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具体体现

作者: 周卉

摘要:表达性艺术治疗是在整合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式,适用于高中生群体,在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适应性和干预性三级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为例,基于三级目标的内容,梳理了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具体体现,以期丰富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助力其多样态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绘画;书写;沙盘游戏;音乐;戏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3-0061-0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下文简称《纲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心理潜能[1]。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此总目标为前提,具体围绕发展性目标、适应性目标和干预性目标这三级目标展开。如何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为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幸福人生奠基,离不开丰富、有效的途径和形式,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表达性艺术治疗。研究表明,表达性艺术治疗在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下文将基于实践经验,详细阐述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功能和具体应用。

一、表达性艺术治疗概述

表达性艺术治疗是在整合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式[2]。个体在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里,借助相应的艺术载体,如绘画、书写、音乐和舞蹈等,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及经验表达、呈现出来,将复杂、内隐的心灵世界具象化、显性化,促进自身的心灵成长与人格完善[3]。

(一)表达性艺术治疗的主要思想

1.自性化的过程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发展过程就是自性化的过程,自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潜藏着一种能量[4],这种能量就像一股原动力,驱使个体在经验中自我疗愈、自我成长。因此,当个体进行艺术表达时,会将其潜能激发出来,发现、体验和整合未知的部分,促进自性的发展。同时,创作过程本身就具有其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助于个体的自我实现。

2.弱化心理防御,实现自我疗愈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一种产物,虽有助于个体的自我保护,但也会使真实的情绪、情感表达受限,阻碍心灵的自然流动与成长[5]。表达性艺术治疗能畅通多元化的表达通道,让个体借助各种艺术媒介流露真实情感与意向,减少自我防御,有机会直面内心深处,发挥心灵自我治愈的功能。

3.在表达中联通意识与无意识

表达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人的本能需求。表达的途径包括言语和非言语两种,前者偏向意识层面,后者偏向无意识层面。意识层面的表达有其局限性,因远离无意识层面的内容,脱离人格结构中的阴影部分,致使人格发展受到制约;非言语的表达更接近情感、心灵深处,通过投射、隐喻和象征等方式联通潜意识,扩充自我的范围,增进自我觉察与认知,促进人格转化与完善。

(二)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适用形式

1.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适用性

表达性艺术治疗非常适合高中生群体,这与他们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及心理特点密切相关。

首先,高中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探索与整合阶段,自我意识高涨,有强烈的自我关注和自我认知的欲望。表达性艺术治疗可满足其自我觉察与探索的需求,使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及完成后的作品中加深对自我的了解与整合,促进同一性发展。

其次,高中生的闭锁性心理特征较为明显——尽管他们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但常常不愿意直接表露出来,处于矛盾状态。同时,他们非常在意外界评价,受社会赞许性心理的影响,不愿直接表露真实自我,表达的需求受到一定限制。这就需要特定载体助力其呈现内心世界,满足表达需求,达到内外平衡。此外,高中生的情绪强度大,缺乏稳定性,需要空间宣泄、释放和调节,情绪管理能力也有待提升。表达性艺术治疗能帮助其联通自己的真实情绪,修炼情绪管理能力,并且艺术表达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2.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常用形式

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绘画、书写、音乐、舞动、游戏、戏剧和手工制作等。根据受众和目标等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在高中阶段,比较常用的有绘画、游戏、书写、手工制作和戏剧。基于《纲要》的宏观要求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着力于发展性目标的实现,通过各种普适性的活动和路径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他们的心理素养。实践表明,表达性艺术治疗在推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目标的实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辐射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园心理活动,还是面向部分学生的心理社团,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对应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中阶段的适用途径与形式多样、各有侧重。

二、表达性艺术治疗发展性功能的具体体现

(一)心理状态觉察与资源挖掘

1.绘画:投射主题画

在心理课上,涉及学习或考试主题时,心理教师通常会邀请学生绘制“爬山图”,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当前的状态、所处阶段、目标达成情况及负担与资源,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耐挫力。此外,在新生入学之初和重大考试前,常引入“雨中人”主题画,旨在带领学生感知和体会自己当前的压力状态,审视和调整自己的压力应对方式,提升压力管理能力。

2.游戏:心理卡牌

在高中心理课和团辅活动中,常用的心理卡牌有三种:心愿卡、珍爱卡和OH卡,它们都属于投射指引卡(或称潜意识直觉卡)。学生在活动前,先进行放松或积极想象,以营造自由与安全的氛围,联结当下的真实状态。之后,抽取两张卡牌,一张代表自己当下的状态,一张代表当下可以利用的资源或问题解决之道。学生通过与所抽图卡对话,如“看到了什么”“带给我什么样的感觉”“它在告诉我什么”,开启探索内在状态之旅,在探索中认识自己、看见自己并疗愈自己。

(二)调适情绪,疏解压力

1.绘画:曼陀罗、涂鸦

曼陀罗的操作方式包括教师带领和自我绘制,前者由心理教师在特定场域内进行,后者不受时间、地点等限制,学生本人随时随地都可打开曼陀罗绘本开始创作。曼陀罗的主要步骤如下:第一步,静观身体,聚焦情绪;第二步,专注当下,自由绘画;第三步,细赏作品,书写感悟;第四步,朋辈交流,心灵升华。通过这样的步骤,学生在绘画中自由释放、宣泄各种被压抑的情绪,当这些情绪被自己看见就是一种疗愈。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转化消极情绪,达到内心的平和、稳定;借助人际支持的力量,获得认同感与满足感,在互动中总结和提升情绪调节和压力调节能力。

