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群驱动区域公平课堂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究
作者: 朱静萍摘 要 有质量的公平课堂是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区域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重难点。立足区域性的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既有问题针对性的个性化项目,又有整体关联性的项目群,形成资源公平、权力公平、教学公平的课堂建设动力系统、管理系统和策略系统,有效提升课堂育人质量,促进校际公平、学科平等、因材施教。
关 键 词 项目群 区域公平课堂 核心素养
引用格式 朱静萍.项目群驱动区域公平课堂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究[J].教学与管理,2022(05):18-2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1]的总体教育战略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2]教育发展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由数量增长、规模扩张转入内涵式发展、以人为本,达到“提高质量”与“促进公平”的有机统一[3]。课堂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从实践视角看,公平而有质量的课堂是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区域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
一、项目群驱动区域公平课堂建设的实践逻辑
1.目标驱动:实现“区域无弱校”
社会发展催生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不仅要提供让学生受教育的机会,还要通过学校课程教学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校所处区域环境、课程资源、师资队伍、生源家庭等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校际质量不均衡、学生发展不充分,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面临的现实困境。区域学校面临的优质均衡发展难题,既有个性化的,也有共性的,单纯依靠学校独立解决,可能会导致校际差异依然存在,或许还越来越大,依靠优质学校“捆绑式”“零散型”的帮扶也难以解决区域学校整体优质发展的根本问题。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在于课程教学质量,体现在课堂教学公平、育人质量与效益等方面。教育的公平与质量首先体现在学校课堂的公平与质量,要实现“区域无弱校”,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激发教师的内生力,统筹学校发展的外部支持力,强化公平而有质量的课堂建设,成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
有质量的课堂公平并不意味着千校一面模式化、学科完全均等化、学生发展整齐化,而是在资源公平、学科平等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禀赋和学习力因材施教,满足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需要,公平地为学生发展增值,引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机制驱动:发挥项目集群效应
优质而均衡的义务教育是新时代区域教育发展的努力方向,也是教育治理攻艰克难的重要任务。质量提升、公平维护和活力激发是优质而均衡的义务教育治理的核心取向,具有价值互动和动力驱动的双重作用[4]。学区制、集团化为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的路径选择,从教育公平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实践逻辑等方面深入思考,还需要整体推进区域性的教学变革,提升课堂育人质量,为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与城乡一体化提供关键支点与发展方略。
深度剖析学校课堂教学的个性化问题与共性问题,统筹设计项目群驱动有质量的公平课堂建设。从项目形成的目的上,单个项目指向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具有针对性,也具有个性化特点;项目群则将各个项目进行统筹规划管理,形成共同目的,即共同指向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项目群的运行既依托于单个项目的成功实施,也须发挥集群效应,促进各个项目的成果转化、推广运用,为有质量的公平课堂建设带来更优化的发展。由此,注重有质量的公平课堂建设项目群的价值管理、时间管理、知识管理,建立项目群驱动机制与实践体系,形成个性与共性、自主与协同、局部与整体的共生互长的项目运行生态,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3.成效驱动:公平课堂的实践效果
提升区域教育领导力,统筹公平课堂建设项目群设计,从区域课堂公平而有质量的整体发展观出发,在教育深度变革中,采用“必选+自选+自荐”的方式,集群之全力推进,促群之全员参与,致群之全域提升,促进课堂教学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从项目运行的方式上看,各个项目具有自主权,根据学校发展实际需求采取有效的改革举措,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项目群实行统筹管理,区校联动、城乡一体,推进项目协同、资源共享、教学共研、文化共生、发展共进,实现项目群效应的最优化、最大化,促进校际均衡、学科平等、生生发展。
迭代升级项目群,成效驱动区域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评价改革,精耕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课堂,依托有质量的公平课堂建设项目愿景与共同行动、项目目标与实践逻辑,加强项目群的协同,注重项目间的联动、协作,及时将项目经验转化为知识分享。项目群的整体运行释放集群效应,带动区域学校课堂教学的整体变革,催生区域多元化、学校高质量、学科个性化的课堂样态,促进高公平、高质量的发展态势。
二、公平课堂建设的基本意蕴
1.公平课堂的基本内涵
践行“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重要教育理念,需要将教育公平的理论逻辑落实到学校教育实践,从宏观的教育公平制度转向微观的以生为本的教育公平体验。根据不同地域和学校的学生需要,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教育过程评价机制,使教师能够在课堂内外均给予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平等的教育,在最大程度上使每个儿童都能够得到适合其个性和能力的教育,培养个性鲜明、 潜力得到发挥、健康成长的人[5]。有质量的公平课堂是实现教育微观公平的核心路径。
