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在焦虑抑郁初中生个案辅导中的应用

作者: 郑春玲 庄娥霞

摘要:以一例焦虑抑郁初一学生为辅导对象,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个案焦虑、抑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维持的机制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识别、评估和调整闯入性思维,觉察、放松以及预防复发的干预方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基线,干预11次后评估,结果显示,来访者焦虑抑郁水平明显降低至临界值以下,每天花在处理情绪和闯入性思维的时间明显减少,躯体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睡眠明显好转,恢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焦虑;抑郁;个案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1-0056-05

一、个案概况

(一)基本信息与来访原因

小天(化名),男,13岁,初一学生。自述近一个多星期什么都不想做,不想复习,担心考不好,但提不起劲,很容易疲惫;睡眠不好,午休也睡不着,头晕,常出现心跳快、腿脚麻、脖子痛、尿频、脾气大,不想讲话,反复想到关于死亡的问题,感到很害怕,焦虑不安,心情很沮丧。他通过QQ向班主任求助,班主任介绍到学校心理中心进行心理辅导,希望通过心理教师的帮助,缓解情绪和调整状态。

(二)既往史与当前表现

小天自述疫情居家线上学习期间出现过一次比较严重的焦虑反应,当时刚开始线上学习,觉得老师讲的都会,就打游戏,没好好学,落下许多功课和作业,通知复学后,非常担心开学跟不上,复学前三天一口气赶完所有作业,一天内写了十多篇作文,紧张起来就在地上一直跳,一直转来转去,非常烦躁、暴躁、坐立不安。复学后,随着学习生活步入正轨,焦虑有所减轻,但近日(临近期末考)又出现症状,反复思虑,担忧、紧张、害怕,控制不住反复想一些关于“死”的问题。由于脾气暴躁,与好友出现矛盾,感到烦躁、很不开心。

经过一次心理辅导之后小天感觉好多了,就把全部精力投入期末考,没有继续进行心理辅导。但暑假刚开始的某一天,小天突然又向班主任求助,说在家里面心情特别不好,头脑里一直控制不住出现一些不好的想法,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是一个拖累,出现轻生的念头,感到很害怕,焦虑不安,心情也很沮丧失落,做什么事也都提不起劲,还跟家人起了冲突。于是通过电话辅导,心理教师评估小天可能是焦虑或抑郁发作,与其家长沟通,将其转介至医院心理科就诊。

(三)重要的个人成长史与社会史

小天的学习成绩名列年段前茅,无宗教信仰,无家族精神疾病史。父亲在工厂上班,母亲在家做工,有一个大7岁的姐姐在上大二,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老家在福建某市,他自小跟随父母到大城市生活,身体比较瘦弱,受同学欺负时都不敢还手,父母鼓励他要对抗,可是他总说自己太瘦小了,打不过他们。由于担心受欺负,小天就想着要努力学习,认为学习好了就没人敢欺负他。确实,自从学习变好后就较少有同学欺负他,老师也比较关照他。慢慢地小天也变得爱学习,学习好,性情一般都比较稳定,与同学、朋友关系良好,与父母家人亲近,跟姐姐关系好,热爱阅读,母亲反映孩子自小瘦弱,很可能缺乏自信心。

二、个案概念化

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个案概念化尝试弄清楚个案是“谁”,呈现个案困扰的“样子”、“成因”以及我们将“如何面对”。基于个案信息,澄清小天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是怎么形成的,我将如何辅导,在澄清了问题之后,形成工作假设用于和小天商定辅导目标。

(一)问题清单

对小天面临的问题进行澄清和梳理,小天面临以下问题:反复想到死、活着的意义等问题;担忧、害怕、紧张、不安、压抑、沮丧、烦躁(大于一半时间);出现睡不着、心跳快、腿脚麻、脖子痛、尿频尿急等各种躯体症状(大于一半时间);期末考快到了,却什么都不想做,不想复习、不想说话,容易疲惫,提不起劲,非常担心考不好,在家时总控制不住老是想玩手机。

