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群驱动城乡教学一体化的公平课堂建设

作者: 王永强

摘 要 面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需要处理好区域教育领导与城乡协调推进的关系问题、区域统筹设计与学校实践创新的协同问题、加快城乡均衡与重建课堂教学生态的格局问题。遵循公平而有质量课堂建设的实践性与系统性,重庆市南岸区以项目群驱动城乡教学一体化,引领、支撑城乡学校课程育人、教学育人、课堂育人,为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与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关键支点与发展方略。

关  键  词 项目群 城乡教学一体化 公平课堂

引用格式 王永强.项目群驱动城乡教学一体化的公平课堂建设[J].教学与管理,2022(05):13-17.

加快城乡教学一体化,让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教学育人在区域课堂真正发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亟待攻克的紧要命题。可以说,公平而有质量的课堂是推进城乡教学一体化的“最后一公里”。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区域教育领导与城乡协调推进的关系问题

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影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很多,如果单独针对某一个因素提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效果甚微。基于现行管理体制的视角,需要系统解决影响和制约区县党政领导、校长教师,以及学生和家长的育人观、质量观、发展观等各方面的问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城乡教育一体化,不仅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引领,还需要区域教育领导的关键支点与发展方略 ,也需要学校实践创新与“内源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大幅度提升,但是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需求仍然很强。城乡教育一体化不仅仅是办学条件的标准化,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教学育人等内涵发展的一体化。区域教育领导力影响着根据区域城乡特征、发展状况、社会需求等进行优质均衡发展的策略选择、路径探索。统筹设计并着力解决城乡教学主体变革动力不足、学习主体认知习惯固化、区域课堂变革制度设计滞后等关键问题,充分考量城乡学校的差异性,处理好区域统筹设计与城乡协同推进的关系问题。

2.区域统筹设计与学校实践创新的协同问题

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乡村教育振兴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基础教育进入了深度变革的新时代,而且是更加全面、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变革新常态。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要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每一堂教学,需要提升区域教育统筹设计质量,研究、构建区域教育哲学与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共同愿景,统筹城乡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引领和推动城乡学校可持续的内涵发展。

城乡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实现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教师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主导者,教师的水平在实践意义上代表着教育质量的水平[1]。因此,从学校实践的视角来看,需要提升城乡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技能水平,强化公平而有质量的课堂建设实践创新。城乡学校从区情、校情、学情实际出发,统整学校教学变革项目群,驱动公平而有质量的课堂研究、系统变革,实践创新教育公平导向的课堂教学策略工具、教与学方式,处理好学校实践与区域统筹、城乡协同的关系。

3.加快城乡均衡与重建课堂教学生态的格局问题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探讨城乡教育一体化与微观层面的课堂公平时,应该重视学生的体验和认识。城乡不同区域、不同年段学生眼中的公平并不相同。黄敬忠等学者研究发现,学生最初倾向于均等主义的公平观,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受到同伴关系、认知发展、社会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他们越来越认可了差异化的公平观。因此教育者在不同的年级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要考虑到不同的公平策略[2]

整体推进公平而有质量的课堂建设,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工程的薄弱环节,区域应当制定和执行课堂教学规范,尊重学生的差异,并给予平等的机会,探索城乡教学协同发展的区域方略和提升城乡课堂质量的系统措施,建设整体性、融合性、持续性发展的城乡课堂教学生态。需要强调的是,教育是乡村的“精气神”,振兴有质量、有特色的乡村课堂教学,要放在乡村教育振兴战略的重要位置。

二、项目群驱动城乡教学一体化的系统谋划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城乡学校都要明确“落实什么”和“如何落实”。这项涉及多主体、多维度、多环节的系统工程,特别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题,让每个孩子都有成为有用之才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1.顶层设计:公平而有质量的课堂建设

公平而有质量的课堂,是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支点。城乡教育教学活动的旨趣都应指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最终应该落地到城乡学校课堂,这是基本认识。城乡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种区域性教育制度设计,不仅在理念层面论证为什么改革需要指导思想,而且作为一种具体行动,在探讨教学改进如何操作时还需要指导思想,以明确的指导思想引领区域学校的课堂教学改进项目,明晰学校课堂教学改进项目实践的起点,也彰显区域课改项目群的价值追求。

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公平而有质量的课堂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资源供给,更应关注城乡孩子的学习情况,尊重群体的权利公平,重视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引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是公平课堂建设的重要遵循。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营造和谐的课堂育人环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平等权利,发挥各个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针对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和城乡间、校际间、学科间乃至教师间的课堂育人质量提升的整体性不足,聚焦城乡教学改革的区域推进,统筹项目群驱动区域课堂教学改进,全面推进课程育人,整体提升城乡教学质量,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项目群驱动从课程领导力建设切入,区域成立课程教学改革中心组,加强区域项目群的统筹管理。立足课堂主阵地,激活学校、教师的内驱力,根据校情、生情确定课改项目,落实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课堂变革项目的关联改进,推进城乡学校课程育人、教学育人、课堂育人。项目群驱动、支撑城乡课堂教学一体化的持续行动,形成幸福教育导向、课程领导增效、公平质量齐抓、同质异彩共长的课堂生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奠定了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

