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晏阳初教育思想 当好新时代高中校长
作者: 丁建勇[摘 要]晏阳初教育思想是世界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运动的重要流派,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变革及社会改良有着深刻的影响,至今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量。在新时代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重温晏阳初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探索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推进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高中校长专业成长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晏阳初;教育思想;新时代;高中校长
晏阳初(1890年10月26日-1990年1月17日),别名晏遇春,四川巴中人,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先生曾在河北省定县(今河北省定州市)开展长达十年之久的平民教育实验,并把“定县经验”推广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著有《平民教育概论》(1928年)《农村运动的使命》(1935年)《十年来的中国》(1937年)等。
晏阳初教育思想是世界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运动的重要流派。在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愚、贫、弱、私“四大病”。其教育思想以“除文盲,做新民”为根本宗旨,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思想内核,主张通过创办平民学校对民众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民众的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连环进行和整体推行为特征,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最终以造就一代“新民”,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斗转星移,时序更迭。尽管一个世纪过去了,但晏阳初教育思想这笔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珍贵教育文化遗产,依然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变革及社会改良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作为晏阳初平民教育实验发端之地的一名普通高中校长,笔者认为,在新时代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重温晏阳初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探索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推进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高中校长专业成长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尊崇“民为邦本”之道,做一名具有为民情怀的校长
“民为邦本”是晏阳初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时至今日依然散发着理性的光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其义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安宁。当时,晏阳初看到中国虽有四万万人民,但其中80%以上是文盲,而且中国以农立国。因此,到乡村中去为农民办教育,开发世界最大最富有的“脑矿”,这将关系到“本固邦宁”的根本问题。为此,晏阳初把平民教育的重点从城市转到农村,教育对象也由城市平民变为乡村农民,心甘情愿“给乡下佬办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引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格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命题并对其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入阐述,同时还特别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当好一名新时代高中校长,就要像晏阳初先生那样胸怀崇高的教育理想和朴素的为民情怀。一要以笃定深厚的为民情愫,把个人理想与教育梦、中国梦紧密地融为一体,真正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宏愿和价值追求,为实现晏阳初一生为平民办教育的追求和夙愿不懈努力。二要以百年坚守的意志和信念,摒弃哗众取宠,远离名利之争,不忘教育初心,牢记国家使命,为党和祖国奉献一切,为全体人民奋斗终生,为教育事业工作一辈子。三要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在回答国家重大教育问题、回应社会重大教育需求、解决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上,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并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领学校教育发展,建立有特色、有价值的办学模式,使学校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殷切期待相契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二、探究“四大教育”之理,做一名具有革新品格的校长
1926年,晏阳初与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来到河北省定县翟城村,而后进行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平民教育实践。为解决农民愚、贫、弱、私“四大病”,晏阳初实施了文艺、生计、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解决乡村之“愚”,培育乡民的“智识力”;以“生计”教育解决乡村之“穷”,培育乡民的“生产力”;以“卫生”教育解决乡村之“弱”,培育乡民的“强健力”;以“公民”教育解决乡民之“私”,培育乡民的“团结力”。
“四大教育”主要涵盖以下内容:第一,文艺教育包括文学和艺术教育。首先用《平民千字课》教育农民,扫除他们中的文盲,使他们掌握识字的工具。通过文学艺术教育,使农民能应用识字工具,丰富其文化生活,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第二,生计教育是指普及科学知识,改善其生计组织,以提高其生活水平。由于农村生产力低下,生产技术落后,只有普及科学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科学头脑,才能解决生计困难。第三,卫生教育是指普及卫生知识,培养卫生习惯。用公共的力量创办公共卫生事业,以提高其健康力,使人人成为强健的国民。第四,公民教育在四大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一是努力培养民众的团结力,公共心,使受过平民教育的人无论处在任何团体,皆能努力成为一个忠实而有效率的分子;二是培养和增强民众的判断力和正义感,使受过平民教育的人皆有自决自信、公是公非的主张。这实际上是对公民进行的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道德训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而晏阳初的“四大教育”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想,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有诸多相似相通之处。