(二)问题评估

在基本信息收集的过程中,排除了小天的器质性病变,SAS标准分75分、SDS标准分72分,提示小天有比较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小天的症状断断续续持续三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出现躯体症状,社会功能受损,且已出现泛化,评估为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转介到医院心理科就诊,医院诊断为严重焦虑、严重抑郁,建议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心理辅导。

(三)工作假设

小天面临的问题是受到焦虑、抑郁情绪和闯入性想法的困扰,小天焦虑、抑郁的易感性很可能跟他早期经历密切相关,他从小随父母到大城市生活,作为外地人,小时候又比较瘦弱,被欺负都不敢还手,常担心去学校会被欺负。于是他努力学习,觉得学好了别人就不敢欺负他了。这次因为担心学习落后,焦虑和抑郁急性发作,从而导致一系列与死亡相关的闯入性思维不断冒出来。

他经常冒出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大多与死亡和人生的意义有关,这一信念很可能和小天现在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高速发展有关。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对死亡产生比较大的恐惧心理,由于抑郁情绪的作用,他甚至有时候觉得活着没意思,产生轻生的念头。他经常是既焦虑不安又抑郁难过,觉得很痛苦,很疑惑为什么自己会一直想一些关于死亡的问题,曾试图压制或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去想这些问题,但是收效甚微,似乎越压制那些想法越频繁地闯入。他担心未来会死,反复想到死,感到很恐惧,紧张不安,出现比较明显的躯体症状,这些是焦虑的典型表现。小天还时常感到疲惫,什么都不想做,心情不好,开心不起来,注意力难以集中,这些是抑郁的典型表现。

(四)资源与力量

小天自己拥有一些可以应对“死亡焦虑”的资源和力量,比如小天有较强的元认知能力,思维缜密;对自我的期待和要求较高;之前学习也很认真,爱学习、爱看书,知识储备扎实;拥有很强的改变和调整自身心态的意愿;有能力和他人建立良好稳定的关系,有亲密的家人,有几个关系不错的朋友;有不少重大考试成功的经验等。

三、辅导目标

评估阶段,通过关怀、平等、尊重、热情、倾听、具体化技术,搜集资料,结合来访者母亲的反映,了解来访者问题发生发展的过程,与来访者建立平等、信任的辅导关系,进行心理教育(包括症状的普同化、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原理等),建立牢固的治疗同盟。

与小天沟通了个案概念化的信息得到认可后,共同制定了辅导计划,具体化了以减少闯入性想法、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消除躯体症状和提升效能为主的短期目标,以促进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为主的长期目标,也与小天交流了可能用到的认知行为的方法和技术,包括识别闯入性思维(自动化思维),评估和调整功能不良信念,使用放松训练和催眠冥想等。要求来访者参与整个过程,学习成为自己的认知咨询师。

之后便是正式的辅导阶段,前一阶段经历8次咨询,每周一次,后期辅导间隔2~3周,持续两个多月,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但4个月后,症状有些复发,又进行了3次心理辅导,前后共11次。历时半年多,小天状态平稳,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都保持在比较好的水平。

四、辅导过程

(一)心理教育:识别闯入性思维及对闯入性思维的评价

第一次辅导,主要是引导小天识别目前典型的诱发线索和闯入性思维,并对这些闯入性思维进行评价,自己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这些思维又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情绪体验。预留作业为觉察自己接下来一周的生活,记录诱发自己焦虑、抑郁的线索情景,并觉察闯入式想法的内容以及自己对其自动化的评价。

以下是对小天进行心理教育,指导小天识别闯入性思维的片段。

心理教师:可以谈谈吗,当你午休睡不着的时候,你脑海里会想到什么?

