路径,为其他教研人员如何做教研提供示范。

4.促进本土资源整合共建的教研特色

形成县域自身的教研特色能为县域高品质教研的生成与发展增色不少。对县域高品质教研而言,打造本土特色的教研主要体现在教研资源的在地化发展,促进教研资源与地方特色的有机融合。

其一,县域高品质教研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在统筹、整合、开发与利用教研资源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对本土资源的教研化挖掘与整合,能使得县域教研增添典型的本土特色,既丰富了县域教研的资源素材,也增强了县域教研关切本土资源的特性。

其二,县域高品质教研能对已有的教研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丰富现有教研资源的教研价值,促进教研资源与本土教研实践的有机融合,使之更适合学校、教研人员的实践,更贴近县域教研的需求。

四、扩优提质背景下县域高品质教研的实施

1.完善相关政策与顶层设计,保障县域教研的高效运行

保障县域高品质教研的持续运行和长足发展,需要加强和优化相关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使县域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指导性文件作为依据,以确保县域高品质教研的发展有政策、理论的指引,组织、经费的保障[3],即县域高品质教研所需的制度支持。

其一,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保障县域教研长足发展的政策指导性文件,以及推进理论顶层设计的制定、完善与运行,为县域教研活动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和实施提供制度、经费、理论参考等方面的帮助。县域教研生态系统的运行需要科学的管理制度、理论层面的顶层设计、充足的经费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撑,为县域教研的运行提供政策和行动依据,以增强县域教研活动开展的合规性。

其二,完善县域教研的科学管理制度,推动教研管理部门对县域教研活动、教研人员、教研规章、教研经费等方面的监管,提升县域教研的规范性和效率,确保县域教研生态系统中的要素完善规整,推动县域各类教研主体各司其职,发挥教研规章制度在教研活动的规范性、纪律性等层面的积极作用,保证教研活动的规范化和高效化运行。

其三,完善县域教研的顶层设计,这些顶层设计主要指对县域教研特色、愿景、目标、模式、方法、流程、平台、反馈机制、评价考核机制等内容进行理论性的论证和设计。教研的顶层设计应为教研活动的具体组织提供多样化的教研方式和特色化的资源,为教研主体科学开展教研提供参考范本和理论指引,为教研活动实施过程和步骤的优化提供操作性强的指引,从而提升县域教研组织的活力和效率[4]。

此外,要建立和完善县域已有的教研组织机构、部门和特色教研模式,进一步促进县域教研均衡发展,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在县域教研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2.打造横纵联结的交流机制,构建多元融合的协同氛围

县域教研生态系统的优化需要通过优化教研机制、构建合作交流的教研文化氛围来实现。打造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县域教研交流机制,不仅能为县域教研发展赢得更多的外力支持,也能促进县域教研主体之间的学习与合作,从而为县域教研营造创优争先、互学互促的文化氛围[5]。对县域教研管理部门、县域教研主体而言,县域教研可从如下几点来进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