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插图为载体的国家认同建构
作者: 尹小玉 王冠群摘 要 作为教科书的有机构成,教科书插图在启蒙小学生的国家情感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利用反差叙事以培育国家异同感、引发情感共鸣以滋养国家归属感、借助政治符号以塑造国家忠诚感、追溯集体典型构筑国家理想感、强化价值认同以涵育国家立场感,逐级推进“知、情、意、行”层面认同的落地,应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建构国家认同的科学路径。
关 键 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 教科书插图 国家认同
引用格式 尹小玉,王冠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插图为载体的国家认同建构[J].教学与管理,2022(26):70-74.
国家认同作为维系国家凝聚力的重要纽带,是关乎国家稳定、社会安宁、人民幸福的重大课题。《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德育课程旨在为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1]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性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在国家认同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插图是教科书的“第二语言”,穿插在思想政治课教科书中的各类插图,是教师有效完成育人任务的特殊方法与手段,在小学阶段,其以栩栩如生的审美性和情理交融的说服力在国家认同建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2018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插图为范例,充分探索如何通过教科书的插图来落实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旨在进一步启迪未来教科书完善工作,促进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相关教材。
一、逻辑起点:利用反差叙事培育国家异同感
认同是个体在认知维度上相互对比、主动归类的结果。在培育国家异同感时,教科书插图要善于采用反差的叙事手法,通过整合学生的国家异同认知,引导其在“知异求同”的过程中建构国家认同的逻辑本原。
1.通过符号反差引导学生知“异”
符号是主体“认知线”与“情感线”的交织点,利用符号反差引导学生知“异”,是教科书插图建构国家异同感的重要路径。人物形象、地理环境、风俗文化是教科书插图用来凸显国家间反差的主要符号。在人物形象上,教科书插图应侧重强调“我国人”与“外国人”在形象上的色彩反差。由于小学生对色彩比较敏感,“黑头发”和“黄头发”的色彩对比更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插图可利用这一点引导其进行心理定位。在地理环境上,教科书插图要注重强调我国与他国在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例如,五年级上册第6课先后出现名为“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和“中国的疆域”的插图,便能够让学生在感知我国与他国地理方位差异的基础上明晰边界感与疆域感。在风俗文化上,教科书插图要注重全面展示我国与他国不同的新年风俗、传统游戏及见面礼仪,文化意象的强烈反差更能够增强小学生对群体间异质性的感受力,增进学生对本国的认同。
2.通过关注度反差指引学生求“同”
利用关注度反差指引学生积极求“同”,是教科书插图建构国家异同感的另一路径。本国理应是教科书插图关注的中心,应积极向学生展示中国公民在人物形象、居住环境、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共性特征,指引学生积极求“同”,强化对本国的认同。例如,2018版统编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全册共1973幅插图,其中涉及我国人、事、物的插图1900幅,占插图总数的96%。着墨于群体内共性的叙事旨在突出本国的主体地位,引领辨别能力尚不成熟的小学生将目光转向本国、聚焦本国,在接受本国认同对象陶冶的过程中增加对群体内共性的感知,进而肯定自我与本国共同体间的同一性。教科书插图对“外化现象”的关注也要有明显侧重,着重介绍“他国公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如六年级下册第7课中“外国人学习用毛笔写汉字”“乌兹别克斯坦、比利时、美国及肯尼亚的公民在街头展示中国文化”等插图所展现的场景能够提升学生的国家自豪感、荣耀感,在宣扬“他信”筑牢学生自信的同时,树立对本国的正向情感态度,增强对本国的认同感。
二、中间环节:引发情感共鸣滋养国家归属感
国家归属是一种情感倾向,是个体在心理层面主动归属国家、引发情绪情感发生本质性转变的结果。地域、种族以及文化背景是影响主体情感认同的主要因素,教科书插图在建构国家归属感时,要善于通过培养小学生的地域归属、民族归属及文化归属来引发共情共鸣,增进国家情感。
