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心理的复述教学策略
作者: 朱水平
【摘要】
复述教学贯穿于小学各个年段。对复述教学进行价值重估,了解其基本特征,是低段复述教学进行的前提。从阅读心理的角度研究学生阅读行为各个阶段的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和机制,为低年级复述教学提供了有效路径:复述前期——基于理解的语言解码与编码;复述中期——寻找储存和应用的设计路径;复述后期——让形象爬上理性认识的高坡。
【关键词】
低段复述教学 阅读心理 教学策略
复述是在阅读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文章内容——人物、事件、情节、环境或主要思想观点、事物特征等,进而促进阅读的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对学生的复述能力明确提出要求:“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1]同时,学业质量描述中对低段学生复述能力的具体表现特征进行了刻画:“能借助关键词句复述自己读过的故事或其他内容,尝试对阅读内容提出问题” [2]。2022版新课标将复述能力作为“表达与交流”的一项重要能力,强调起始阶段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要从详细复述开始,借助关键词句,关注情节,强调完整性,体现了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性、支架性和语言运用的实践性。
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理清“复述”的概念和其价值所在,将“复述”等同于机械性地记忆、背诵,是对复述的本质规律以及存在价值的极大漠视。本文就以统编版低年级的复述教学为例,探讨复述教学的基本特征,根据复述的作用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复述教学价值的重估
1.复述教学体现语用思维,可以强化语言的积累。复述作为一种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方法最早提出来的是郑振铎。他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教师可以指导抄下美丽的结构很好的句子,又要使他们把所读的故事,用自己的文字节述出来,他们必定很愿意做这种事,这于他们文字上的进步,是很有影响的。”由此看来,复述教学是一种集理解、记忆、归纳与表达于一体的学习活动。统编版低年级教材的编排遵从儿童语言认知的发展规律,从通俗易懂、结构清晰(相似段落反复的结构)、篇幅短小、情节性强的课文,如《小猴子下山》《小蝌蚪找妈妈》等,向文字优美、情节曲折、富有哲理的较长篇幅的文章过渡,如《蜘蛛开店》《羿射九日》等,文本的语言、内容、结构、篇幅以及哲思都呈现出螺旋上升、逐步递进的编排规律。这样的文本是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扩大语言内存的极好典范。复述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消化、领会文本,将知识融会贯通,使其吸收句式,丰富词汇,用正确的方式来述说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发展言语思维。
2.复述教学体现活动思维,可以实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低年级的“复述”就是教材中要求的“讲故事”。“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其中暗藏着复述教学的活动性过程——由听(看)到讲。“听”是输入,输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老师讲,也可以同伴互讲,强调具身参与,在“听”中发现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讲”是输出,需要脱离阅读文本,重复刚刚记忆过的课文内容,它要求忠于原文,忠于这个作品原本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谐性和艺术表现力。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都需要学生有积极的语言实践行为,思维“动”起来,这样才能巩固、加深对文本的记忆,积累语言,培养语言组织以及表达能力,促使阅读文本的优质资源最大效益化。
3.复述教学体现创新思维,可以激活儿童的故事力。创新思维是与创造性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它总是在人产生进行某种创造活动的动机和欲望之后发生的。低年级的复述虽然只需要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语言进行自我诠释和创造性演绎,甚至还会对故事中的留白之处,采用想象补白的方式,进行“绘声绘色”的创意表达。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自己的形象思维进行再造性想象,然后基于抽象思维进行再造性的创意表达。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意表达力。
二、低段复述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理解与积累
复述首要目的是积累。“你所不理解的东西是你无法占有的(歌德)。”这句话道出了记忆的奥秘——若要记得,先要懂得。复述不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重复,不是单纯地一字不落的背诵。新课程标准(2022版)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在理解中积累语言——“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2]什么是理解呢?理解是“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3]理解记忆就需要从本质上、相互关系上认识事物,使识记材料与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建立密切的联系。积累的前提是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复述,才能真正使“美丽的结构很好的句子”留在短时记忆中并向长时记忆转移。
(二)情境与体验
在复述教学中,情境是“汤”,复述文本是“盐”,盐只有溶于汤才容易入口。作者写作时将情感融入情境诉诸于文字。反之,阅读时只有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融入情境才能唤醒其生命与美感。因此,复述内容的情境化是将知识活化并转化为素养的必经之路,它能够解决知识与背景、理论与实践、抽象符号与具象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使文本内容以及文本内容的学习变成学生积极主动发展自己语言、能力和思维的养分和手段。复述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如联系生活、借助实物、借助图画、借助表演、借助语言等。如《蜘蛛开店》一课就可以借助图画和语言创设复述的情境:如果你是蜘蛛老板,遇到这样的顾客你会怎么办?你会怎么向别人讲述今天的开店经历?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典型、简约的情境中“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就能引发积极的内心体验,形成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的能力。
(三)联想与建构
