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新样态
作者: 朱国忠
摘 要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六多六少”的问题。要更好地服务于“双减”工作,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就必须启动“辩证思维”,实现“平衡设计”,拿出“协同方案”,提升设计的均衡指数,才能创造语文作业的新样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全营养”。
关 键 词 新课标 “双减” 小学语文 作业设计
引用格式 朱国忠.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新样态[J].教学与管理,2022(20):5-9.
“作业设计和作业实施的质量,理应成为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键尺度。”[1]因此,在“双减”以及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必然成为重要的教研课题。
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完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结构、提升学业质量、加强学段衔接。在这些方面,当下的作业设计和新课标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一是分科设计严重,跨界力度太小。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视野大多局限于语文学科之内,与艺术、科学、数学、体育的交集较少。二是理性设计盛行,感性化指数偏低。语文教师习惯于用教材中的大概念来设计作业。这样的设计,理性的成分更高一些,而少有追求具象、合身、浅语的感性设计。三是基础性设计比重过大,创美化设计被忽视。很多教师在设计时,习惯于从“双基”的角度来考量。而最能激发学生美感创意力的提升型作业,因在学业测试中出现的概率较低,导致教师设计的动力不足。四是规范严肃的设计多,融入嬉乐元素的设计少。小学语文作业面孔严肃的多、循规蹈矩的多,这种比较正统的作业设计较为普遍。稀缺的是嬉乐化设计,即用游戏化的方式来设计作业。五是短点的设计多,长线的设计少。一次性、短时间内完成的作业多;长线观察、接力完成的作业少。六是静态的设计多,活动化、思辨型的设计偏少。教师设计的作业偏重于语言积累,往往采用单纯书写的方式,教师应把信息的搜索梳理转化成动态的活动任务,提升其思辨性。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新思维
作业设计的质量不高,其价值就有限。当下,我们要做好“双减”工作,要全面落实新课标精神,在作业方面要减量增效,就应该格外重视作业的高标准设计。而首要的突破口,就是破解语文作业设计中的“六多六少”问题,以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建构学习任务群,加强课程内容整合,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1.常规型设计要最优化
常规的作业一般是直取型的,从文后练习或试题集中选择。它的好处是经济实用,可以快捷地巩固基础知识;不足之处是偏于静态,显得有些机械零散。这样的作业,一般没有经过精细的设计。因此,要提升作业设计的品质,就必须启动优化程序,增强新课标所倡导的发展性、情境性、实践性,实现作业内容设计的具体化、序列化、活动化,使其具有更高的核心素养指数。
2.稀缺型设计要增强化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缺少的是跨界、嬉乐、创美、统整、长线的作业。这些稀缺型作业是与新课标所追求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培育目标高度对接的项目,可以增强教学价值;更是与学生兴趣点、创美点对接的项目,可以让学生实现从“愿做”到“爱做”的升级转变。在“双减”及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稀缺型作业具有低耗高效、吸引力强、创美指数高等优越性,因而备受关注,应当稳步提升其在小学语文作业总量中的比例。
3.素养型设计要均衡化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应当对接新课标所列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既要优化常规型作业设计,也要强化稀缺型作业。这样的平衡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未来适应力。
三、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均衡方案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六多六少”的问题,需要启动辩证思维,优化均衡设计。在优化常规设计的基础上,不断强化稀缺型设计。同时,对语文作业进行精加工,在一级设计的基础上,形成二级或三级设计。通过重构作业、有机赋能,让作业内容更科学、作业结构更合理、作业类型更丰富,更好地展开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全能设计,高标准对接新课标,服务“双减”。
1.分科化设计的“跨界”升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跨学科学习”项目中指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2]然而,语文教师一般只是局限于学科之内、课时之题来设计作业,缺少跨学科的视野。这样的设计,充其量仅仅是一种内部的流转,没有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的关联设计,没有课内要素与课外生活的有机打通。为了对接新课标,为了盘活课内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教师需要对分科化设计进行跨界升级。为此,在设计语文作业时,教师要启动“跨界思维”,让学生在课内与课外之间走出一个更大的“圆”。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时,可以连通《小窗幽记》中关于山居的一段话:“山居胜于城市,盖有八德:不责苛礼,不见生客,不混酒肉,不竞田产,不闻炎凉,不闹曲直,不征文逋,不谈士籍”,还可以连通诗人奥利弗《爱那简单的事物》中的一首相关的诗《中国古代诗人》,在课内与课外之间走个来回,在诗歌与科学、心理学、旅行之间实现跨界。相关作业可作如下设计:
(1)串味读“山居”。诗人王维原本居住在繁华的京城长安,为什么要舍繁华求偏远去山村隐居?为什么会乐不思蜀、流连忘返?先从诗句中所写的山景,找出作者爱山居的原因;再联系《小窗幽记》中所写的山居“八德”来回应原诗,从生活这个角度谈谈山居的好处;最后联系奥利弗所写的《中国古代诗人》,从心理这个角度说一说空山不可抗拒的魅力。
(2)雅趣选“山居”。读了《山居秋暝》这首诗,体会了山居的各种妙处,如果你有机会外出旅游,会选择哪些地方?选择什么季节?请用有关的诗文作为你选择的理由(如《山居秋暝》《山行》《山居七年》等)。
(3)诗情赞“山居”。《山居秋暝》是一千三百多年前发出的一封信。现在你体验了山居的妙处,也当一回诗人,给王维回一封用诗写成的信。
(4)科学研“山居”。根据《山居秋暝》提供的线索,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山居在哪些方面优于城居?
