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学素材,构建灵动的心理课堂
作者: 林贝摘要:教学素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在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的过程中,如何选好教学素材,并将其融入心理课堂,是心理教师在备课及课程设计时经常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但目前心理课中教学素材的运用上存在不少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心理教师对于教学素材使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星在心理教师当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基于本次问卷调查所呈现的问题,从教学素材的选择、加工处理、呈现、分析及回归五个方面结合相应的教学案例阐明教学素材的运用。
关键词:教学素材;教学案例;心理课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7-0027-05
一、引言
教学素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用好教学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序推进课堂教学以及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如何选好教学素材,并将其融入心理课堂,是心理教师在备课及课程设计时经常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心理课的教学设计鱼龙混杂,教学素材的运用上存在不少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心理教师对教学素材使用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星在心理教师当中开展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
1.教学素材类型分析
在日常的教学中,心理教师最常使用的素材类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视频、图片、案例;学生最喜欢的教学素材类型排在前三位分别是视频、游戏、绘本;心理教师认为课堂使用效果较好的教学素材类型排前三位分别是视频、游戏、案例。
由此可见,视频类素材是教师及学生都比较喜欢且最常用的素材类型,游戏类和绘本类素材是学生比较喜欢的素材,但在素材选择及课堂教学组织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使用度低于视频素材。
2.心理教师对于教学素材存在很多困扰
在素材选择方面的问题为:不知如何选择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素材、较难找到切合主题的素材、现有的很多素材已用过而陷入素材使用创新的瓶颈;不知如何选择更贴近学生需求的素材、许多教学素材涉及版权问题,难以下载使用。
在素材加工处理方面的问题为:备课时间有限而没有时间整理加工原始素材、缺少对原始素材加工的信息技术能力。
在素材分析方面的问题为:不知如何深挖教学素材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学生无法理解素材的内在含义。
综合本次问卷调查所呈现的问题,下文拟从教学素材的选择、加工处理、呈现、分析及回归五个方面结合相应的教学案例阐明教学素材在心理课上的运用。
二、教学素材的选择
心理课中教学素材的选择存在偏离学生、偏离教师、偏离生活、偏离目标等问题。面对纷繁多样、良莠不齐的各种素材,怎样才能从中挑选适合用于课堂教学、发挥良好课堂效果的教学素材呢?
(一)目标性
教学素材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更好地服务于课堂。在课程的设计上,如果没有处理好素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容易造成教学事故。素材不在于多,在于精,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素材才能体现素材的价值。
以面向一年级的“我能整理小书包”一课为例,团体活动开始的环节首先选用谜语素材,引出“书包”这一谜底作为本课的“主角”;接着,引入游戏素材“书包里有宝藏”,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所说的内容,迅速在自己的书包里找出来并放在桌面上,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平时整理好书包和没有整理书包的差异,体验整理书包的重要性,由此引出本课的学习主题。该环节的两个素材紧扣主题和教学目标,并且有较好的内在衔接,不会让人感到突兀。
(二)科学性
网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但也具有双面性,多样的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素材的真实性有待证实。有些素材新颖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但违背科学性,会产生错误的导向。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行为活动的科学,心理课堂中素材的选择不能仅仅为了有趣好玩而随意选择,素材的选择尤其是心理学理论知识等内容,需要教师在充分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的基础上才能用于课堂教学。
几年前,在微博、微信上多次出现“人体情绪热量图”,为了赶上热点,一些关于心理课的课程设计及心理主题讲座也引用了该素材内容以体现新颖性,内容大致是“芬兰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产生不同情绪的时候身体各部位的体温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项研究共召集了700名来自芬兰、瑞典的受试者,收集了他们面对文字、故事、电影和面部表情所做出的自然情绪反应,同时记录他们身体各部位的温度,并根据温度的高低标上不同颜色,制成一份体温地图,实验表明不同情绪真的导致不同部位的体温变化”。
乍看起来,该素材似乎有趣且科学,但查阅该研究的原始出处可以发现,由于一些平台翻译不到位或阅读不认真而曲解了原文献的含义。真实的实验方法是给受试者展示一个写有各种情绪的词语和相应表情的转盘,要求他们想象各种情绪,并且在一个人体图上标注出自己在想象的同时身体的哪些部位感觉增强或者减弱了。原文的研究结论是即使在不同文化的人群中,同一种情绪在身体部位上的反应是较为一致的,并没有测体温,更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热成像图。由此可见,网络上的很多素材鱼龙混杂,需要教师对其科学性进行鉴定。
(三)实用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偏离了学生,课程便偏离了教学的主体。在目前的课程设计当中,存在盲目选择素材、随意堆砌素材等问题,没有切实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实际情况、兴趣点、习惯等;同时,信息化时代,信息共享便捷,很多教师从网络下载教学素材,没有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就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在授课时机械地使用素材而缺少心理课的灵动性。
因此,教学素材的选取,一方面,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实际需求,在充分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日常教学的经验,选择适合学生的素材;另一方面,应考虑素材是否与自身的教学风格及教学能力相匹配,符合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符合所教学生的课程内容才会成为一节合格的心理课。