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个体在建构自己的理解。进入课堂的学生总是带着已有的经验来的。这些经验有的是日常生活经验,有的是以往所学知识的内化并在生活中得以实践的经验。复述教学中,教者要唤醒学生以往的经验,在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即“联想”),引导学生借助以往经验辅助,并融入当下的学习,完善、提升原有的结构(即“建构”)。如教材二下《小毛虫》一课,学生需要按照小毛虫生长的规律来进行故事的复述,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规律”一词,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将学生原有的认知进行了链接,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小朋友们,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傍晚从西边落下,这是规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这也是规律。小毛虫的成长又什么样的规律呢?打开语文书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与小毛虫的生长规律进行勾联,就是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学生新知识生长的根基。
联想与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的记忆、理解、关联能力以及系统化思维和建构能力共同参与的过程,这些能力也将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基于阅读心理的低段复述教学策略
阅读过程是一个在时间链条上展开的学习过程。阅读行为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对来自客观世界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制作。阅读心理研究的是阅读的各个阶段中读物如何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映像,形成了什么样的映像,读物客体和读者主体互相作用的过程和规律是怎样的。下面,笔者就从阅读心理角度谈一谈低段复述教学的实施建议。
(一)复述前期——基于理解的语言解码与编码
低年级复述要求对课文进行详细复述,即按照课文既有的顺序和内容,进行连贯的口头讲述,是锻炼口头表达的一种方式,是促进学生将书面语言进行长时记忆的一种途径,更是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扩大语言内存的有效手段。
文字符号是语词的代码,语词又是客观事物的代码。读者必须通过文字代码抽取其中的意义信息。文字符号的离散性掩盖着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精华。复述教学首先要带领学生进行言语的解码——理解,并将原有的言语系统与现有的学习内容发生勾联,重新进行建构——编码,学生才能真正吸取新的言语表达方式,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言语系统的一部分。因此,复述教学的前期,善教者要善于带领学生从离散的、线性展开的文字符号中提取出主要的意义和有组织的意义体系。即,教者的教学行为主要指向于带领学生理解和阐释读物语言代码的意义,组织编制新的认知结构,这是复述教学最紧张、最艰难的时期。
1.解码:从字面中抽取意义
从中国汉字表达语义的方式看,大致有语表义、语里义和语外义几种。所谓“语表义”就是语词本身所表示的概念,这是文字符号表义最直接、最普遍的情况。而“语里义”和“语外义”就是指的语词之外的深层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言外意,弦外音”。如何理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意思是说,阅读一篇文本,首先要过语言关,要弄懂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其次,就是要知道语言文字未尽之意,要体会到语言表达的弦外音、言外意,揣摩到作者没有直接诉诸文字的心意。最后还要明其理,即明白文章揭示的客观事理。
以统编教材二下的《小毛虫》为例,课文介绍了小毛虫从结茧到化解成蝶的生长过程,通过小毛虫生长的过程告诉学生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每个人唯有坚持梦想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美好。较之前面要求复述的课文,本篇篇幅稍长,语言优美,字里行间透着人文气息和童趣。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在理解和体验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呢?我们就以课文第1自然段的教学为例来看一看吧:
【教学片段1】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毛虫呢?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这是一只可怜的小毛虫。因为它,既不会唱,也不会跑,更不会飞。
师:奖励你读一读这句话。(生读)
师:小毛虫很可怜,其他的昆虫怎么样呀?
生:大大小小的昆虫又是唱,又是跳,跑的跑,飞的飞……
师:用句子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
生:生机勃勃。
师:对,你看,联系上下文也能理解词语。想像一下,七星瓢虫会做什么?
生:七星瓢虫会爬。
生:它会飞。
生:它还会捉蚜虫。
师:七星瓢虫会爬,会飞,还会捉蚜虫。哪个本领最厉害?
生:我觉得捉蚜虫最厉害,因为捉蚜虫能保护庄稼。
师:如果让你们把七星瓢虫的三个本领填到这个句子里去,你会怎么填呢?想一想,最厉害的一个本领填在哪里?
(出示:七星瓢虫既会_______,也会_______,更会_______ 。)
生:七星瓢虫既会爬,也会飞,更会捉蚜虫。
师:掌声送给他。再想一想小蜜蜂有哪些本领呢?先想三个,然后再想一想哪个本领最厉害。
生:小蜜蜂既会唱,也会飞,更会采蜜。
师:掌声送给她。那么,这只小毛虫呢?它多可怜呀。谁来读出它的可怜。
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教者紧扣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对比的表现手法,抓其特殊的语言形式,利用句式“七星瓢虫(小蜜蜂) 既会 ,也会 ,更会 ”“这个可怜的小毛虫,既不会 ,也不会 ,更不会 ”进行说话练习、朗读指导,让学生在对比中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藏在语言背后小毛虫那可怜的形象和难过的心理,还巩固、强化了一种言语的表达范式和表现手法,为下面的复述教学进行了铺垫。
2.编码:从字面中提取有组织的意义
有效的知识应该是有组织的。教者要带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就要从读物中提取有组织的意义,从而整体把握课文。皮亚杰根据早期生物学的研究发现,每个人生来就有一种把思维过程内化成心理结构的倾向,即组织,通过组合——排列——再组合——再排列将行为和思想纳入一个连贯性的系统。这些结构就是我们理解世界并与世界互动的系统。原本简单的结构经过不断地组合和调整,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有效。皮亚杰将这些结构称为图式。他认为图式是思维的基石,这些组织化的动作和思想系统使我们得以在头脑中表征或思考事物。
统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的课后习题中安排了不少暗藏序列的图式结构。具体见下表:
分析上表不难发现,不管是提供图片(成组)、句子(提纲),还是词串、图文、表格,其中都各自暗藏着一条序列线,或是事物形成的流程,或是事情发展的顺序,或是故事叙述的顺序等等。复述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如《小蝌蚪找妈妈》要求根据故事先给图片排序,再结合图片讲一讲故事;《曹冲称象》《大禹治水》《风娃娃》等要求根据提供的概括故事情节的关键句(提纲)讲故事;《玲玲的画》就要求根据人物心情前后变化的词语讲故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