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评价

作者: 王玉萍 张贤金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应遵循行动性原则、层递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在实践性作业设计中,以爱国教育培养政治认同、以劳动教育培养道德修养、以法治教育培养法治观念、以心理辅导培养健全人格、以志愿服务培养责任意识,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架起学生课内外学习的桥梁,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同时,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具象化、评价内容人本化的实践性作业评价方式。

关  键  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1]。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要求,实践性作业要通过控制作业总量、创新作业类型、提升作业设计质量等路径,实现作业育人功能。基于笔者所在市域小学生道德与法治作业管理情况的专项统计与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性作业在内容、形式及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内容、素养立意不明,内容与素养目标不一致;作业形式单一,可操作性不强,实施条件脱离实际;评价缺失,缺乏有效度的评价工具。因此,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加强和改进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评价,对于突破实践性作业面临的困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作业是学业质量标准的转化与落实,是教学评一体化的最后一公里。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旨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概念去分析和解决事实问题,是道德品质的具象化。依据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生活性、实践性的特点,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内外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联系的综合实践性作业,根据素养导向的评价标准为实践性作业的设计提供具体实施指导[2]。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应遵循以下设计基本原则。

1.行动性原则

实践性作业要落实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知行合一的要求,从课内学科知识转向课外具身实践,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调查和访谈、问题探究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深化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要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层递性原则

实践性作业应遵循学生认知起点及认知发展一般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照顾不同学习需求,分层设计不同难度等级的作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作业,参与实践性作业设计、实施、评价的全过程,力求通过实践性作业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3.多样性原则

实践性作业形式应融合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充分融合新课程跨学科学习要求,丰富和拓展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从改变作业方式出发,将原有读写方式转变为读写做一体化模式,确保作业形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路径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3]。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路径应紧密围绕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注重情感体验与道德内化,融入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关注社会热点与规则意识,并倡导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实现课内外联结,促进知行合一。

1.从爱国教育主题出发,循序渐进实现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更多地指向价值取向,具体表现为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三个维度。在实践性作业中,从爱国教育主题出发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可通过加强历史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爱国情感。通过生动的故事、贴近生活的案例以及历史名人的事迹,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其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家庭责任感。

讲好中国故事是最佳的实践性作业形式之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素材,如完成小学高年级读本的“伟大的中国梦”一课的教学后,以“童心读中国,成就大家谈”为主题,利用校园广播平台搭建“思政微课堂”,从“我们的生活”“科技的发展”“祖国的梦想”“致敬航天梦”等角度,用童言童语讲述青春中国的美好故事。在这个“思政微课堂”中,对接社会时事,分享新闻动态,播报其他思政类书籍信息,稚嫩的童言童语让道德与法治教育进行校本化的转身,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意识,进行政治启蒙,强化政治认同。

2.从劳动教育题材入手,感同身受提升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外在表现是一种行为习惯,具体分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四个维度。劳动教育主题的实践性作业必须围绕育人价值展开设计,它涵盖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品质以及劳动精神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内容体系。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劳动教育主题的实践性作业应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结合教学内容布置动手操作作业,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让我自己来整理”这一课的作业,教师要求学生在家进行三周的劳动实践,将每天整理好的抽屉、房间等拍成照片,做成图片组交给教师,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劳动实践的过程、实践的态度进行评价;或者以视频的方式拍下自认为最快最好的一次整理,提交给教师,作为劳动素养达成度的评价。《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离不开他们”这一课的作业,让学生以“今天我跟班”及“我手画我心”为主题,利用周末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不同职业的劳动过程,并在体验之后,将自己对职业的理解以绘画等形式表现出来。如此,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形式,给予学生在体验中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将课堂所学付诸于课外实践,将习得的劳动技能运用于生活,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与责任心。

3.从法治教育题材切入,以案为鉴接纳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价值判断,具体包括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生活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等内容。法冶主题实践性作业设计要以法治理念为核心、以道德修养为基础,采用探究式、活动式等多种实践方式,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可以设计案例分析类、情境模拟类、实地观摩类的实践性作业,帮助学生对宪法和法律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培养学生依法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4]。

例如,《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大代表为人民”这一课的作业,教师组织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从课内走向课外,开展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实践活动。“您的职责和义务是什么呢?”“作为人大代表,您在闭会期间通常会做些什么呢?”“您能详细谈谈您提出的议案内容吗?”通过采访和实地参观,打通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通道,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到人大代表“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的职责所在,也从侧面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逐步形成国家政治认同,树立法治意识和国家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守法不违法”这一课的作业,可联合当地民警部门,以“红领巾上讲坛”的方式,带领学生开展校园“反欺凌”宣传活动。讲述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教育学生如何远离校园欺凌,远离违法犯罪,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实现法治行动素养的外化。

4.从心理辅导内容介入,潜移默化塑造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一种自我认知状态,主要包含正确的自我认识、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三个维度,具体表现为自信自尊、平和理性、积极向上和互助友爱等。实践性作业活动主题设计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和体验性,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游戏互动等实践活动。选取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故事,通过生动的讲述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模拟真实的情境,体验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围绕特定的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经验,促进思想的碰撞和融合。设计有趣的心理健康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放松心情,体验合作的乐趣,学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购物等实践性活动,引领学生走出书本、融入生活、亲身实践,培育理性平和的情感。

例如,《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是独特的”这一课的实践性作业“赞赞我自己”,根据三年级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外在特征和兴趣特长,引导学生通过文字记录,或语音、视频录制的方式在班级进行交流展示,帮助学生肯定自己、相信自己,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升自我认识水平。《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爸爸妈妈多爱我”这一课的作业,可以《卧冰求鲤》《沉香救母》等故事为素材,使学生产生同理心,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及自己对父母的情感,设身处地体悟父母的所思所想,自然而然地产生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

5.从志愿服务活动出发,以身作则形成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感是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主要包括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有序参与三个维度。志愿服务活动旨在培养公民意识,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更好激发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萌芽。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设计多样化的实践主题,培育学生责任意识,如通过社区服务、关爱弱势群体、参与环保行动、文化传播等,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学生到社区、福利院、环保基地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志愿服务体验,亲身感受社会问题和了解需要帮助的人群;携手保护母亲河活动中,学生宣传环保、主题演讲、捡拾垃圾,参与公益社会活动,增进关心社会的情感;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对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思考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在小学阶段,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科内涵和时代特征的实践性作业,立足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优化实践性作业形式,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例如,《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参与公益”一课的作业,教师可以围绕“爸爸的爱心车”“公益的力量”两个活动园和“慈善要用爱心衡量”一个阅读角,结合2023年春天市域爱水护水的背景,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参与公益活动的意义,同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和责任意识。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的评价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评价遵循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5]。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完善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方式对实践育人具有诊断、调控的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强调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评在育人过程中的不同功能,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整体育人观念。因此,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内容,围绕学生道德发展的五大核心素养,促进知行合一。从评价的内容要素和水平层次两个维度入手,把握学生在相应内容要素上的能力水平层次,设定多元的评价主体,建立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实践性作业进行评价[6]。

1.评价主体多元化

(1)学生自评。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再次回顾自己完成实践性作业的整个过程,再次感知实践性作业的意义,反思完成的情况,在自我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评价的客观性,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又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2)同伴互评。同伴互评能够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别人优秀的地方,同时又能够给同伴中肯的建议,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