显然,研究探索“四大教育”的实践经验,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宗旨,贯彻德智体美劳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当好一名新时代高中校长,就要具有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守正创新和自我革新的品格。一要有追求真理、敢于纠错的胆识和勇气。要直面当前高中教育饱受人民群众所“诟病”的诸多问题,诸如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育人理念方式短视功利,道德教育、人文精神和公民教育严重缺失,教育评价固化单一等等。二要有尊重教育科学、认识教育规律的品格和修为。要学会从人性的角度思考教育,尊重生命成长规律。当前的高中教育不仅面临着学生成长与成绩的冲突,也面临着学生个性需求与社会价值的冲突。高中教育的目的不能简单归结为“帮助学生考上好高中、迈进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其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否则就偏离了生命成长的科学规律。三是要有守正创新、自我革命的精神和魄力。要切实改变当前高中教育 “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现状,坚定落实五育并举育人机制,开齐开足开好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课程,做到德育教学一体化、劳动教育常态化、美育体育规范化。
三、借鉴“提升四力”之举,做一名具有课程方略的校长
晏阳初主张通过“四大教育”把民众培养成为具有“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的一代“新民”。
为了使广大民众“提升四力”,晏阳初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方法举措:第一,培养农民的“智识力”:利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和喜欢的方式,编写了600余种平民读物;选编了包括鼓词、歌谣、谚语、故事、笑话等60万字的民间文艺资料,搜集民间实用绘画、乐谱等;组织歌咏比赛、农村剧社,举办各种文艺活动,以救农民之“愚”。第二,培养农民的“生产力”: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创办实验农场,改良猪种和鸡种,对农民进行“生计训练”,开办生计巡回训练学校,训练比较热心、能干的中青年农民“志愿者”作“示范农户”,来带领其他农户使用新技术;还组织农民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联合会,开展信用、购买、生产、运输方面的经济活动,以治农民之“贫”。第三,培养农民的“强健力”:实施卫生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培养卫生习惯,还创建农村三级医药卫生制度,村设保健员,联村设保健所,县设保健院,以救农民之“弱”。第四,培养农民的“团结力”:进行公民教育,以救农民之“私”,养成他们的公共意识与合作精神,创立了一套提高民族自觉心的“组织教育”的方法,如将历史人物的故事汇编成小册子发给村民读,通过岳飞等农民耳熟能详的人物故事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让农民在平民学校里接受简单的教育后,发动他们组织同学会,使中国农民第一次有了自发组织的社区生活。
晏阳初“提升四力”造就“新民”所采用的方法举措,与当前推进新课程改革,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方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完善学校课程管理,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校本课程体系,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参考资料。
当好一名新时代高中校长,必须具备课程领导能力和课程构建方略,引领教师研发课程,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养,真正推进课程改革落地。一要借鉴“培养农民团结力,进行公民教育”的做法,抓好新时代德育课程,突出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引导学生切实增强“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思想情怀,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志向。二要借鉴培养农民的“强健力”做法,开好“后疫情时代”的必修课程,包括防疫教育、卫生常识、心理健康、体育运动、生命安全、垃圾分类、文明习惯等专题教育课程。三要借鉴培养农民“智识力”的做法,掀起“课堂革命”,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探索跨学科综合项目式课程(如STEAM课程等),助力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四要借鉴培养农民的“生产力”做法,开好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军事国防等教育基地,以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现代企业、美丽乡村、国家公园等方面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农村、社区、医院、福利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开展志愿服务。
四、效仿“三大方式”之措,做一名具有治理能力的校长
学校、社会、家庭“三大方式”连环进行和整体推进是晏阳初平民教育实验的主要方式和手段。这种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晏阳初的“三大方式”采取的是以下具体方法和措施:第一,学校式教育:在学校中对农民进行基本知识的传授,采用平民学校的形式,办有“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和“平民大学”。初级平民学校主要针对十二岁以上已超过入学年龄的文盲,进行扫盲工作。进入高级平民学校后,学员已掌握了识字的工具,并且脑筋灵敏,思想活泼,可以对他们进行比较系统的训练,以培养乡村领袖。晏阳初等人在定县创立了“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抗战时期在重庆歇马场进一步完善,改为本科性质,定名为“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第二,社会式教育:主要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团体活动,向群众及团体进行教育。以高级平民学校或平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各种活动为中心,使毕业生按照四个方面继续受教育。这主要针对成年人和妇女。青年农民在平民学校毕业后加入“毕业同学会”,他们可以利用“流动图书馆”,阅读农民周刊,并向该报投稿。此外,还组织成立戏剧社和辩论俱乐部,为村民办无线电广播,传播农业知识;举办墙报、板报、刊登当天新闻及知识技能;调解民事纠纷。还有植树、修路、农业展览、反毒品买卖、禁毒拒赌运动等。第三,家庭式教育:主要是“联合各个家庭中地位相同的分子施以相当的训练”,使在家庭中的老少男女都能得到相当的教育,分别有户主、主妇、少年、闺女、幼童五种组合。这种方式常与学校式、社会式结合进行,目的是帮助改良家庭的日常生活,帮助解决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矛盾,扩大家庭的责任感,减少对上学青年、儿童的反对和阻力,使家庭社会化、增进家庭的社会责任。
然而,当前高中学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已成为迟滞学生不能健康成长的不可忽略的因素。学校教育存在 “办学理念与宗旨错位、学校管得太死、学习任务繁重”等问题。家庭教育还有“家长期望值过高,家庭教育不科学,父母言行不规范,父母对孩子溺爱,留守儿童少年的教育真空”等现象。社会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各地高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较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