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托管服务中校园安全的风险与应对

作者: 刘云峰 肖黎明

摘 要 2021年6月起全国多地开始试行暑期托管服务,教育部也于同年7月印发通知,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合理有序开展。暑期托管服务是减轻家庭教育负担、解决家长困难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创新举措,但相较于平时,暑期校园安全在环境层面、教职工层面和学生层面都面临着诸多风险与隐患。为此采取立足实际、共同合作、“自愿”与“志愿”、规避隐患、经验交流等五条13项主要措施优化暑期校园安全工作,可以为未来长期高质量开展暑期托管服务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暑期托管服务 校园安全 风险应对

引用格式 刘云峰,肖黎明.暑期托管服务中校园安全的风险与应对[J].教学与管理,2022(14):15-19.

一、应运而生的暑期托管服务

一方面,2021年5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外公布,一些对未来教育工作有明显影响的人口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生育水平将长期保持低位;人口负增长的情况即将在近年内出现;人口持续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1]。为了应对人口趋势的不利影响,国家在“全面二胎”政策的基础上于2021年起允许生育三胎,但全国人民的生育意愿仍然不高,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家庭中教育费用支出和抚养精力的增加,减轻父母的教育压力成为促进生育意愿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校内课后服务于2017年正式开始实行,是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适应当前家庭结构变化的重要举措。课后三点半课堂受到家长们广泛支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长上下班时间与学校放学时间冲突的难题,方便家长接送孩子,这也表明学校有能力办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托管工作。同时以往暑假双职工家庭及不方便照看孩子的家长们往往选择校外培训机构托管孩子,但这些机构存在一定风险隐患,且收费较高,增加了家长们的教育支出。

在人口趋势和现实需求的共同影响下,暑期托管服务成为减轻家庭教育负担、解决家长“看护难”问题和促进学生综合健康发展的创新举措和必然之策。经过四年多课后服务的实施与完善,2021年6月起,北京、上海、苏州、武汉等地开始试行暑期托管服务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意味着国家从政策层面上对地方的试点工作予以了高度支持和引导,暑期托管服务进入公众视野。

二、暑期校园托管面临的安全风险

中小学生的暑假一般集中于7月和8月,在此期间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将在环境、教职工和学生层面面临着诸多风险,需要学校管理者予以高度重视。

1.环境层面:安全意外风险增加

(1)高温高湿的环境诱发不良情绪

中国大部分区域雨热同期,夏季不仅气温高,而且相对湿度大的环境又进一步抑制散热导致体感温度的升高。夏季人类舒适的体感温度约为25℃至27℃,而高温不仅容易导致人们心神不宁、嗜睡、恶心反胃、易疲劳等生理不适,诱发中暑、心血管病、呼吸道感染、消化不良等生理疾病,而且容易滋生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个人攻击性增加[2]。

(2)自然灾害多发

夏季大气对流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多发。2020年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全国自然灾害预警中夏季占比达到46%,其中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大风、雷雨、台风、大雾、冰雹、泥石流、洪涝等。仅2020年和2021年夏季因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数字就已触目惊心:2020年7月长江淮河流域洪涝致99人死亡、2020年8月“黑格比”台风致5人死亡、2021年7月河南暴雨导致300多人死亡、2021年8月广东2人因突发山洪遇险……尤其是2021年5月广西某小学教师上班途中被洪水冲走更是再次敲响夏季自然灾害中师生人身安全的警钟。

(3)动物攻击和人身侵害事件高发

夏季雨水和水沟多且高温潮湿,适合有毒昆虫的繁殖和活动,是蚊子、蜱虫、蜘蛛、蜈蚣、隐翅虫等有害昆虫的活跃时节,也是蝎子、毒蛇、蜥蜴等有毒爬行动物的产卵孵化期和摄食活跃季节;加之夏季是以猫、狗等动物为传播途径的狂犬病的高发季节,可见暑假里动物攻击风险要远高于往常。另外,天气燥热,导致人们的情绪波动大、易亢奋和性欲冲动,夏季一向是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的高发时节,这一现象也得到张宝义、陈骧君 、张垚和梁若冰等人分别于2006年、2013年、2019年和2020年所发表论文的证实[3]。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集中于6至15周岁,面对各类侵害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时往往处于劣势,尤其是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更差。综上可知,相比往常,暑假期间校内、校外与学生自行回家的路途上都潜伏着很多的风险。

