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中仰望幸福,手册为证
作者: 苏宇凡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学习状态;自身资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7-0038-04
【活动理念】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相信每个个体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通过问题澄清和目标设定,明确当前面临的问题(烦恼),利用奇迹问句和例外事件挖掘自身资源,在以往的成功经验中获得自我肯定,从而增强解决当下问题的信心。
随着学业难度的提升和升学压力的增加,高三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导致他们感到疲惫不堪,积极体验大大减少,甚至出现厌学或焦虑等情况。因此,本课以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为理论基础,旨在帮助学生调整不良状态,运用相关技巧和方法提升他们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能够澄清自身遇到的问题,并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设定,即明确自身所追求的幸福是什么。
2.情意目标:使学生能够发掘自身资源,积极面对挑战,重拾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3.行为目标:使学生能够从以往的成功经验中获得自我肯定,增强解决当下问题的信心,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能够澄清问题,设定目标。
难点:引导学生挖掘自身资源,收获自我肯定,掌握问题解决方法。
【活动方法】
小组合作法、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
【活动准备】
提前自制空白任务手册。
【活动对象】
高三学生
【活动时长】
40分钟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自制表情包
师:进入高三后,学习、生活和个人成长中的烦恼(如某学科的成绩如何提升、上课如何保持专注等)似乎更加明显。请同学们拿出本节课的学具——提前制作好的空白任务手册(制作方法参见图1),在封面右下角署名后,翻开第一页,完成自制表情包任务。
任务规则:
1.描述一个你近期遇到(或暂时未解决)的烦恼/困难/挑战。
2.绘制表情,表达这个烦恼/困难/挑战带给你的感受。
3.请用1~10分来打分,评估这份感受的强烈程度。
师:待所有同学绘制完成后,组内进行分享。要求:不批判、不打断、安静倾听;如果同学的烦恼你也有,在分享结束后,告诉分享者你也有共鸣;即便你们的烦恼各不相同,也可以通过善意的动作表示安慰(如拍拍肩、拥抱等)。
生1:我的烦恼是:进入高三第一轮复习了,我很害怕自己跟不上复习节奏。组内分享后,我收获了来自同桌的拥抱安慰,有点小感动,还有其他同学也回应我,他们也有同感。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有这种感觉,瞬间感觉好多了。
设计意图:在热身环节快速点题: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待解决烦恼,烦恼可能各不相同。运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引导学生锁定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对状态进行初次量化评估。组内分享是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烦恼,每个人的烦恼可能不同。在高三阶段,有些烦恼是普遍存在的,将烦恼带来的焦虑普遍化。
二、主体活动:完成命题任务
(一)仰望幸福
师:接下来我们将完成第二页的命题任务。有人将步入高三后的生活比作是一场兵荒马乱。在当下的这场兵荒马乱中,我们似乎正处于痛苦和烦恼的中心,而幸福成了我们抬头仰望的远方。
任务规则:
1.本页要描绘的幸福是针对“烦恼被解决”后的理想状态。
2.根据教师的指导语,闭眼想象,丰富幸福的画面。
3.不批判自己或他人描绘的理想画面。
4.想象的画面越具体、越有细节越好。
生2:我写下的烦恼是分数不能始终保持在本科线以上。烦恼解决后的理想状态就是我考上本科了!想象中的理想画面是,我得知自己考上后,打印条幅,满街跑动,广而告之!
生3:我的理想画面是,钢琴考级顺利通过,我的爸爸妈妈很欣慰,为我点赞,晚上还给我做了一桌子我爱吃的饭菜。
设计意图:利用奇迹问句,引导学生站在未来视角看待问题,唤醒学生对问题解决的积极情感,增强解决当下问题的信心。同时为下一步的例外挖掘做好铺垫。
(二)回望过去
师:接下来我们将完成第三页的命题任务。刚刚我们畅想了烦恼解决后的理想画面,同学们的分享也让人倍感振奋!面对当下待解决的烦恼,别忘了,我们也曾一路披荆斩棘才走到现在……所以,请同学们回望过去,去检索一些例外时刻、一些无限接近“理想画面”的过往经验,那时发生了什么?你又是如何做到的?
生4:最接近理想画面的时刻大概就是初三那年,我以为考不上高中了,但没想到最终考上了!当时的我就是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认真做笔记、小伙伴找我出去玩,我也会视情况婉拒,就这样认真学习了很久,最终中考成功上岸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例外事件挖掘自身资源,从以往的成功经验中获得自我肯定,增强解决当下问题的信心。
(三)伙伴赋能
师:接下来我们将完成第四页的命题任务。在上一环节中,我看到有的同学暂未动笔,第三页仍然空白。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够,别怕,你还有伙伴。所以,让我们翻开新一页,请按规则和朋友交换手中的任务手册,写下在你眼中,伙伴所拥有的闪光时刻!(越具体越好)
(1)请写出高中三年相处中,伙伴的闪光时刻(例如:你觉得伙伴“人好”。在什么时刻,发生了什么,TA是怎么做的,让你觉得TA“人好”)
(2)要求写下积极正向的描述,而非同学间的玩笑打闹。
师:我很好奇,当任务手册重新回到自己手中,你有哪些收获?是意料之中还是意料之外?你最满意的描述是哪一个?一定要坚持下去的闪光点是哪个?
