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及其对学校治理的积极影响

作者: 楼苗锦 潘波永

[摘 要]产教融合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对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优化学校治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职学校“双师型”团队建设面临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培训与考核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通过探讨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科学的教师培养与考核机制、打造校企共建培养基地等策略,提出了优化“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路径。实践表明,完善的“双师型”团队建设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校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推动中职学校教育质量和治理水平的提升。未来,应继续探索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实现中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产教融合;教师团队建设;学校治理

一、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团队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扮演着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角色,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地区产业发展与经济进步。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师资结构逐渐显现出难以满足新时代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局限性。为应对这一挑战,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以推动职业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能够将最新的行业技术、操作流程融入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型”团队建设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使教师掌握最新的行业技能,从而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适用性。

尽管政策导向明确,部分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仍然面临挑战,如教师实践能力不足、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健全、绩效考核和激励措施未能有效激发教师积极性等。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教师的职业发展,还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推动“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整体教学能力,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议题。

产教融合被视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路径,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不仅能够为学校提供资源支持,还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如某些中职学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已逐步建立起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的“企业工作站”,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挂职,从而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在此过程中,借助“三评两法”等动态评价机制,可以促使教师团队建设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帮助学校构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总体而言,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治理水平,也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结构合理性有待提升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在“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教师的实践能力仍然不足。尽管部分学校通过招聘行业技术人员和企业专家来充实师资力量,但由于校企合作的深度和频率有限,教师在企业中进行实践的机会较少,无法有效提升其实践技能。文献表明,许多中职学校在招聘“双师型”教师时,往往更注重其学术背景而忽视实际操作经验,这导致团队中理论型教师多,实践型教师少,整体结构不合理。此外,教师的学历结构单一、技能水平差异大,使教学效果难以满足当前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阻碍了“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进程。

(二)培训与考核机制不完善,教师积极性难以激发

中职学校在“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中,普遍存在培训和考核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传统的教师考核标准往往侧重于教师的学术成果和学历水平,对于教师在企业实践中的实际表现缺乏科学的评价和激励,这使许多教师在“双师型”转型过程中缺乏动力。基于“三评两法”的评价体系提出了一种更为全面的考核思路,即通过评估教师在企业项目中的参与程度、专业课程中的创新教学,以及学生反馈的认可度,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提升整体团队质量。然而,许多学校仍未建立有效的培训和考核机制,导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难以得到全面提升。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在面对新的行业技术和工艺时无法及时更新知识,教学内容也难以与行业实际同步。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缺乏长效共建机制

校企合作是“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许多中职学校在这一方面的进展有限。虽然一些学校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大多仅停留在浅层的实习安排和讲座交流上,未能形成深度的合作模式。有研究指出,只有通过持续且深入的合作,例如,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实训基地,才能为“双师型”教师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从而帮助他们积累实践经验。目前,校企之间的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和稳定的合作渠道,使教师在企业中的实践学习流于形式。此外,企业在参与教师培养时,出于自身效益考虑,往往不愿投入过多资源,进一步限制了“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在“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从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培训与考核机制不完善,到校企合作深度不够,都制约了这一团队的有效建设。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提升教师实践技能、完善考核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入手,推动中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优化“双师型”团队建设的策略

(一)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在推动“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中,深化产教融合是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关键策略。中等职业学校应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共同建设实训基地等形式,确保教师能够深入企业实际操作场景中进行实践学习。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还能提高他们在教学中运用实践经验的能力。例如,部分中职学校通过与本地龙头企业合作,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参与项目实施,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为学生提供更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学校还应鼓励教师参与行业交流和技术研讨会,学习行业先进技术和操作规范,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中。这不仅有助于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还能增强学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竞争力。

(二)完善教师培养和考核机制

为了推动“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有效建设,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和考核机制。通过设立“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学校可以从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操作技能、教学创新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确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基于“三评两法”的动态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激励教师在企业实践中提升自身技能,还能通过反馈机制帮助他们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持续改进。