(4)校园基础设施隐患增加

首先,参与暑期校内托管的学生人数远小于学生总数,加之众多的教职工暑期休假,必然会有大量的教室、办公室、活动室、实验室等校内场所出现无人值守的情况。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是男性天性活泼,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入有安全隐患的校内场所,且暑期校园人员密度的相对减少也增加了监督和寻找的难度。其次,为了尽量减少学校施工对学生的影响,校区扩建、教室改造、用电优化、器材维修、新增绿化等工作往往选择在寒暑假间进行,校园内施工人员成分复杂,增加了学生进入施工场地受到人身伤害和面临少数不法分子侵害的风险;同时夏季多暴雨,易在室外施工地形成水坑,增加学生溺水隐患。最后,高温下不合格和老旧的设施伤害师生的隐患增加,如塑胶跑道释放有毒气体、昼夜温差大导致部分设施螺丝松动、室内有毒挥发性气体扩散加快等。

2.教职工层面:管理漏洞与人员复杂

(1)安全管理体系出现漏洞,职责混淆

学校的安全管理部门和人员主要包括校长、副校长、党支部书记、门卫或保安、年级组长、班主任、安全干部、保卫处、总务处、教导处等,各部门与众多人员通力合作,共同形成呵护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完整体系。每一名教职员工都享有寒暑假休假权,暑期校园内安全岗位人员必然减少,即使留有值班人员,原本完整的安全体系也会出现诸多漏洞,暑期安全工作远不是每个班配备若干名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的。同时,在日常的安全工作中,各部门与人员各司其职,负责相应的任务与区域,若开展暑期托管前校领导没有重新分配值班人员的工作任务与范围,必然产生校园安全隐患。

(2)“被志愿”教师的内心不满

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过长和任务过重已是普遍现象,平均每周工作时间是52.54小时,远高于劳动法规定的一周工作44小时,同时还须承担大量非教学工作并心生反感[4]。同时中小学教师额外的工作会形成生活负担,若教师未能在家庭与工作间取得平衡则易产生职业倦怠,导致托管服务难以可持续开展。而寒暑假是教师们难得的休息、弥补家庭责任和提高职业能力的时间,这也是《教师法》赋予全体教职工的权利[5]。尽管教育部明确教师自愿参加暑期托管服务,但参加与否会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加之一旦假期托管服务缺人手,部分教师会不得不“被志愿”地暑期在岗工作。内心不满的教师此时容易滋生烦躁、愤怒、痛苦、沮丧等不良情绪,或粗暴对待学生,或敷衍塞责,导致体罚、变相体罚、冲学生撒气等危害学生安全的行为发生,而对学生的放任也不利于班级安全管理工作。

(3)兼职教师情况复杂

《通知》要求学校应积极吸纳社会专业人士和大学生志愿者等人员共同参与学校暑期托管,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安全管理风险。首先,兼职教师并不了解学校和所辅导学生的具体情况,需要从头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学校也需要重新强调注意事项,由此形成了一定管理隐患。其次,部分经验不足的兼职教师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难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周围的安全隐患,在面对紧急情况时手足无措,导致学生所受伤害的进一步加深。最后,兼职教师与学校的合作属于短期性质,无法保证其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志愿原则下也难以事后追责。