何谓公平课堂?对公平课堂的理解,须基于对课堂公平、公平教育、教育公平、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等相关概念之间关系的梳理,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方能逐渐厘清公平课堂的内涵。从教育过程公平的微观研究出发,公平课堂是以有质量保障的公平为前提,将教育微观公平落实到课堂资源公平、权利公平、教学公平,实现每一个孩子的受教育权利,为学生提供公平、适当的发展,整体推进校际公平、学科平等、学生发展。
公平课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环节,既要以资源公平、权利公平为前提,更要明确教学公平的关键是教师的学科育人质量和专业发展品质。面向区域每一所学校,力求在课程育人体系与教学资源配置上优化共享,致力于学生享有接受同等优质教育的权利,破解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师发展的瓶颈难题,提高教师理解和践行公平教育的能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实现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教学育人质量的增值。
2.公平课堂建设的实践特质
区域公平课堂建设要立足课堂主阵地,区域、学校、教师三个环路纵向贯通、横向协同,探索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具智慧、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区域课堂生态建设,推动课堂教学育人的实践创新。
(1)资源公平性。公平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追求教学资源的公平共享,打破区域、城乡的壁垒,突破学校间、学科间的资源差异,整合区域课程育人体系与资源保障,共享学科优质资源。区域统筹教育资源,编制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分阶段、分层次地系统推进学期课程计划与实施方案。基于实践中的差异性,完善教育集团运行机制,助推区域课堂资源公平。
(2)权利公平性。权利公平是公平课堂建设的主要指标,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享有接受同等优质教育的权利,主要指向每一个学生的课堂权利平等,待遇一样,并关照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基于课程标准优化生生适宜、人人发展的教学设计,学生课堂参与时发言权利公平、机会平等。研发公平课堂表现指标和观察工具,关注学生的获得感与学习效能,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发展学生多层次的学习力。
(3)教学公平性。教学公平是在学科平等的基础上,强调学科间、班级间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学领导力,面向教学的全体对象,保障每个学生平等的课堂权利和人格尊严,在每一堂课发挥共同性、发展性的教学育人效能基础上,因材施教帮助有差异的孩子得到适宜的、充分的发展,提高学生个体的发展体验与公平感受。
三、整体推进公平课堂建设的行动方略
1.区域公平课堂建设的动力系统
(1)愿景感召:激活全员动力
①幸福每一个孩子。学生只有获得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效能,才能感受教育的实质性公平,奠定个体全面、充分发展的基础。确立区域办好每一所学校、成就每一位教师、幸福每一个孩子的共同愿景,系统性、持续性推进有质量的公平课堂建设,以整体视域、发展眼光审视教育深度变革与课程教学改革,坚守国家课程的基础性、主导性地位,处理好区域统筹设计与学校实践创新的关系、课程管理制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课堂机会公平与发展质量的关系,整体推进区域公平课堂建设。
②实践意图引领。从教育实践方面来说,任何有教育意图的实践行为,不管其具体的行为内容有多大差别,都有其自身的一般结构或生成原则,亦即都有其自身的逻辑——受事先习得的习性的支配;受虽有所准备但仍不断被情境因素所修正或改变的意向的支配;受固定的、单向的时间结构的支配;受身体—心理—社会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的支配;受上述各因素的共同、交互与重叠的支配[6]。有质量保障的公平课堂建设,终归是教育实践者探索资源公平、权力公平与教学公平的实践,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个孩子的实践意图,引领教师课堂实践与自觉反思,激活教师内生动力,调整有教育意图的课堂行为。
(2)关联改进:区校一体化推进
①实践自觉的组团联动。通过愿景感召的双向选择,区校联动确立课堂建设核心项目、支撑项目、改进项目,组建多层次、多类别的项目群,组团联动、协同推进课堂教学目标与观念、教学内容与方式、教学策略与评价的关联改进和持续优化,以联动展示、项目考核、结项评估等机制,促进区域一体化统筹、学段一体化推进的项目实践。
②专业引领的反思改进。公平课堂建设的根基在于教师群体的专业品质。通过项目群组建学习型组织,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培养现代信息素养与运用工具改进教学,提高基于情境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实效性。教研机构组织项目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发展教师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力,反思改进课堂资源供给、教与学方式、质量评价,提升公平课堂实践品质。
2.项目群驱动公平课堂建设的管理系统
(1)集群建构:优化要素结构
①激活变革元素,优化项目管理。根据公平课堂发展战略目标,以专题培训、校情学情分析大会等手段,激发每一位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热情。编制项目申报指南,引领实践意图变为项目行动。构建项目群管理实施模型,优化区域项目管理(如图1)。
②联合同类项目,形成结构支撑。围绕教学改进的关键问题,建立核心项目群、支撑项目群和关联项目群。让每一所学校积极建立教育哲学,不断完善课程规划,不断夯实公平课堂建设基础。让每一位教研员立足教研转型,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③项目动态调整,项目群迭代升级。按照高质量发展格局中的课堂教学改进需要,对项目进行定期展示、绩效评估,动态调整项目群,更新项目、迭代升级。注重全学科的课堂教学改进,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教师明晰学科育人价值,注重研究教学目标叙写、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探索教学方式变革。注重评价改革与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协同,让每一次课堂评价都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2)项目协同:强化变革行动
①区校项目协同。区域建立课堂教学改进项目发布、申报、双选与支持机制,统筹项目计划管理、协同推进、专家指导。组织面向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多层次的、多类别的赛训结合活动,确保学校项目与区域项目群良性互动,搭建项目交流平台,分享知识转化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