生5:我最满意的是“卷王”这个描述,有点小骄傲。
生6:我一定要坚持下去的是“暖宝”这个描述,我喜欢给朋友带去温暖。
生7:伙伴说我有“反差萌”,我还挺意外的,这是以往自己没有关注到的地方。
设计意图:该环节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强化挖掘自身资源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通过伙伴赋能以及他人评价收获解决问题的信心,在预设课堂情境中,有同学在上一页中留白,借此引导学生,自然而然。
(四)迈出一小步
师:接下来我们将完成第五页的命题任务。请同学们展开新的一页,我们需要采取点行动了!请大家思考并写出自己能做的。
(1)为了无限接近理想状态,当下可以做出的一点点小的改变是什么?(具体到下一秒可以行动的)
(2)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小行动。
生8:虽然高三了,但是我还需要进行化学学考的补考,我觉得为了通过化学学考,当下可以迈出的一小步是:打开化学书,背诵一个化学方程式。
生9:数学很难,我总觉得听不懂,但我很想提升数学成绩,恰好我们的班主任就是数学老师,我可以迈出的一小步也许就是这节课下课后,去办公室请教班主任一个数学知识点,再做2~3道练习题,确认自己真的消化了知识点。
设计意图:迈出一小步可以驱动大变化!引导学生从关注问题转向采取行动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问题的解决很难一蹴而就,隐藏在每一个小的改变中。
(五)实践承诺
师:接下来我们将完成第六页的命题任务。现在,请同学们伸开右臂,如果说右手指尖的位置是本堂课最开始的状态,左手放在心脏处代表我们畅想的理想状态,请在这段手臂的距离上,找到当下你所处的位置,针对“迈出一小步”的具体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给自己设定一个实践的时间。
(2)写下完成一小步计划后对自己的夸赞。注意:当完成这一小步时,肯定自己的勇气/付出!夸勇气!夸付出!花一点时间记住这个肯定自己的瞬间!
生10:我现在所处的位置在掌心,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好远呢!
师:我看到你正处在掌心的位置,我很好奇,为什么是在掌心而不是在指尖呢?支撑你走过这段距离的力量是什么?如果要更进一步,你觉得应该做些什么?
生10:其实从刚刚上课到现在,我发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在伙伴赋能环节,我意识到如果想要提升学习的自律性,我可以和伙伴形成学习搭子啊!如果要更进一步,我觉得应该和同学组建学习监督小组。
师:你打算什么时候落实这个计划?如果做到了,你要如何夸自己?
生10:此刻吧,我想知道咱班有没有同学愿意和我互相监督,先试一天,如果做到了,我会说:我的行动力真强!说到做到!
设计意图:量尺问句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自我及期待的评估,探索已有的进展和资源。通过践行承诺的仪式感,让学生的行动计划更有可能转化成实际发生的行动。通过肯定付出等可控因素,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掌控感,同样也在为解决问题持续赋能。
三、结束活动:二次制作表情包
师:接下来我们将完成最后一页的任务。我们通过一节课的时间,探索了最初困扰自己的烦恼解决方案,现在请用绘制表情包的方式,表达你对解决问题的信心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作为结束活动,既有首尾呼应的结构设计意图,又有量化评估的意图。
四、拓展延伸:课后丰富任务手册的封面封底设计
师: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自由创作任务手册的封面和封底,因为这不仅是我们解决烦恼的指导手册,同时也是属于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追寻答案之书。
设计意图:将课堂活动延伸至课外,达到巩固辅导效果的目的。
【活动反思】
本节课在结构设计上,以任务手册的形式贯穿全程。第一页通过表情包制作,澄清问题;第二页通过仰望幸福,确定解决目标,突破了本节课的辅导重点。第三、四页通过回到过去和伙伴赋能来辅助学生挖掘自身资源,为持续解决问题赋能;第五、六页通过迈出一小步和履行承诺来激发学生持续行动的信心,基本突破了辅导难点。最后通过二次制作表情包进行活动收尾,并通过拓展延伸巩固辅导效果。结构完整,逻辑通顺,学生在活动中有感悟、有生成,对高三学生的状态调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许维素.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的应用[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0.
[2]蒋桂黎.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的特色与局限性[J].科技展望,2015,25(14):239.
[3]韩丽丽,杨漠.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的基本理念与比较优势[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63-65.
[4]张旭昶. 借用焦点解决短期疗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谈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20):60-62.
[5]戴佳玲. 焦点解决技术在高中心理课即时语言反馈中的应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19):33-35.
编辑/李梓萌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