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被动来访学生开展心理辅导的探讨
作者: 廖夏俊摘要: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常出现学生被动来访的问题,学生的非自愿性可以看作是阻抗的一种延伸,分析阻抗产生的原因,包括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误解、对自主权的维护以及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等,有助于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一是做好结构化工作,通过介绍心理辅导的性质、对象和规则,消除学生的疑虑;二是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以尊重、真诚、接纳和同理心为基础,增强学生的信任;三是运用适当的辅导技术,如即时性技术、适当解释和投射性技术,帮助学生降低心理防御,积极参与辅导。
关键词:心理辅导;被动来访;阻抗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7-0051-04
在中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来访学生有主动预约的,有结伴而来的,也有在老师或者家长的要求下被迫前来的。在多年的辅导经验中,我发现那些被动来访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校心理辅导主要是发展性、教育性的辅导,不仅要对主动预约的学生提供帮助,还应协助和转化那些被动来访学生,使他们能从心理辅导中受益。如何接待被动来访学生,使心理辅导能够顺利进行,是当前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应当重视的问题。本文就被动来访学生的心理辅导问题作一些探讨 。
一、原因探究
被动来访学生的非自愿性可以视为阻抗的一种延伸,这种阻抗在学生与辅导教师见面前就已经存在。Brehm等认为任何个体从本性上都不能容忍自主权的丧失,一旦自主权受到威胁,个体就会产生拒绝和反抗的动机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会反其道而行之,以维护自己的自主权。这种为维护自主权而引发的反抗行为被称为阻抗。在学校中,被动来访学生主要是受到父母、师长、同学和朋友等的鼓动、劝说,有些是被家长“骗来”或被强制带来的,因此,被动来访学生往往对并不了解的心理辅导和辅导教师存在着“先天”的阻抗。
在协助被动来访学生克服非自愿性及抗拒之前,教师应先了解造成学生非自愿与抗拒的原因。
首先,学生被迫来到心理辅导室,往往是老师或者家长认为他存在某种心理或行为问题,希望通过心理辅导使其改变。而学生在辅导室之外已和督促自己接受辅导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对立,因此在来到心理辅导室时自然就把心理教师看成了督促者的“同盟”,从而把对他们的反抗转移到心理教师身上。
其次,部分中小学师生对心理辅导存在认识误区,缺乏科学的理解,将心理教师等同于德育处或政教处的老师;有些学生则认为接受心理辅导的都是心理不正常的人,因此,竭力避免自己被贴上这样的标签;还有些学生习惯将自己的问题向外归因,认为需要辅导的不是自己,而是老师、家长或者同学。
最后,被动来访学生的问题满足了他的某些心理需求。曾有一位在课堂上不断捣乱的学生在老师的“护送”下来到心理辅导室,该学生从始至终都认为自己没有任何问题,反而认为送他来的老师存在心理问题。在辅导结束时,他对我说:“老师,我知道上课捣乱不对,可是我不这样做,谁会来注意我呢?”被动来访学生的表现或问题引来周围人对他的注意、关怀,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获益。如果问题消失了,他将失去这种利益,并且要面对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现实社会,如此一来,学生自然会对心理辅导产生自觉或不自觉的阻抗。
二、应对策略
(一)做好结构化工作
学生被动来访往往来源于对心理辅导的不了解,因此,做好结构化工作非常重要。对于被动来访学生,应向其介绍什么是心理辅导,心理辅导的对象、规则和要求,并承诺做好保密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相信辅导老师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并且会用专业的方式对待自己,从而减少疑虑。
以下是一段典型的对话示例:
教师:我知道你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来到这里,也许你对心理辅导还不太了解。首先,我想介绍一下心理辅导是什么。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行为以及人际关系。它并不是只有遇到问题的人才需要,实际上,每个心理健康的人在遇到困扰时都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获得支持和指导。
学生:嗯,我听说过心理辅导,但总觉得那好像是给有心理问题的人准备的……
教师:这是个常见的误解。心理辅导的对象主要是心理正常的人,常见的诉求包括想要提升自信、解决困惑或者只是单纯希望有人倾听等。无论你遇到了什么样的情况,心理辅导都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来探讨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会严格遵守保密原则。这意味着你在辅导过程中分享的所有信息都会被保密,除非你同意分享或者法律规定必须报告的情况。
学生:听起来好像挺专业的,但是我还是有些担心……
教师: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我们每个人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都会有疑虑。我希望你能知道,我是站在你的立场上,辅导的目的是帮助你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或担忧,随时都可以提出来,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师可以帮助被动来访学生建立起对心理辅导的信任,并减缓其不安情绪。
(二)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学生对辅导关系的知觉以及辅导关系在辅导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对于被动来访学生,首要目标就是和他们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辅导教师必须做到:尊重、真诚、无条件接纳和同理心。
例如,有时候学生是在老师或者家长的陪同下前来的,老师、家长往往“ 自告奋勇” 地要求先与心理教师交流孩子的情况,在优先接待学生还是老师、家长的问题上,不同的心理教师可能有不同的选择。如果先和老师或家长交流,虽然有利于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但容易先入为主地给学生贴上问题标签,而且很容易给孩子留下一个“心理老师与他们是同盟”的印象,为辅导关系的建立增加阻碍。因此,优先与学生简单交流,既可以避免先入为主的印象,同时也能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增强学生对心理教师的信任,为后续沟通奠定情感基础。
以下是一段典型的对话示例:
教师:你好,请进,请坐。感谢你今天来到这里。我知道你可能是由老师或家长要求过来的,但我想先和你单独聊一聊,你觉得怎么样?