来访者:我会一直想人死了会去哪里?死了就一无所有了,人活着为什么会死?有时候还幻想宇宙中有第三方在观察、监视我们,我们做的事是被设定好的,命运是什么呢?好像动作都被设定好了,感觉很虚空。还会想有心理障碍的人为什么会自残、自杀?还有,人一辈子忙忙碌碌,比来比去没意思。还会想到张爱玲死后一周才被发现的画面,很惨。

心理教师:当你想到这些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来访者:我感到很恐怖、很害怕、很焦虑,还觉得很难过、难受,好痛苦!

心理教师:嗯,你刚才说的“人死了会去哪里,死了就一无所有了,人活着为什么会死”等被我们称之为闯入性思维,闯入性思维是指一些非自主的、反复出现的干扰性想法无规律地进入个体大脑。这样的想法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它在我们脑中自动涌现,有的人少一些,有的人则多一些,比较多的时候就会造成一系列适应性问题并诱发负面情绪。而这些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被歪曲了,但我们却信以为真。

来访者:哦。

心理教师: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一起来学习识别你的闯入性思维,然后加以评估,看这些思维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信的。比如,我们马上就要来评估“人死了就一无所有了”这个思维,你觉得多大程度上是可信的?

来访者:我觉得90%以上吧,人死了确实就一无所有了。

心理教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人死了真的就一无所有了吗?人死后会不会留下一些什么呢?有形的,无形的……

来访者:可能会有孩子,我喜欢写文章,可能也会留下一些文章。

心理教师:嗯,是的,非常好!孩子是很珍贵的,文章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也很有价值!还有其他的吗?

来访者:我想以后能帮助那些心理上遇到问题的人,他们可能会记住我。

心理教师:你想帮助那些心理上遇到困难的人,老师觉得好感动!

来访者:谢谢老师!我现在觉得就算死了,也并不是一无所有,是能留下些东西的。

心理教师:嗯,那当你意识到没那么绝对时,你的恐惧、害怕、沮丧跟刚才相比,有不同吗?

来访者:我会感觉好一些。

(二)针对焦虑抑郁的情绪:觉察—接纳—放松训练

在第二次辅导前先进行心境检查,并对小天第一次辅导的作业进行整理和回顾,确定小天能以认知的模式识别和评估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了解一周以来小天遇到的困扰,主要还是闯入性思维导致情绪的波动。考虑到小天自疫情期间就断断续续体验到焦虑、抑郁的情绪,本次辅导重点除了与小天分析他的几个闯入性思维,还教给他有关情绪觉察、接纳和放松的技术,具体使用的是腹式呼吸放松,再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小天每天练习2次10分钟的呼吸放松,并在焦虑时使用觉察和呼吸放松,以降低其生理唤醒的程度和总体焦虑水平。

(三)针对功能不良的闯入性思维:思维重建技术

第三次辅导与小天交流作业,巩固放松训练,应用认知技术(苏格拉底式提问、隐喻),帮助小天突破导致负面情绪的闯入性思维,“那只是一个念头,未必是事实”。突破后,再用新的信念取代旧的信念。在辅导中主要练习对一周以来记录的闯入性思维进行矫正,预留的作业是学会使用自动化思维记录单去应对功能不良信念,建立更有利的信念。

以下是帮助小天重建闯入性思维的一些片段:

来访者: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死了就一无所知了,那我们努力活着是为了什么?

心理教师:你觉得路边的小草,它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吗?

来访者:小草可以美化环境,可以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心理教师:小草很渺小,但是它仍然在发挥自己的价值,活出自己的意义,做着自己的贡献。天上的小鸟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来访者:小鸟在天上飞,让人感觉自由自在的,给人们希望。

心理教师:你说得非常好,小鸟能给人们希望。那你觉得你活着对其他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吗?对同学、朋友、老师、父母来说……

来访者:我对同学、朋友都挺好的,也经常帮助他们,我也比较幽默,他们会觉得有我挺好的,挺开心的。我学习还不错,也听老师的话,有时候还帮老师做点事情,老师挺喜欢我的。对爸妈来说,我是开心果,我有时候会捉弄一下他们,家里经常都充满笑声,我和我姐感情也很好。

上一篇: 倍速人生
下一篇: 我可以成为自己的太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