3.学生层面:抗拒情绪与安全隐患

(1)部分学生抗拒管理

学生学业压力大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每天学生的上下学、上课、课后服务和家庭作业时间往往在10小时以上。寒暑假是学生放松、休息以迎接新一轮学习生活的重要时间;同时,寒暑假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参加各项活动,亲近自然,快乐玩耍,以此促进自己个性发展和综合发展。但部分家长为了暑假省去照看孩子的精力和烦恼,不顾孩子意愿强行报名参加暑期校内托管,背离了学校开设托管服务的初衷;加之受学生需重新适应新班级人际关系、羡慕校外自由玩耍的同伴和天气炎热心情烦躁等因素影响,这部分学生易出现抗拒进校、抵触学习、出现攻击性行为、私自离开教室和学校等不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行为,增加了学生遭遇危险的概率和教师的管理压力。

(2)学生易受传染疾病侵扰

暑期蚊虫滋生、细菌繁殖旺盛,是各类儿童常见传染疾病,主要包括感染性腹泻、急性肠胃炎、手足口病、流行性乙脑、腮腺炎、热感冒等疾病的高发期。首先,开设暑期午餐服务的校园食堂在高温下更易产生食物腐败、蝇虫污染等食品安全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发生腹泻和患上肠胃炎。其次,当前新冠疫情防控中要求学生全天戴口罩,但暑期气温高,严格落实这一要求并不现实,加之相对封闭的教室和冷热交替的环境增加了上呼吸道疾病的传染性,严防呼吸道传染将是暑期安全的重要一环。如,2021年7月底和8月初,全国多地暑期托管试点校因德尔塔病毒传播而紧急暂停线下服务。最后,夏季昼夜和室内外温差较大、食欲降低引发营养摄入较少、体内微量元素流失等因素都导致了学生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

(3)集体活动的隐患与弃用

集体活动是暑期托管服务的重要一环,也是《通知》中引导的方向,但夏季校园内气温高且有毒动物出没,集体活动尤其是室外活动中出现中暑、热射病和毒虫叮咬等情况的风险性增加,而高温下的校外参观研学更是对学校组织工作的巨大考验。若为了规避集体活动的风险选择全天在教室内写作业和阅读,则会导致学生滋生厌倦、无聊和抵触等情绪,影响班级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暑期校园安全风险的应对路径

1.立足实际:综合当地和学校现状合理开设

(1)合理规划,杜绝形式主义

当前课后服务已从学生自主学习、阅读和做作业为主的“安置式”模式转为引入素质教育内容,满足学生进一步需求的“灵动式”模式,灵动化必将是课后服务的主流发展方向,这对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情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因此地方教育部门与学校要杜绝跟风与形式主义,将开设暑期托管服务的目的立足于解决家长“看护难”问题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综合学校基础设施和教职工实际情况合理开设。地方教育部门不应将暑期托管开设与否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硬性指标,而应采取鼓励和引导的态度;学校要保证学生所在班级配有空调或室内温度在28℃以下,严防学生中暑等情况的发生;校园硬件设施与志愿教师实力并不足以办好暑期托管的学校,不应为了随大流而盲目跟风,必须以保证学生身心安全和开心生活为办班前提。

(2)规定最低人数要求并提前告知

由于暑期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必须正常运行,若报名人数过少不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空旷的校园也增加了学生安全管理的难度。为此,在暑期托管报名前学校应根据各年级和学校总的学生人数,综合志愿教师数量和设施情况规定最低开班人数要求,原则上全校报名人数不足一定数量则不开办。同时在报名阶段应在通知中向家长和学生们说明开班最低人数要求,避免产生家校纠纷。

(3)合理缩编班级并安排志愿教师

在暑期校园人数减少和教学压力减轻的情况下,将各年级原有班级数量进行缩编组成临时暑假班,并合理安排教师是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必然措施,有利于将优质的教室和志愿教师集中起来提高暑期班的办学质量。学校要根据各年级报名人数情况安排暑期班和兴趣班数量,人数不足的年级可采取相近年级合并开班的方式。同时各暑期班的志愿教师以校内教师为主、校外志愿教师为辅,使之能更快地适应新工作环境,避免因不熟悉工作内容和班级学生而造成管理失误。

2.共同合作:教职工、家长与学生合理分担安全工作

(1)保证日常轮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