1.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构建地域归属感
构建国家归属的首要内容就是培育学生的地域归属感。教科书插图在构建地域归属感时应注重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爱乡”——“爱国”为逻辑主线,充分借助乡土记忆增进国家情感体悟,在空间意义上强化小学生的国家情感。低年级的教科书插图要以“爱乡”为中心。低年级指小学一至二年级,这一阶段学生对国家层面的认知比较匮乏,教科书插图可通过建构家乡的地域归属感,强化学生对国家组成要素的认知、认同。从家乡的山山水水到家乡的左邻右里,从家乡的美丽传说再到家乡的崭新变化……这些国家基层形态景象能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记忆,帮助学生确立心理意义上的地域边界,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国家归属提供内生动力。中高年级的教科书插图要以“爱国”为中心,更关注构建国家层面的归属感。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插图为小学生的国家归属感提供了有效支撑:教科书第44页中的世界地图让学生感知中国在全球坐标系中的具体方位;45页中的疆域版图让学生明确了中国的地域边界;46页中的省级行政区域图让学生准确了解自我在国家中的空间坐标。具象的地域版图和山川风貌能够为学生更为浓郁的爱国之情注入内核力量,促进学生从家乡到国家的认同整合,在明晰边界感、空间感的同时增强国家地域归属感。
2.坚持民族共同体理念构建民族归属感
民族归属是主体对族群共同体的情感归属,亦是国家归属的重要内容。教科书插图设计要秉承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采用“纪实与融情”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构建小学生的民族归属感。一方面,教科书插图应善于利用实物照片充分展示各民族的特色文化,促进不同民族学生间的相互了解。插图对傣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独特文化进行呈现,既能展现民族精神风貌,又能传播民族平等理念。在这种氛围的浸润下,各民族学生可以充分认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树立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积极民族观。另一方面,教科书插图不仅要注重以景映情,更要注重以理通情。插图要巧妙借助矢量图表为建构小学生的民族团结感、融合感作数据支撑。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比”“民族成分齐全的省级行政区域数量变化”及“在省级行政区域均有分布的少数民族数量”等图表类插图,能让学生直观认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事实,意识到各民族间“水乳交融、唇齿相依”的“互嵌”关系,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文化归属感
文化是一个国家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深厚底蕴,引领学生进行文化寻根是构建国家文化归属感的关键内容。教科书插图在塑造小学生的文化认同上,应着墨于强调扎根乡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正本清源中提升文化自信。所谓“扎根乡土文化”,即教科书插图通过展示代代相传、带有乡土烙印的地方文化,提升国家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召力。乡土文化镌刻着“我们”共同的文化习俗,书写着“我们”共同的文化传统,“扎根乡土文化”能够强化国民对文化的情缘情感。地标性文化品牌、各地风俗文化以及民间艺术文化,交织着国人共有的集体文化记忆,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找寻文化归属感。所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即教科书插图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体现国家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说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2]教科书插图设计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代际文化传承中的显性基因角色,坚持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基调,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注入强力的稳定剂与粘合剂。有关优秀家风文化、传统美德文化、传统美食文化、传统建筑文化的插图,必须广泛分布在教科书之中,以切实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归属之感。
三、核心环节:借助政治符号塑造国家忠诚感