(5)爱心用“山居”。如果你的朋友或亲人近期心情烦躁,你会提出什么样的建议?如何用好王维这首诗呢?
2.理性化设计的“感性”升级
理性化设计是指设计作业时,直指文本意蕴或写作特色,出题所用词句偏理性,一般使用通识概念或笼统式的评价语,其优点是直接、经济。理性化设计的缺点是生硬,没有针对具体文本作有针对性的具体化设计,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通用的类别化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3]。很显然,理性化的设计不适合小学,尤其是低学段。因为低学段的学生,理性思维相对较弱,他们更习惯于感性思维。基于上述考量,低学段的语文作业设计,可以更多地采用感性化的方式。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提高理性化设计的比例。因此,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需要重视理性化与感性化的有机平衡,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良好的“学段衔接”。
对低学段教学,尤其是诗歌的欣赏教学而言,为让学生更好地体味叠词的表达效果,我们习惯于采用理性化或概念化的方式来设计相关作业。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2课《小小的船》这一课时,往往会推出这样的作业:“读了叶圣陶爷爷的这首诗,你觉得它很美吗?”对于这种最直接、最理性的设计,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美!”究竟美在哪里,是一种怎样的美,学生缺乏深度品味,难以形成具象的审美感受。
要解决上述浅层化审美、类别化体验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新课标。新课标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指出,在选择教学主题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4]。因此,中低年级小学语文基础型作业设计应减少理性化的作业,更多地采用艺术转化的手段、经验还原的方式,将其改编成感性化的作业、有美感的作业。这样的设计就是一种感性化设计。所谓感性化设计,是针对“这一个”文本的“这一个”特点或意蕴,运用比喻、举例等具体可感的方式,将原本生硬、冰冷的概念转化成充满生机的新鲜样态,实现近距化触摸、形象化比照。我们把一年级《小小的船》这首诗中独特的“美”,用音乐、图画等方式加以转化、呈现,就能设计出感性化的作业:
(1)如果把这首诗改成:“月儿像船,船儿两头尖。我在船里坐,只看见星星和天。”你比较一下,在朗读的时候,两种写法,哪一种更容易拍手打节拍?试着边拍手边朗读,比较一下效果的不同,并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如果把这首诗改成:“弯的月儿小的船,小的船头儿尖。我在小船里坐,只看见星星和蓝天。”意思和原来几乎一样,但是哪种写法能让你感觉到月夜里的一切都在变动、都在呼唤、都很神奇、都很亲切,给你一种看动画片的感觉?
(3)读着叶圣陶爷爷的这首诗,你好像欣赏着一首什么样的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①《小小的船》就像一首用打击乐器演奏的乐曲,如《铃儿响叮当》,显得真切、热闹、短促。
②《小小的船》就像一首用笛子(或箫)演奏的乐曲,如《摇篮曲》,显得神秘、悠长、宁静。
上述设计中,第1项作业以打节拍的方式,把握诗歌的节奏感;第2项作业通过改编文本、定向比较,体会诗歌特有的动感美;第3项作业,运用艺术转化与对比选择的方式设计作业,让学生去体味诗歌具有的神秘、幽静之美。用感性的方式设计作业,贴近低段学生的感性思维方式,同时在“感性之水”中又自然地融入“理性之盐”,保持感性化设计与理性化设计的有机平衡。
3.基础化设计的“创美”升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中,提出第一层次的任务群是基础型任务群,主要指向于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也应当关注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与此相匹配的是基础化设计,它指向于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的掌握、精彩语段的背诵等。
新课标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5];同时指出,要“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创意的表达者”[6]。与此相适应,我们需要在基础化设计之上推出创美化的作业设计。作业的创美化设计,指向阅读审美与表达的创意,重在引导学生创新,发展学生的感性智慧。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为学生释放美感与创意力拓展更大的空间、提供更多的可能。为此,要为学生打造适合的审美空间与创意项目。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中的第二节写夏季之歌——农忙歌。其中“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特别有诗味,可谓浅语的艺术。带着学生学习这一句的时候,需要细细品味。
(1)替换“月光帽”。“戴月光”的“戴”,也可以换成“照”。比较一下,再作出选择:
①“照”的意思是月亮高升、天气晴朗,说明农人大忙时节争分夺秒,归来很晚。“照”显得真实、准确,比用“戴”字更好。
②“戴”可能有两种意思:一是月光照在农人的头顶,如同戴了一顶明亮的帽子,显得非常神奇;二是月亮在夸赞农人的勤劳与赶时,奖励每个农人一顶美丽迷人的帽子。用“戴”,显得很有温情,把“农人归来晚”写得很美好,比用“照”字好。
(2)画出“月光帽”。如果用月光来做一顶帽子,会是什么样子的?你可以看一看绘本《月亮,你好吗》中月亮的可爱模样,为夏日忙碌的农人设计一顶漂亮的月光帽。
(3)诗化“月光帽”。农人一人一顶月光帽,多么神奇、多么美妙。请根据下面的提示,为夏日秧田里流动的月光帽写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