以“我能整理小书包”一课为例,该课是针对刚步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而设计,该阶段的学生由于对书本书包的新鲜感想带着书包,又不懂得整理书包,经常把所有课本都背在书包里,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肩背疼痛等问题。该课通过认识书包的环节帮助学生增加对书包的珍惜,让书包成为自己亲密的陪伴对象,减少学生害怕上学、孤独等消极情绪;在激发学生对书包的喜爱后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会整理书包,并现场进行体验和练习,通过每天整理书包,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该课在一年级的学生当中上课效果很好,能够充分调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盲目地将该课内容放在中高年级的心理课则不符合中高年级学生的需求及认知特点。
(四)时效性
过往的教学素材受技术、设备等因素的限制,数量少且质量偏低。以视频资料为例,在初始阶段视频分辨率、字幕、配音、制作技术等方面相对落后,观看体验没有现代信息技术下生成的视频好。另外,随着社会事物的变化发展,一些理论知识可能被更新或推翻、社会公众人物可能因违法事件“塌房”等,一些素材随着时间的推移已不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或不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因此,在选择教学素材时要考虑其时效性,从而使所用素材能恰到好处地为教学服务。
三、教学素材的加工处理
教学素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对教学素材进行挑选后,接着就需要对原始素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而不是直接将原始素材放进教学当中。
(一)按照教学需求对教学素材做“加减法”
基于教学目的,综合考量课程各个环节在时间、内容上的安排,去掉教学素材中多余的、不合适的信息,简化素材的使用;增加原始素材中缺少的信息,丰富素材内容。
以一年级“我能整理小书包”一课为例,在该课初始的教学设计中,我在网上找到一段生动有趣的以“小书包”为第一人称讲述其烦恼的小作文,将其复制粘贴到课件当中,拟通过呈现书包的烦恼帮助学生换位思考,认识到自己使用书包时存在的问题。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初始的设计由教师念出来,学生听完归纳小书包遇到哪些烦恼。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课堂效果不佳,原始的素材文字多,缺少逻辑,一年级的学生听后较难找到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信息,我将小作文进行简化,在PPT呈现时进行分段,每一段为一个问题,并用红色标注了关键词,方便一年级的学生抓住重点信息,提高课堂效率。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教学素材,合理剪辑,巧妙改编
找到完全符合心理课主题并切合教学目标的素材是比较困难的,教学素材一般需要进行剪辑才能更好地用于课堂教学。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结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对素材做适当的整理与取舍,能提高素材的使用价值。
以“我是小学生啦”一课为例,该课引入了《小阿力的大学校》这一绘本故事,故事的呈现除了采用教师讲故事的方式,还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呈现,完整的视频一般需要11分钟左右,由于故事节奏比较慢,显得拖沓,会使学生的兴趣逐渐减弱,因此在下载了完整的视频后,我对视频进行删减,并利用视频剪辑软件加快视频的播放速度(加快为原来的1.2倍),最后剩下7分钟左右的视频,这样的时长一方面更贴近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水平,另一方面也不会耽误其他环节的开展,更符合每个环节的用时设定。
(三)实践后改进
教学素材即使经过深思熟虑也可能存在问题,需要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根据学生课堂反应进行调整和修改,这样改进后才能保证素材更贴近学生,课堂效果更佳。
以“我能整理小书包”一课为例,该课最后一个环节为“书包整理大赛”,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体验整理书包的过程。基于心理课体验性的特点,我第一个版本的教学设计是全班同学一起整理书包,时间大致为6分钟,到时间后老师挨个检查学生的书包是否整齐达标。在两个班级实践后发现该环节的纪律较乱,而且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检查书包。
于是,我对素材进行修改,改为每个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上台参与PK,在一个班级实践后发现,由于后排的学生距离讲台远,看不见,就会站起来,或者觉得不关自己的事情就讲话开小差,课堂效果同样不佳,而且学生参与度低。
我又进行第三次的修改,坚持用全班学生都动手整理书包的设计,但在比赛开始前,先和学生讲明活动要求,让学生明确整理的过程中以及整理好书包后需要做什么,最后老师随机检查8名学生,检查不过关的下课后需要重新进行学习。实践后发现,第三个版本的效果很好,既实现了全班参与整理的设想,又保障了课堂纪律。
四、教学素材的呈现
在对教学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后,接着就需要思考如何将教学素材呈现给学生,教学素材只有呈现给学生才能发挥其教学价值。
(一)把握课堂,相时而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素材呈现的时间、方式需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调整。同时,在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经过思想碰撞可能会生成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这时,教师不妨借题发挥,对预设的素材有所取舍,将学生讨论的焦点作为新的教学素材适时呈现。
曾经有两个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矛盾,大打出手,教师在制止两名学生互打、确保安全后,可以带领全班学生对冲突事件的经过进行复盘,和学生一起探讨冲突背后的原因,思考更妥当的处理应对方法。这样的灵活处理不仅对于当事人有教育作用,对于班上其他旁观的学生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这个案例还可以收集归纳成为一个很好的人际相处或情绪管理课的素材。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需要把握的,适时抓住加以引导,有利于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并能让课堂教学富有灵动性。
(二)借助多媒体呈现素材,追求效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设备不断更新,从黑板到电子白板,从粉笔、纸张到多媒体设备,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在不断变化。多媒体设备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形式于一体,在减轻教师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逐渐成了广大教师日益钟爱的教学辅助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