国家忠诚感是一种态度倾向,通常表现为对政治国家的信任、服从与忠诚。在塑造小学生的国家忠诚感时,教科书插图应充分利用政治象征符号和政治仪式赋予政治国家合法性、神圣性与权威性,以激发学生的国家忠诚感,形塑合格公民的国家人格。
1.通过政治象征符号启蒙国家忠诚感
政治象征符号是启蒙学生国家忠诚感的重要情感载体。以国家忠诚为坐标体系,象限中的每一个政治象征符号,都是国家政治体系与公民态度倾向纵横交织的结点,国家忠诚正是由这些结点汇聚而成。在低年级阶段,国旗、国徽、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等国家政治象征符号能给政治敏感度较低的小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对形塑小学生的国家忠诚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彰显中国特色的象征符号,是全体国人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图腾。出现在插图中的政治象征符号,能让学生在春风化雨中悄然接受国家意志的洗礼,催化学生对国家合法性的认同感。中高年级阶段,随着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增强,教科书插图中的政治象征符号要顺应学生实然心理变化,进行抽象化转向,侧重阐释国家深层引力。政治制度、国家机构、政治组织等是这一时期塑造学生国家忠诚感的主音符。这些指向国家公权力的深层级政治象征符号,是政治国家的高级指示器,能够让学生在感官所及的具体事物中进一步感受国家的神圣性、权威性,深化学生对国家政权合法性的认同。
2.通过政治仪式符号强化国家忠诚感
相较于静态的政治象征符号,兼具时间感、空间感的政治仪式是教科书插图强化学生国家忠诚感的动态符号。政治仪式不仅能为国家象征物的出场提供规范性的场域,还能够凭借自身独有的仪式情境来渲染主流价值,起到凝聚人心、建构政治合法性的作用。教科书插图在强化小学生的国家忠诚感时,要注重选编政治仪式图景,如升国旗仪式、阅兵仪式、宪法宣誓仪式、英雄纪念仪式、国家公祭仪式等。这些同时具备时间、空间、人员、器物的政治图景,是公民对国家忠诚情感生成的共时性体验场。例如,一年级下册第2课中的升国旗仪式插图中,护旗手学生各个精神抖擞,气氛庄严肃穆。当学生们观看这幅插图时,正式化、程序化、规模化的政治仪式悄然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充分释放其内在的情感力量,能够让学生在神圣庄严氛围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塑造对国家忠诚的政治品格。
四、关键环节:追溯集体典型构筑国家理想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在建构小学生的国家理想感时,教科书插图要充分发挥集体记忆、英雄人物符号在激发国家理想感上的“蓄水池”作用,通过追溯集体记忆、树立英雄典型来构筑学生的国家理想感。
1.通过重温集体记忆召唤国家理想感
集体记忆是唤起学生国家理想感的关键性叙事。国家理想是表征一个国家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历史时态概念,重温群体性记忆能为更好地展望未来提供共鸣性的感情动力。借助图像对历史记忆进行形象化、情境化的编码,并对其实施全面输出式的解码,是教科书插图培育学生国家理想感的路径之一。一方面,教科书插图要注重对历史记忆进行形象化加工,为学生国家理想感的确立提供可靠支点。集体记忆是一种抽象符号,视觉图像是其得以依附与传承的有效载体。教科书插图中生动的历史画面,能够增加解释力和传播力,厚重的历史感、饱满的场面感更能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效果,触发学生们“同风雨、共进退”式的心灵共振,切实增强历史自信。另一方面,教科书插图要注重对集体记忆进行社会建构和全面共享。历史记忆通常表现为辉煌记忆或创伤记忆,教科书插图可通过再现辉煌或创伤历史,来建构学生的国家理想感。辉煌的历史记忆能够为小学生的灵魂注入进取的活力,将“再创辉煌”的崇高国家理想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警醒世人的民族创伤记忆,也是个人与国家间深层次情感连接的可感素材,能够激发小学生“同呼吸、共命运”的民族命运共同感,强化历史自觉。
2.通过树立英雄典型深化国家理想感
树立英雄典型,弘扬英雄精神,是教科书插图建构国家理想感的另一路径。英雄人物是彰显主流价值的理想化人格表达,是社会共同体前进征途中的精神坐标与价值标杆。首先,教科书插图要注重利用图像书写崇高的英雄史诗,通过具象化历史英雄人物的理想信念、道德追求与价值观念,来深化小学生的国家理想感。教科书插图中一位位用生命践行理想信念、用实践谱写动人华章的时代伟人与民族脊梁们,正是引领学生强化国家理想感的鲜明旗帜。小学生能够走进英雄、了解英雄,进而崇敬英雄,在英雄人物的感召下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理想之中。其次,教科书插图要通过挖掘当代英雄人物的时代精神、奋斗精神,以强化小学生的国家理想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4]一切为实现国家梦想而砥砺前行的赶路人,都是时代中最可爱的人。在塑造当代英雄人物时,教科书插图要注重选取日常化的角度,将镜头聚焦于一个个有理想信仰、不懈奋斗的平凡英雄。这些大众化、生活化的英雄具有强大的亲和力、感召力与凝聚力,是和平年代英雄叙事的最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