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卷入对初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自我教育期望与学习自主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作者: 靳金金 李琳 周广东

父母教育卷入对初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自我教育期望与学习自主性的链式中介作用0

摘要:为探究父母教育卷入对初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以及自我教育期望、学习自主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父母教育卷入量表、学习投入量表、自我教育期望问卷、学习自主性量表,对1575名初中生展开调研。结果发现:(1)父母教育卷入既可以直接影响初中生的学习投入,也可以分别通过自我教育期望与学习自主性间接影响学习投入;(2)自我教育期望与学习自主性在父母教育卷入与学习投入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恰当的父母教育卷入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自我教育期望和学习自主性,进而提升学习投入程度。

关键词:父母教育卷入;自我教育期望;学习自主性;学习投入;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1-0014-06

一、引言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前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激发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体成长的重要微系统,父母积极的教育卷入有助于学生学业发展。目前,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各类课外补习班相继被取消,家长在初中生学业方面如何有效发挥积极作用,成了“双减”初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学习投入(learning engagement)指学生专注于学习,在学习上付出时间和精力[1]。良好的学习投入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成就有重要影响[2-3]。

父母教育卷入(parental educational involvement)指的是父母在家庭和学校方面为促使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和良好的学业表现所做出的智力、情感、行为管理等多方面的付出[4]。研究表明,父母教育卷入可以提升子女的学习投入水平[5-6]。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父母教育卷入与初中生学习投入呈显著正相关。

虽然前人研究已经表明父母教育卷入会对初中生的学习投入产生影响,但潜在路径尚不明确。父母教育卷入是通过哪些因素发挥作用的呢? Grolnick和Slowiaczek[7]提出了一个父母卷入与儿童学业表现之间的动机中介模型,该模型认为,儿童的内在动机资源在父母卷入和儿童学业表现之间起中介作用,即父母教育卷入通过影响儿童的内在动机资源进而影响儿童的学业表现。

自我教育期望就是一种重要的内在动机资源。自我教育期望(self-education expectation)是指个体根据自己过去的学习生活经历和现在的学习情况所产生的对未来希望达到的教育水平和学历的预期[8]。它的形成离不开父母教育卷入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卷入程度越高,子女的自我教育期望越高[9]。自我教育期望是一种具有激励性的心理能量,也是一种自我内在动机,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10]。由此推测父母教育卷入可能通过自我教育期望这一内在动机资源对学习投入产生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自我教育期望在父母教育卷入与学习投入之间起中介作用。

学习自主性(learning autonomy)同样也是青少年学习的内在动机资源。学习自主性指学生在自我内在动机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进行自我监督[11]。父母对孩子学业知识、行为管理、情感交流上的投入,能促使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从而提升其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12]。学习自主性高的个体可以更好地观察、评估和管理自己的学习。学生如果对学习有足够的兴趣,有自主性支持和主动学习的条件时,学业投入水平会更高[13]。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提出个体健康成长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其中就包括自主性需求。该理论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14]。父母教育卷入对个体来说是一种外部环境因素,学生的学习投入仅仅靠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不够的,也需要发挥自我的能动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学习自主性在父母教育卷入与学习投入之间起中介作用。

个体并不是简单地受外界环境影响,个体的行为很大程度上还受内在动机和信念的支配[15]。自我教育期望作为一种自我内在动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16]。这提示我们,在父母教育卷入与学习投入之间可能存在一条更完整的路径:父母教育卷入—自我教育期望—学习自主性—学习投入。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各方面快速发展的阶段,认知发展尤为迅速。父母对孩子的成就期望和教育卷入会影响孩子自身与成就有关的信念和行为,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期望[17],进而激起其学习自主性[18],而学习自主性对学习行为起着激励、选择和维持的作用,能够促进学习投入[13]。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4:自我教育期望、学习自主性在父母教育卷入与学习投入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即父母教育卷入通过影响自我教育期望,进而影响学习自主性,最后对学习投入产生影响。

本研究从家庭方面入手,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试图构建一个链式中介模型(见图1),考察父母教育卷入与初中生学习投入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学习自主性、自我教育期望在父母教育卷入与学习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河南省某中学七、八、九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在获得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的知情同意后,在固定时间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问卷均由学生独立作答。共有1748位学生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575份,有效率为90.1%。有效数据中,七年级881名(55.9%),八年级431名(27.4%),九年级263名(16.7%)。其中,男生769名(48.8%),女生806名(51.2%)。

(二)研究工具

1.父母教育卷入量表

选用宋冰[19]编制的父母教育卷入量表,包括情感卷入、智力卷入和行为管理卷入三个维度。将父母分量表合并,共21题,由学生报告,采用5点计分法。在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