学生:其实我不想来,我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
教师:我理解你的感受。特别是你觉得自己是被看成有问题而来到这里。但我想告诉你,你能够来这里是非常勇敢的一步,因为你正在尝试寻找让自己感觉更好的方法。你觉得我们可以从哪里开始呢?
学生:我不知道……
教师:没关系,我们慢慢来。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让你的老师或者家长觉得你需要来见我呢?
学生:他们说最近我总是很沉默,不怎么说话,还经常看起来不高兴。
教师:那么,你自己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学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学习压力很大,还有就是我和朋友之间的一些问题。
教师: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感觉,很多同学都会有类似的经历。我很高兴你能和我分享这些。如果你愿意,我们是不是可以一起探讨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你应对这些挑战?
学生:好的。
教师:希望通过我们的合作与努力,帮你找到对你有用的解决方案。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或者担忧,可以随时告诉我,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教师展现了尊重、真诚、无条件接纳和同理心,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让学生感到被重视,并愿意继续沟通。
(三)运用适当的辅导技术
1.即时性技术
直接与被动来访学生讨论,询问其是因为什么被老师或者家长要求来接受辅导,他对来接受心理辅导有什么感觉和看法,如果是他自己主动来,他希望谈论什么话题。通过即时、直接、开放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而不是深挖学生的问题。
以下是一段典型的对话示例:
教师:感谢你今天来到这里。我想先了解一下,你自己觉得是因为什么被老师或者家长要求来接受辅导的呢?
学生:我自己也不太清楚,可能是我最近成绩下降了吧,还有就是我有时候会觉得心情很糟糕。
教师:谢谢你这么坦诚。那你对来接受心理辅导有什么感觉或者看法呢?
学生:其实我不太想来的,我觉得心理辅导可能没什么用,而且我怕别人会觉得我有问题。
教师:这些都是正常的感受,很多人一开始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想告诉你的是,心理辅导是一个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找到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帮助自己应对挑战的一种工具。如果我们开始聊聊,你希望讨论些什么话题呢?
学生:我不知道……可能是为什么我总是学不进去,还有就是我有时候为什么会突然感到很难过。
教师:好的,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入手。你可以分享一下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具体的困难吗?比如有没有某个科目或者某个时候特别难以集中注意力?
教师以开放的态度与学生展开对话,让学生感觉到被尊重和支持,而不是直接挖掘问题的根源。这种互动方式有助于建立信任,让学生更愿意参与辅导过程。
2.适当的解释
被动来访学生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但他们很难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曾有一位初三学生因不与人交往、情绪低落、白天无精打采,呈现出抑郁的倾向,被班主任建议来接受心理辅导,而该学生认为自己只是因为学习压力大,没有休息好,并不存在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辅导教师可以做一些相应的解释,适当合理化说明他的问题、困扰,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自身问题的性质,从而愿意接受心理辅导。
以下是一段典型的对话示例:
教师:你好,很高兴你能来。我知道你可能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严重的问题,但×老师提到你最近似乎有些不开心,也没有以前那么活跃了。我想先听听你怎么看待这些变化的?
学生:嗯,我觉得可能就是学习压力太大了,晚上睡不好觉,白天没什么精神。
教师:这确实是很大的挑战。不过,我想和你分享一些关于情绪和行为变化的信息。有时候,当我们感到持续的压力和疲惫时,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问题,也可能涉及心理状态的变化。比如,长期的情绪低落、缺乏动力和社交退缩,这些都是抑郁症的一些常见表现。你有没有想过,除了睡眠不足,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导致了你现在的状态呢?
学生:我没想过这么多,只是觉得累了而已。
教师: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了解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你现在的情况。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它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比如遗传、环境和个人经历等。它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能量水平,甚至会影响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生:可是,我并不觉得我得了抑郁症啊。
教师:确实,抑郁症这个词可能会让人感到害怕,其实它是可以治疗和管理的。了解这些信息并不是为了给你贴上标签,而是希望你能够认识到目前的状态,并寻找适当的方式来帮助自己。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些应对策略,比如调整作息时间、改善饮食习惯、增加体育锻炼,或是学习一些放松技巧来缓解压力。你觉得这样做怎么样?
学生:好吧,我觉得可以试试。
教师:很好,我们一步一步来。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制订一个计划,帮助你逐步改善目前的情况。同时,也希望你能逐渐认识到,寻求帮助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它显示了你对自己健康的重视。我们可以从简单的措施开始,然后根据进展来调整计划。这样安排可以吗?
通过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和帮助学生认识问题的复杂性,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
3.投射性技术
通过房树人测验、沙盘游戏、OH卡牌等投射技术,既能引起被动来访学生的兴趣,又能减少他们的心理防御,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步提高来访学生的配合度。根据工作经验看,被动来访学生往往会将自己面临的问题和困扰以绘画作品、沙盘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描述作品时,由于采用第三人称,减少了被动来访学生直接叙说自己问题的焦虑,让学生在安全的氛围中完成了情绪宣泄,之后邀请学生下次再来时,学生往往也会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