同时,学校应优化绩效考核制度,将教师在企业项目中的表现和实际教学成果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推动教师积极参与产教融合项目,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结合物质奖励和职业晋升机会,学校能够有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三)拓宽人才引入渠道,构建多元化团队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还应注重多元化人才的引入。学校可通过扩大招聘范围,从企业引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或顾问,为学生的实训课程提供真实的行业案例和实践指导。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建立“企业导师制”等机制,可以更好地促进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学校的“双师型”团队注入新鲜血液。

学校应灵活调整人才引进政策,例如,适当降低学历门槛,更应注重应聘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通过这一方式,不仅能吸引更多有实践背景的专业人士进入教学岗位,还能确保团队的多样性和专业性。

(四)促进团队内部良性竞争,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在“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内部,学校应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推动团队成员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我。通过设立明确的晋升通道和绩效评估标准,鼓励教师之间展开良性竞争,有助于团队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教学成果展示活动,鼓励教师分享教学创新和实践经验,并对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奖励,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通过透明的管理流程和有效的沟通机制,学校可以营造一个积极进取的团队氛围,使教师在团队中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加专注于个人和团队的共同成长。

(五)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教师发展动力

激励机制在“双师型”团队建设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为教师提供支持,比如,通过增加薪资待遇、提供进修机会和职称评定的优先权等方式,吸引教师积极投入“双师型”团队的建设和自身技能的提升中。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设立“教学创新奖”“优秀实践导师”等荣誉称号,提升教师的成就感和职业认同感,从而增强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

通过一系列完善的培养、激励和管理机制,学校可以不断优化“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整体建设,使教师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和竞争力。

四、“双师型”团队建设对学校治理的积极影响

(一)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型”团队建设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通过校企合作,让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或技术培训,不仅使教师熟悉最新行业标准和技术,还能将这些先进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这种“双向交流”能有效弥补中职教育长期以来的实践性教学不足,推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现,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

学校通过加强“双师型”团队的建设,能够在教学资源配置方面实现更为合理的布局。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共享企业设备和技术资源,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教师团队的技能提升,有助于学校合理配置教学力量,将优势资源引入职业教育中。

(二)优化教师发展路径,促进学校治理现代化

“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也有助于优化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从而带动学校整体治理水平的提升。通过完善的培训和考核机制,如“‘三评两法’管理体系”(包括实践评估、教学评估、学生评价等综合考核方法),学校可以激发教师主动提升自我技能,适应新时代教学需求。这种制度化的考核和激励措施,不仅增强了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水平,还为教师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从而促进学校整体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学校教育模式创新

通过“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中职学校可以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比如,学校可以与本地龙头企业共同开发实训课程,设立联合培训基地,甚至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教学设计和实训指导。这种深度合作不仅能提升教学的实践性和专业性,还能强化学校与企业在技术交流和项目开发中的合作,为学生就业搭建更多实践平台。

同时,借助校企合作,学校也可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更多创新尝试,例如,通过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校教学模式更加贴合产业需求,真正实现“产学融合”的教学目标。

(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校社会影响力提升

“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还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教师在企业的挂职实践和校内的教学融合,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到行业实际操作规范和前沿技术,提升其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此外,学校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也能够扩大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是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以及社会声誉提升的重要路径。通过创新团队的不断发展,学校不仅可以提高整体治理能力,还能够在激烈的职业教育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为行业输送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在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已成为提升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和优化学校治理的关键要素。通过分析当前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现状,可以发现,教师在实践能力、校企合作深度、培训与考核机制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教师培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建立联合培训和实训基地,有助于教师在实际企业环境中强化实践技能,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紧密衔接。

与此同时,完善的“双师型”教师考核机制能够推动教师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基于“三评两法”框架的动态评价系统,不仅使教师的技能水平在实践项目中得到客观反馈,还能在教学、科研与校企合作多个维度上有效激励教师。这些措施将促进教师从传统的学术型向更加综合的“双师型”转变,推动教师个人成长的同时,也为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陆超.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5(35):12-15.

[2].杜德筠.基于“双高”背景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建设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7):16-20.

[3].马英,赵津,何亚环,等.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实践与研究[J].综合论坛,2023(17):147-149.

[4].姚万鹏.基于“三评两法”的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团队建设研究[J].前卫,2024(24):151-153.

(责任编辑:朱福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