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诠释:教育效能视角
作者: 俞国良 何妍
新时代大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本期访谈,俞国良教授依据中职学校和高等学校的调研数据,对心理健康教育效能进行了深入剖析,从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实施效能和教育管理效能入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内涵进行了重新诠释: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第一受益者,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主要贡献者,管理者是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核心设计者,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集大成者。这一探讨不仅为高校和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提升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效能;心理健康教育效能;新诠释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2-0004-08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势在必行
何妍:俞教授好!据我所知,“心理健康教育效能”这一概念是您带领研究团队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在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心理健康问题时,我们应如何看待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提升?特别是应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内涵式拓展和高质量发展来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俞国良:面对日益严峻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不懈追求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拓展、高质量发展,实属因势利导、势在必行。效能是一种集体效应、集合概念,是对效率、效果的概括性和综合性评价,是人们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效率与效果,反映了所开展活动目标选择的正确性及其实现的程度。它是“一种生成能力,将认知、社会、行为子技能组织成整合的行动过程,服务于多种目的”。雷诺兹和泰德利通过整合数百项相关研究,认为教育效能包括九大要素,即领导力效能,聚焦学习,正向的学校文化,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高期望,监督学校层面、课堂层面和学生层面的进展,让家长参与,有效教学,教职员工的专业发展,赋予学生参与教育全过程的责任和权利。此后,埃德蒙兹提出了学校层面的五个因素,即强有力的学校领导力、强调基本技能的获得、促进学习的有序氛围、对学生取得成就的高期望以及经常监测学生的进步。我国研究者认为,教育效能就是教育主体生成和创造教育效率、教育质量、教育组织与活动的能动性与稳定性、师生健康程度和持续发展水平内在品质有机融合而成的整体能量。一句话,教育效能就是学生、教师、管理者乃至学校教育活动效能的总和。就心理健康教育效能而言,其要素包括教育主体的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机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实际上,我们首次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效能”这个概念是在2021年的一篇论文中,当时确属应时所需,尤为兴奋。而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心理机能、提高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根本遵循,以学生具有更加良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心理素质为宗旨”。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即学生、教师、管理者和学校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能力。它是衡量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及其工作成果的尺度,更是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第一受益者
何妍: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过程中,您认为学生作为第一受益者,其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应如何作为核心目标?同时,您如何评价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机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活动开展等方面的效能,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
俞国良: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第一受益者,关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从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三个方面来看。
其一,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目标看,关键在于落实以生为本、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身心健康发展,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成才保障和“五育并举”的重要抓手,高效率、高效果、高质量地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并使他们终身受益。即通过引导学生努力践行正确的“三观”,培养自我接纳、情绪乐观、人际和谐、理性平和的积极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心理潜能,提高自我调适能力、抗挫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为成长、成才和幸福人生固本强基。就具体目标而言,一是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夯实心理健康意识。二是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三是运用心理调节方法,掌握心理保健技能。特别是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创新的智力品质,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文明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实现“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健心,以美润心,以劳强心”的育人目标。
其二,从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内容看,主要反映在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机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的认知与评价上。通过对全国20个省市82所中职学校6453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总体而言,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有待加强,仅有47.1%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动性较高,21.6%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2)66.9%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师水平、课程收获的满意度有待提升;(3)学校能将讲座、社团、班会活动与心理健康主题有机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4)59.6%的班级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60.8%的专业课教师、66.3%的班主任及教育行政人员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可见,学生作为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和最大受益者,其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提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是要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因为心理健康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心理状态。二是要积极参与心理健康课程学习。保障心理健康课程效能的关键,在于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知识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成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而非被动接受者。三是要积极建立多层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作为学生课外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实现朋辈间心理互助的重要平台,它不但最为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效能。四是要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求助意识。学校不仅要助力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诊断和干预,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让他们主动关注自身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并积极向他人寻求帮助和指导。
其三,从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评价指标看,基于学生视角,我们借鉴荷兰学者克里默斯的教育效能动态模型构建评价体系,同时结合国际心理咨询服务协会(IACS)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准则,从制度设置、课程实施、机构建设、活动开展及学生成长等五个层面对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评价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是影响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能评价的主要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设置”的重要性程度则较低。这说明,在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的指导下,虽然大多数学校能够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是仍有部分学校并未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价值,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仍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同时,可能还有部分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片面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健康课程或心理辅导、咨询,致使专题讲座、体验活动(如心理情景剧)、社团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难以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加油站”。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设置”这一指标的数值波动不大。这可能与国家和政府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有关,使得相关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健全和落实。
总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评价内容表明,活动开展已成为目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关键因素,并意味着今后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应将侧重点放在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上,尤其是针对学生常见的自我认识、情绪调适、社会适应、人际关系等问题。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也是重要的助推方式。如利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手机应用程序、互联网等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与全世界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直接交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组织社团活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自我、模拟环境甚至模拟世界,构建人与人之间新的心理体验和联系。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主要贡献者
何妍: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中处于什么地位?请您继续从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三个层面谈谈教师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能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俞国良: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主要贡献者,这一结论也可以从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三个方面来看。
其一,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目标看,教师(这里特指专兼职心理教师)的任务十分艰巨。他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教育、育人为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聚焦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主要心理社会性发展任务,灵活运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特质和积极心理品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实现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而言,教师需要通过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意识,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意识、积极心理品质,健全心理调适、调控能力,不断提高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绩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设计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和体验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技能;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和求助意识,培养自我认识能力、交往沟通能力、情绪调适能力;提高学习成才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健康和娱乐,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承受困难挫折、适应社会环境、适应职业生涯的能力。对有心理冲突、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同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
其二,从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内容看,教师的影响同样体现在对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机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的认知与评价上。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对全国20个省市82所中职学校1714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从教师角度了解上述四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基本状况,结果发现:(1)56.5%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可操作性较强,学校领导及其他部系支持水平较高,但学校用于心理健康工作的经费较少、审批困难;(2)71.5%的学校已将心理健康课程设为必修课,但47.8%课时数没有满足教育部基本要求;(3)学校心理辅导室硬件设施初步具备,九成以上学校已建立完备的心理健康测查与干预机制,但仅有20.8%的教师承担心理辅导工作,专职心理咨询师数量尤其欠缺;(4)师资队伍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仅有42.0%的心理教师为专业出身。
有鉴于此,为了大幅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第一,要提高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权重。学校应为教师营造支持性的反馈环境,鼓励教师为学校管理和教育制度建言献策,并在最终决策环节重视他们的意见,增加他们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的科学性、针对性与有效性。第二,要增加对教师的经费支持力度。有研究表明,教育经费可以正向预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要千方百计提升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调研发现,接近四成的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效果不满意,教师需在这方面有的放矢、狠下功夫,在有限的课时安排中使课程内容更专业、形式更丰富,发挥更强的课程教学功能。第四,要构建多层级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师队伍。在参与调研的教师中,仅有两成教师承担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而余下八成以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为主的教师队伍,则是巨大的后备力量。实际上,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主要实践者、贡献者,关键在于其专业性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专业胜任力将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水平。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重视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对于专兼职教师,应大力支持他们参加专业培训,由学校提供优质培训师或精品课、样板课,让他们知道心理健康课讲什么、以怎样的形式讲,增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掌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方法,提高他们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技能和工作胜任力;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范围,规范其工作流程;还要明确其工作量,完善人事管理、考核办法、薪酬管理办法及晋升路径等。努力形成专职教师带动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带动全体教师,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共同投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这是当下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