2.学习投入量表

采用方来坛、时勘和张风华 [20]翻译修订的中文版学习投入量表,共17题,包括活力、奉献、专注三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法。在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

3.自我教育期望问卷

对“你希望接受到什么程度的教育”这一问题采用李克特6点计分[21]。该问题的得分作为自我教育期望的衡量指标,分数越高表明自我教育期望水平越高。

4.学习自主性量表

采用肖永松[22]编制的初中生学习自主性调查问卷,共78题,包括内部动机的激发和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两大维度,采用7点计分。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采用Mplus 8.0对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表明,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有18个,第一个因子的变异解释率为28.47%,小于临界值40%,所以当前数据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对当前研究中各主要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见表1),学习投入、父母教育卷入、学习自主性、自我教育期望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性别、家庭类型(单亲、双亲、其他)、父母学历与主要研究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将性别、家庭类型和父母学历作为控制变量。

(三)自我教育期望与学习自主性在父母教育卷入与学习投入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对四个主要变量的得分进行共线性诊断,结果显示VIF值均小于2,因此数据不存在共线性问题。以父母教育卷入为自变量,学习投入为因变量,自我教育期望与学习自主性为中介变量,性别、家庭类型、父母学历为控制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路径分析。假设模型的检验结果为χ2=52.05,df=8,RMSEA=0.06,95%CI [0.04,0.08],CFI=0.98,TLI=0.95,SRMR=0.04,该模型整体模型拟合指数良好,中介效应值具体见图2。

采用偏差校正的Bootstrap法,有放回地重复取样5000次,进一步进行中介效应验证,结果显示(见表2),直接效应及各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说明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均显著。即父母教育卷入可直接预测学习投入(β=0.09,p<0.001),也可分别通过自我教育期望与学习自主性的中介作用预测学习投入(β=0.02,p<0.001;β=0.26,p<0.001),自我教育期望与学习自主性在父母教育卷入与学习投入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β=0.04,p<0. 001),四个假设均得到支持。

四、讨论

本研究首次用自我教育期望与学习自主性两个变量来解释父母教育卷入是如何影响学习投入的。研究结果发现,父母教育卷入对学习投入的影响存在四条路径,第一条路径:父母教育卷入直接作用于学习投入;第二条路径:父母教育卷入通过影响自我教育期望进而影响学习投入;第三条路径:父母教育卷入通过影响学习自主性进而影响学习投入;第四条路径:父母教育卷入通过影响自我教育期望,自我教育期望又影响学习自主性,进而作用于学习投入。

本研究发现,父母教育卷入与学习投入呈显著正相关,证实了假设1。与前人大多数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即父母教育卷入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进而提升学习成绩[23]。如智力卷入使父母为孩子提供学习资料、辅导孩子掌握知识;情感卷入使父母能够注意到孩子的学习兴趣、情绪和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孩子激励和鼓舞;行为管理卷入使父母监督孩子的学习情况,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都对孩子的学习投入和身心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发现,父母教育卷入通过自我教育期望间接影响学习投入,证实了假设2。这也符合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即外界环境可以通过支持自主、胜任、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强个体的内部动机,从而促进个体成长[14]。父母这一外部环境因素,在参与子女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传达着对孩子的期望与关爱,有助于提高子女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从而使之产生更高的学业期望水平[9]。父母的信念也会进一步内化为子女的内在信念,激起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期望,从而提高学习投入水平[24]。

本研究发现,父母教育卷入还可以通过学习自主性间接影响学习投入,验证了假设3。这和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即父母教育卷入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5],同时学习自主性的提升对学习投入又有促进作用[13]。研究结果同样支持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学习过程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外部的知识,而是个体在外部支持的作用下自己主动探索、建构知识[26],表明个体的学习自主性越强,越能维持对学习的兴趣和追求,更能投入到学习中去。Aguirre Morales和Moreno[27]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父母的学业参与、亲情的表达和规则制定会通过青少年的自主性进而对其学业表现产生影响。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自我教育期望、学习自主性在父母教育卷入与学习投入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验证了假设4,丰富了以往关于父母教育卷入与学习投入的研究。也就是说自我教育期望与学习自主性除了分别在父母教育卷入与学习投入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两个内部动机资源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虽然国内外有关自我教育期望和学习自主性关系的研究较少,但是以往的研究都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即自我教育期望高的个体通常有较强的内部动机,能够有效激起学习自主性[16]。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环境不断塑造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28]。父母的教育卷入作为一种外部环境因素是通过子女的主动接受和自我加工发挥作用的,如果父母教育卷入能够使子女认同并内化父母的期望,子女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这种自我教育期望又会激发个体的学习自主性,形成内在学习动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心理因素同时发挥作用,共同影响青少年的学习行为,使其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提升学业成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