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对策探析

作者: 蔺秀云

新时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对策探析0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严重化等趋势,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重点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亟需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应对和解决。为此,从2024年3月起,本刊邀请蔺秀云教授开设“蔺教授专栏”,深入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各个方面。依托国家社会科学教育学重大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早期筛查评估和分级干预研究”的研究成果,全面剖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体系构建、筛查指标、监测系统、分级干预等核心内容,以及心理健康数字化平台建设、心理健康制度建设与政策建设等内容,致力构建新时代青少年心理问题解决方案,全面推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落实“三全育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新时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首先,分析新时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包括心理健康问题的低龄化趋势、严重化趋势以及网络导致的负面心理问题。其次,探讨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风险因素。接着,针对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相应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如加强家庭教育、开展社区活动、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最后,对未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方向和方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网络成瘾;生态系统理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8-0019-06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身心快速发展变化的关键期,对个体之后的成长阶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儿童青少年时期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期。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10~19岁人群中,约14%患有精神障碍,占该年龄组全球疾病负担的13%[1]。保护儿童青少年免受心理疾病困扰,有助于青少年认知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大课题。

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未来,其心理健康需要整个社会和国家共同的关注、关切。2021年9月27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要将“增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主要目标之一[2];2022年5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强调要“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3];2023年4月20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指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并将“把心理健康工作质量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办学治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基本原则之一,主张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助力儿童青少年健康走向未来[4]。

一、新时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群体,其具有生理发展未成熟、认知发展水平较低、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等特点,导致该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堪忧[5]。在我国,儿童青少年属于心理问题的多发群体,提升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需要对新时代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了解,在把握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呈现如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低龄化趋势

据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个体约50%的心理问题出现在14岁前。这意味着儿童青少年前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我国有学者面向某市部分小学的调研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龄儿童高达20%左右,这意味着每五个学龄儿童中就有一个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即小学生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已比较普遍[6]。与此同时,一项对2010~2020年我国内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研究也表明,小学生群体中睡眠问题、抑郁和焦虑的检出率分别高达25.2%、14.6%、12.3%[7]。综上可知,我国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问题呈现出显著的低龄化趋势。

此外,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例如,儿童早期的内化行为表现为生闷气、沮丧和退缩,而青少年会感到孤独、抑郁和焦虑[8-9]。再比如,儿童的外化问题通常表现为多动、暴躁或挑衅父母,而青少年的外化问题形式更加丰富,还包含网络欺凌、问题性手机使用甚至过激行为[9-10]。因此,区分小学特别是高年级段、初中与高中阶段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严重化趋势

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极不平衡,加上学业压力、家庭期望、人际关系及社会竞争等因素,他们的压力不断增大,导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逐渐凸显,日益严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年对全国24758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研,结果发现,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达31.3%、17.9%,其中四年级学生重度抑郁检出率较2020年上升0.9个百分点,增幅近50%[11]。有研究显示,初诊抑郁障碍后转为双相情感障碍诊断的比率约为9%,而双相情感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4%,也就是说,一旦抑郁症转化为双相障碍,患者可能需要终身服药,双相障碍相比抑郁和焦虑更加难以治愈并会导致更高比例的致残率[12]。还有更严重的自残行为,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各个地区的儿童青少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残行为,发生率正在逐渐升高[13];再就是更加严重的自杀想法,儿童青少年群体的自杀意念检出率高达17.7%~23.5%,危机事件也频频发生[14]。更进一步讲,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表现出一些共发性的特点,如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焦虑、抑郁等多种心理问题共同发生性往往较高,且在厌学、拒学的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15-16]。显而易见,共发性将会导致这些心理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棘手和困难。此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心理问题出现的早期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一些心理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解决,可能会持续到成年阶段。

诸多研究均表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心理问题愈发复杂化、严重化,亟需全社会的关注与破解。

(三)网络负面心理影响加剧

近年来,青少年网络使用的频率和时间大幅度增加,而不合理使用网络容易增加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风险,引发青少年厌学拒学、社会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17]。

2023年12月23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联合发布《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高达97.2%,其中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5.1%[18]。未成年人在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上的比例为11.1%,在节假日平均上网时长在5小时以上的比例为13.1%,这部分群体可能存在过度使用互联网的问题。

研究表明,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超过3小时,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概率会提高两倍[19]。据统计,我国网络成瘾患病率从10%至20%不等[20]。与此同时,网络欺凌事件也层出不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我国有24%的10~18岁学生曾遭受网络欺凌。此外,青少年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存在被恶意攻击、诽谤、侵犯隐私等网络暴力风险,在受到网络暴力后容易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自伤自杀等心理问题[21~22]。

二、新时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新时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众多,为促进更好地了解和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我们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风险因素的多级指标(见图1),从个体、家庭、学校、网络、社会共五个层面,以由浅入深、由个体到整体、由微观到宏观层层递进的方式阐述了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和作用机制。

(一)个体层面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到来自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方面的综合作用。遗传因素涉及基因特性,影响心智发展,许多心理疾病与遗传有关;生理方面如青春期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导致情绪的波动增加[23];心理因素涉及认知、情绪和个性等方面,儿童青少年面临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和学业压力等挑战,应对不当可能导致心理问题[24]。

(二)家庭层面

家庭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氛围、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成员关系等方面都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个和谐、关爱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而紧张、冲突的家庭氛围则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是否尊重孩子的个性、是否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学校层面

学校是儿童青少年学习知识、培养品格的主要场所,学校的环境、班级氛围、学校教育方式、师生关系、学业压力等因素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特别是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过度竞争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对学习本身丧失兴趣、同伴关系紧张、睡眠不足,进而导致厌学、拒学、拖延、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行为问题。

(四)网络层面

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获取、交流、娱乐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儿童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为儿童青少年带来便利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儿童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沉浸的时间过长,容易沉迷于游戏、社交、短视频等平台,与现实生活的互动减少,可能导致网络成瘾、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睡眠障碍等问题。

(五)社会层面

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福利保障体系、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健康成长的土壤,如经济发展水平和福利保障体系决定了儿童青少年所能享受到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而社会对成功单一的定义和标准,则可能使得儿童青少年在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表面上的成功的同时,忽略自身的真实需求,导致内心的困扰。

三、新时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和干预措施

新时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解决。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全面的视角,它强调了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系统与其相互作用的影响(见图2)[25]。具体到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风险因素的多级指标,分别从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观系统等各个层面来阐述相应的预防与干预措施。

(一)微系统

在微系统层面,关注个体最直接的生活环境,如家庭和学校,二者均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级风险指标。在家庭层面,加强家庭支持和早期的教育引导,提供父母和监护人关于心理健康的培训,以创造一个稳定、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在学校层面,实施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培养学生的情感智能和人际技能,以及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帮助儿童青少年学会自我调节,应对学业压力,增强心理韧性。

(二)中系统

中系统关注儿童青少年所参与的不同微系统之间的关系。建立家校合作机制,确保信息共享,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形成共同的心理健康培养目标。同时,鼓励学校与社区组织合作,以建立支持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心理资源网络;培养积极的同伴网络,通过组织社交活动和支持小组,减少儿童青少年的社交隔离感,帮助儿童青少年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三)外系统

外系统关注儿童青少年生活所处外环境的风险因素,包括社区资源和网络媒体影响。因此,应提供易于获取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确保专业帮助的及时性;定期举办社区心理健康活动,提升家长与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此外,基于目前青少年网络使用造成的负面心理影响加剧,亟需加强对青少年上网时间的管控和网络行为的引导,帮助儿童青少年学会正确使用网络,避免沉迷于不良信息,减少网络成瘾、网络欺凌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