2.理论逻辑:城乡教学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城乡教学一体化需要可持续的体系建设,既有城乡教育一体化目标与内涵的厘清,又有课堂公平而有质量的实践方式与策略改进,还有城乡课堂教学一体化与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的协同问题。

项目群源自项目管理,项目群是在确定的组织战略和组织目标下,通过集中协调管理,以实现整体战略利益的一组项目[3]。以公平而有质量的课堂建设为指导思想,城乡教学一体化不仅是自上而下、层层落实,还应是区域教育行政、教科研机构、各中小学上下联动、合力并举,加强课程教学改进项目的集中协调管理,以项目群驱动城乡教学一体化的研究和实践。将项目群作为一个整体实施资源配置、价值管理、知识管理,实现从任务驱动走向常态式改进,从局部的学校项目走向项目群驱动的区域性改进,从课堂的技术性改进走向课程育人的生态性改进,从局部的专题化改革走向教学评一致的整体性改进,持续驱动“公平而有质量”课堂的系统性建设。

(1)注重公平而有质量课堂建设的目标导向。公平而有质量不只是教育发展的理论主张,而且是在城乡教学一体化中生成与发展的动态。项目群驱动的教学一体化实践是与公平而有质量的目标相对、项目间相互影响并具有协同创新的行动过程,需要动态地和综合地理解城乡教学一体化目标、实践、问题,以系统化、整体性、复杂性的思维持续推进。从系统的理念和结构的角度完善项目群驱动的顶层设计,在十分缓慢的学校教育变革中找准城乡教学一体化的逻辑起点,为城乡学生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有尊严的美好生活。整体规划城乡教学一体化的美好图景,建立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学校协同参与的“三层三环”体系,重建学校教育哲学、课程育人体系,推动城乡学校“五育并举”,增强教学现场思维,坚持公平课堂建设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促进城乡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注重城乡教学一体化的实践导向。教育实践是人类活动中最高级、最复杂、内容最丰富的一种形式。实践活动中蕴藏着人类教育生活的一切秘密,是教育学面对的一切现实教育矛盾的总根源,也是人类能够获得解决这一切矛盾的力量和方法的源泉与宝库[4]。面向实践是项目群驱动公平而有质量课堂建设的应然取向,高度重视城乡教学改进项目实践的本体意义,系统加强项目群的时间管理、价值管理、知识管理。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语境中,从课程改革、课堂研究、科研助力、教研转型、多方联动等方面驱动城乡教学变革实践,确立公平而有质量的课堂建设的操作性。南岸区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强化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等项目的内在关联、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组织“聚焦问题—教研推动—课改综述—教学论道—课例展评”系列活动,着眼信息技术与城乡教学的融合运用,原创了八类课程资源,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共享。

(3)注重城乡课堂教学改进的问题导向。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问题,就必须加强项目统筹,关注课程教学改进项目的集群效应,协同推进课程资源、教学方式、教师发展、教研转型等方面的项目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规划向实施落实、从课程向教学落细、从方案向课堂落地。加强城乡教学变革项目的关联改进,增强课程育人意识,明晰学科育人价值,落实落细课程标准,叙写教学目标,探索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推进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全学段、全学科、全方位动态推进课堂教学变革项目,促进教师教学改进的理性反思与持续优化,提升课堂育人质量,形成和而不同的教学生态。“让美德成为品质、让书香成为现实、让健康成为风尚、让艺术滋养生命、让动手成为习惯”成为城乡学校发展素质教育的地域性表达,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实践逻辑:从解释转向建设公平课堂

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不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5]。城乡教学一体化的核心是要解决城乡教学实践问题,实践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怎么做的问题,教学变革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行动,城乡教学一体化更应从系统的角度建构实践逻辑,去思考、绘制怎么做的路线图。

教育实践的逻辑是教育实践行为的一般形式、结构或生成原则,是各种教育实践样式得以可能并共同分享或遵循的内部法则[6]。城乡教学一体化的情境不断地改变着公平而有质量的课堂建设的意向,时间和空间的结构也需要进行重新思考和定向。当然,项目群驱动城乡教学一体化的实践重要的不是解释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而是通过有质量保障的公平课堂建设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注重项目群驱动城乡教学一体化的实践性与系统性,持续深化课程领导力建设,通过愿景感召的双向选择、项目协同的区域统筹、实践自觉的组团联动、专业引领的反思改进、持续优化的迭代升级,逐渐优化为“1+1+N”项目群。第一个1是城乡学校必做的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变革项目,第二个1是区域必做的加强新时代中小幼劳动教育项目,N是优化“五育并举”“三级融合”的学校课程规划、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方案、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学生发展指导、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推进教研转型等领域的具体项目,由学校自主选做与设计实践。运用“四图两表”等工具,编制符合校情学情的课程规划,遵循公平而有质量的课堂建设的规律性与专业性,发挥项目群的集群效应,驱动、引领城乡学校课程育人、教学育人、课堂育人。

三、更高质量的公平课堂建设方略

区域教学改进行动面临着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挑战,区域性的课堂教学改进需要区域进行顶层设计,加强对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厘清、教学方式与策略的改进、教学评价方式与结果运用的协同[7]。打破城乡壁垒,向全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需要遵从“五育并举”的内在逻辑与城乡一体化的外在逻辑,完善区域教育行政领导、教研专业引导与学校实践主导的城乡一体化机制,持续推进更高质量的公平课堂建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