在情绪和压力调节方面,常用的还有涂鸦。根据工具的不同,涂鸦可分为彩铅版、彩泥版和颜料版,学生可使用相应工具在特定材质区域任意涂画、涂抹,例如空白纸张、石头、石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打开自己、自由表达,学生本人越开放和自由,疗愈效果越好。

2.手工制作

手工制作的材料主要有干花、布料、粘土、毛线等。学生在指定主题下开展手工创作,在完成后对作品进行赋义,并在组内或全班分享。实践表明,这类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缓解学习压力[3]。

(三)获得人际支持,打造良好人际关系

1.游戏:团体沙盘游戏

沙盘游戏在高中心理课、朋辈辅导、社团活动中使用得较多,以结构式团体沙盘为主,常见主题有自我认识、班级凝聚力、人际互助等,强调团体成员间的联结与陪伴,重视团体动力关系。体验前,教师向学生说明团体沙盘的设置和注意事项,强调共同营造“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的重要性。体验时,根据特定主题或要求,学生自由选择有象征意义的沙具,并在团体成员的静默见证下将依次摆放沙具,完成几轮后,成员按顺序逐一分享。

学生在选沙具和摆沙具的过程中会觉察到自己在团体里的表现模式和互动方式,也会加深对团体内其他人的认识与理解;团体分享环节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同时,学生会感受到在团体里被看见、被倾听、被支持的力量,体验到团体“普遍性”疗效因子的作用。团体沙盘的一大功能是发展个体的社会性,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不同方面,发展社会化功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

2.绘画:投射主题画、团体画

投射主题画有人际生态图、学校生态图和家庭生态图等,旨在引导学生觉察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情况,探索自己的人际交往内在需求和应对模式,从而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人际支持网。此外,教师常邀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特定主题画作(团体画),以绘画为媒介,使学生在团体中获得支持感,拉近彼此的距离。

3.戏剧:角色扮演

戏剧在心理课和社团活动中较常用,多为角色扮演,例如萨提亚沟通模式演绎、亲子生涯不一致情境演绎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练习,各人扮演特定角色,在表演中外化该角色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在演绎他人的故事中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建立积极自我概念,提升自我价值感

书写:诗歌、主题叙事

高中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高涨时期,也是建立稳定的自我概念的重要时期[6]。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可引入诗歌创作的方式,邀请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自己写诗,主题如“写给自己的三行情诗”“关于我的十四行诗”等。诗歌创作过程就是学生看见积极自我的过程,可促使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悦纳自己。在生涯规划模块的“修炼生涯能力”课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生命中的“闪光时刻”,完成后写下书写过程中及结束后的所思所感,这是一个自我体悟、自我沉淀和自我升华的过程。之后,借助团体的力量,让学生在讲述自己的“闪光故事”中提升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

(五)发现和构建生命意义,提升心理韧性

1.书写:主题叙事

在高中生命主题心理课和讲座上,主题叙事常被使用,例如,让学生基于典型人物早期经历续写生命故事,并分享彼此的故事。这些人物的经历中既有“主线故事”也有“支线故事”,旨在引导学生看见不同故事的意义和价值,增进对生命韧性的感知和理解,并借由他人故事影响自己的生命叙事。此外,有些教师会邀请学生书写生命中“被看见的故事”“被点亮的故事”等,让学生体悟与他人联结的积极感受与经验,进而构建自己的生命意义。

2.音乐:歌词

在心理课年终总结时,有些教师会邀请学生回顾自己的一年四季,用四首音乐作品分别代表自己的状态,写出最有感觉的一句歌词并说明原因。在学生回顾、选择和书写时,教师会引导其聚焦“自己是如何走过这一季度的”,从而使其看见和吸收多元的应对经验,感知自己的心理韧性。

三、表达性艺术治疗适应性功能的具体体现

(一)强化积极情绪,增进与内在资源的联结

1.绘画:自由创作

在个体心理辅导中,我常常邀请来访者自由创作对自己非常重要且能唤起积极情绪体验的事件,如“最近遇到的一个令自己开心的场景”“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等。来访者绘制的过程即情绪流露的过程,会唤起其更多的积极感受。来访者绘制完毕,我会邀请其花一些时间欣赏自己的作品,让其与自己的内在有更多联结,感知正向体验。我还会请来访者分享当下想说的话,这是进一步升华;或请来访者为自己的作品命名并分享其含义,这属于积极想象,来访者能在积极想象中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更多的内心信息,挖掘到更多对自己当下有帮助的资源。

2.书写:主题记事

提升人的积极情绪的方法之一是记录积极事件,如每天记录“三件感恩的事情”“三件满意的事情”等。在心理课、团辅、个辅等活动中,我常邀请学生做上述主题记录,在一周或一个月后展示和分享,内化积极情绪体验。同时,这一方法能促使学生学会从积极取向视角看待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