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性散文学习支架设计的实践探索

作者: 章秀平

摘 要 回忆性散文常采用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表现作者的独特情感体验。矛盾型的言语表达可抓语义、场景和形式上的矛盾点来搭架学习支架,以探寻情感“统一”面;反复型的言语表达有无理型、拖沓型和任意型,搭建还原对比的学习支架可回溯文本意蕴;聚焦语言、动作、景物等方面的细节描写,采用“显现”“置换”“品味”等策略来做学习支架,获得形神兼备的阅读体验。

关  键  词 回忆性散文 学习支架 言语表达

引用格式 章秀平.回忆性散文学习支架设计的实践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2(17):47-50.

回忆性散文是散文作品中的一种类型。它采用回忆过去一个或多个片段的方式,来表达个体某种独特的情感体验,叙述主体隐含有“双重性”,即体验主体与回忆主体。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高年级选入《桂花雨》《父爱之舟》《那个星期天》等十余篇具有类似特征的回忆性散文。

相对于人物、事例的描写叙述,回忆性散文在语言表达上会呈现作者强烈的个性特征,是表现一己之思、一己之感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言语,特别是一些特殊言语表现形式的理解与体会,更能把握作者独特的经验,感受、体认、分享“这一篇”所要传达的丰富细腻的人生经验与语文经验[1]。本文将从言语表达层面来探索此类文章学习支架的设计。

学习支架源自布鲁纳“支架式”教学,指学习过程中能帮助学生从“此岸”到“彼岸”的工具,有目标整合、路径清晰、活动充分、效果显著等特点,在认知实践中起“支撑”作用,以促进学习真实、高效地发生[2]。

一、“矛盾—统一”型的学习支架

矛盾,反映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状态,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特征。看似前后矛盾的言语表达,往往隐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矛盾”中找到“统一”,是此类言语表达学习支架设计的关键。

1.抓语义上的矛盾

语义,指语言所表达的表面意思。从语义层面上看,有些文章的“前言后语”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这种矛盾不是作者创作上的漏洞,有时恰恰是表达独特情感体验的密码。五年级上册《桂花雨》的作者回忆童年故乡院子里的桂花,写到念中学时杭州的桂花——“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此时,教师以“‘故乡的桂花’与‘杭州的桂花’,到底哪里的桂花更香?”这一关键性问题作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先是事实上做“谁更香”的比较,发现故乡桂花种在“院子里”,盛开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而杭州是“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那才是香飘十里”。无疑,两者相比杭州桂花一定更浓、更香,可母亲为什么说“比不上”?这是与事实明显不符的矛盾结论。再一次深入研读课文,继续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事实逻辑走及情感逻辑。

接着,教师通过“每当我想起了故乡,便会想起桂花,想起_______________。”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寻找作者还想到了什么?想起了摇花的快乐,想起了桂花糕的美味,还想起了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桂花只是媒介与导引,研读母亲给出的看似与事实明显不符的矛盾结论,真正隐藏的是作者对故乡、对童年的深深思恋之情。

2.抓场景里的矛盾

场景描写是回忆性散文中常用的方法。藏在场景中的矛盾也是进入“这一篇”的路径。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的作者通过回忆父亲在自己成长经历中的事例组成九个场景,形成一篇结构清晰、语言朴素、情感真挚的文章。父母之爱对身处其间的孩子而言,虽伟大动人,却也如阳光雨露般理所当然。如何打破这一习以为常的平衡,触发情感共鸣?通读全文,几乎每一处场景中都隐藏一种底色:贫穷。“节省”一词多次出现,第六自然段中“钱很紧”直接点明。

因为钱很紧,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管钱很紧,但是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很紧”的事实与此窘境下的行动形成矛盾性反差,由此引发的情感张力,容易触动学生体会到那个物质条件非常匮乏的年代,一位父亲为了托起孩子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显得尤为艰难,也尤其珍贵。

3.抓形式上的矛盾

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一些非常态的表现形式,看似与内容不妥帖,细细品读却有个中秘妙。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的作者用朴素的语言表现一个孩子渴望出去的一天,在等待中体验着漫长、孤寂、无聊与焦急的情绪,语言朴素、浑然天成。哪里是进入个体情感的入口?可以聚焦到一些非常态表现形式上来看。

原文版:

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

常规版:

“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我说。

“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母亲回答道。

我问:“那什么时候去啊?”

“等一会儿,等忙完了就去。”母亲说。

“去吗?你说过去的。”我说。

“去的,去的,忙完就去。”母亲答应道。

“去吧,去吧,怎么还不走啊?”我催促着。

从语境上可以推测,这是母子俩对话,但形式上却不采用常规对话表述方式。将之还原到常规对话表述,引导学生做对比朗读,可以发现两者在语义上没差别。但读常规版时,一种语言情绪会有不停地被打断的感觉;而原文的特殊表现形式流畅、紧凑,对话主语无缝切换,更令人感到“我”那不知所措的稚拙、焦急、迫切又无奈。

二、“反复—还原”型的学习支架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一种修辞手法,能起到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的效果。将“反复”还原为本色,是此类言语表达学习支架设计的关键[3]。

1.还原无理型的反复

所谓“无理型的反复”,指在联系上下文语境,本无反复的必要,但作者却强势“植入”反复,表面上看显得很“无理”。抓住这“无理”,并与常理进行对比的学习支架,是体会非常态语言表达效果的有效途径。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中的一个经典片段。

原文: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常理版:

我的母亲背直起来,转过身来,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在原文与常理表达的对比阅读中,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藏着倒装,其次还有反复。它会给读者带来语流上的刻意停顿,起到放缓、放大的作用,就像慢镜头下的特写。先是“后背”,再是“转身”,然后一个“褐色的口罩”,最后停留在“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上。这种看起来不太自然的表达背后,突出“我”第一次在工厂环境下见到的母亲,每一帧画面都刻在“我”心里,陌生、吃惊、震撼,还有深深的疼惜与自责,如此复杂的多重情感交织在一起,促使“我”瞬间长大。

2.还原拖沓型的反复

按常规言语的审美,更倾向于追求语言的简洁。但在一些回忆性散文中的语句表达,啰哩啰嗦、反反复复,不但不简洁,还显得特别拖沓。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便是一个范例。

原文:

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简洁版:

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兄弟姐妹、父母和声音,此刻在干什么。

对比两种表达方式,会发现原文反复使用“她们”“想象”,使得语句本身非常拖沓、冗长。这样的表达方式背后是什么?通过对比朗读与品味,再联系上下文,学生会发现文中那个小小的我,在那座空旷院子里想尽办法打发这长长的“一会儿”:一本翻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看了又看;电影画报上的“她们”,看了又看;再无可看,唯有漫无边际地去想象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她们的“家”“声音”“兄弟姐妹”“父母”……那不断的重复,既是语句上的延长,又是一段难耐的时光被无限地延长,让人看不到尽头。

3.还原任意型的反复

相对应前两种反复,这种反复就显得更加自由、洒脱。《祖父的园子》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快乐时光。那段阳光明媚的时光,因为祖父的宠溺,而成为作者记忆中一抹最亮的颜色。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里的“愿望”与“行动”高度吻合,读起来朗朗上口,情绪情感也会随之自在欢悦起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这种言语表达:生生对读、师生对读、挖空填补读、赏图背诵读、拓展延伸读等,实现熟读、背诵,感受祖父园子里的花花草草自由自在地生长,一派天真烂漫。由景移情,由语言形式还原到率性真情,这既是花花草草的自由,也是小萧红在祖父庇佑下,在这小小园子里童年天性自由自在的舒展。

三、“细节—放大”型的学习支架

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描写是回忆性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它看似信手拈来可有可无的闲笔,实则蕴藏着作者独具匠心的情感表达[4]。将细节放大,是学习支架设计的方法之一。

1.显现语言中的细节

语言描写是文学作品常见的方法,其中有听得见的内容,还藏有“听不见”的意蕴。比如《慈母情深》中“我”和老头对话、和母亲对话,以及旁边一个女人和母亲对话:

“你找谁?”一个老头对我大声嚷。

“找我妈!”

“你妈是谁?”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那儿!”

……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看似没有多少信息量的简单问答,作者为什么耐着性子铺陈开去?当我们将人物对话提示语“点亮”,“嚷”“喊”“大声”便跳了出来。嗓门大、语句短,无客套、很粗暴,似乎人人都不会好好说话。细究其里,正是嘈杂、拥堵工作环境的侧面体现,以及长期身处其间给人身心带来的烦躁与粗粝,暗示母亲挣的每一分钱都满含血与汗。

2.置换动作中的细节

确切生动的动作描写,能直抵人物内心世界,反映丰富的情绪情感。《桂花雨》中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摇桂花”的场景,个中的快乐一派天真。其中“抱”“喊”的动作,很不起眼,很容易被忽略。采用不改变语义下的“动词微调”,形成对比品析的学习支架,文中“我”那份主动、开怀、真切的快乐就在这细微动作里直接“溢”了出来[5]。

原文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微调”版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扶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说:“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品味景物中的细节

“一切景语皆情语。”高明的作者从不将自己的情感情绪一览无遗摆在读者面前。六年级上册的《盼》,作者用一种心理状态作题,讲述童年时因拥有一件雨衣,而对天气情况牵肠挂肚,表现孩子的天真烂漫。心理描写是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作者不仅通过动作、语言,连点缀其间的景物描写也隐含微妙的心理变化,这对学生而言比较容易忽略,是学习难点。

1.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2.吃过晚饭,雨孩子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

3.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边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以上三处是景物描写,仔细读读,我从 等语句中读到了“我”___的心理。

风中树叶是“嘻嘻笑”的,云彩是“厚墩墩”的,雨点在“逗引我”,雨水冲刷过的灯下小杨树上挂着“珍珠玛瑙”……凡是与“雨”有关的讯息都是好看的、欢悦的,这哪里是无情之物?分明是小作者小心思的自然投射啊。

语言,是作家的灵魂。在不同类型学习支架中,穿过语言密码去阅读回忆性散文,体认作者的独特情感经验,也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与语文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6-8.

[2] 章秀平.故事类文本支架式学习活动的类型与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0(35):47-49.

[3] 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84-188.

[4] 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77-80.

[5] 蒋军晶.指向语文要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8-22.

[责任编辑:陈国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