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命教育主题课程框架和实践探究

作者: 曾于秦 关京 钟珩

中学生命教育主题课程框架和实践探究0

摘要:根据政策和学情的需要,《北京市西城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纲要》中设置了“珍爱生命”主题。“珍爱生命”主题课程框架包括“生命认知”“生命情意”和“生命行动”三方面,采用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涵盖四大生命教育主题,即了解生命历程、探索生命意义、应对生命困境和积极拓展生命,制定了初中和高中生命教育的目标、主题和学习要求。为配合实践,给出了课程实践和评价的操作建议,为后续区域中学生命教育课程乃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命品质;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2-0027-06

生命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主题,有学者提出“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特别提到要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也将珍爱生命列为学生的重要素养之一。2020年两会期间也有人大代表提议,学校应该单独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足见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和紧迫程度。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热衷于思考生命的意义和探索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有助于他们认知自我生命价值,珍视自己以及他人生命,并活出多彩人生。

同时,青少年对死亡的认知已经比较成熟,他们能理解死亡的普遍性、真实性,但面对死亡的态度以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较多,部分青少年选择逃避对死亡的思考,加上其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危机与挫折,容易有消极、轻生或寻求死亡刺激的危险行为。

除了个人发展需求,社会环境的变化也让生命教育刻不容缓。社会的快速变迁、多元的文化冲击和生活中的意外事件不断挑战学生的生命认知,特别是新冠疫情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世事的无常。学生迫切需求通过科学和正向的教育引导建立正确的生死观。

一项针对北京市西城区1396名中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95%的学生寻求过人生目的或者生活意义,表明他们对探索生命意义和价值有强烈的愿望,但有非常清楚答案的学生仅占20%,表明在生命意义的具体探索方法和行为方面,学生需要科学的指导和专业的引领。

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普遍比较积极,如认为生命的意义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生命的美好”等,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生命没什么意义,就是活着本身”“生命的意义就是传宗接代”等,因此学生需要拓展生命意义的宽度、挖掘生命意义的深度,树立明晰、积极、乐观的生命价值。

西城区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行者,在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下,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精神,“北京市西城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纲要”项目组结合西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制定了《北京市西城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纲要》,其中包含了以生命教育为目的的“珍爱生命”课程模块。本文将详细阐述课程框架和课程实施情况。

一、“珍爱生命”课程框架

根据政策、理论和学情的整合,项目组确立了“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生命教育课程框架。“珍爱生命”主题以引导学生珍惜和热爱生命为主旨,结合生命教育理论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需求,将生命科学教育、生命德育和生命美育进行整合,构建出覆盖整个中学阶段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框架。

该主题课程框架由生命认知、生命情意和生命行动构成,从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拓展生命三个方面,有机融入生命历程、生命意义、生命困境和拓展生命的内容,通过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认知体验并行的课程形式和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课程内容,不断扩展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最终引导学生热爱生命、提升生命品质。

(一)课程总目标

“珍爱生命”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从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拓展生命三个方面增进对生命的热爱;树立科学的生命认知,领悟生命的丰富意义;尊重生命的普遍价值,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品质,最终使生命更加长久、美好和幸福。

(二)分学段课程设置

根据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发展差异,以及对学生的学情调研结果,我们对初中和高中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进行了循序渐进的梯度设计,随着年级的递增,生命意义探索更深入、生命困境应对力度更大、生命拓展范围更广泛。

初中课程侧重对生命的基本认知和生命意义的初步探索,并关注学生当前的生命困境和应对方法。

高中课程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对生命本身的经历和体验,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深入了解和广泛拓展,并关注学生可能经历的严重生命困境和应对方法。

1.初中学段课程目标和内容

初中学段课程目标是:

(1)认识生命特点及发展规律,理解生命的珍贵,并了解死亡的不可逆性、意义及启示;

(2)珍惜生命,尊重和欣赏生命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能够关怀生命;

(3)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死观,探索生命的更多可能性。

为了实现学段目标,我们设计了四个学习主题和相应的学习要求。

主题一:了解生命历程

该主题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结合所处生活情景,了解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身心特点和发展任务。例如,该主题可以涉及生命的孕育和诞生,生命五阶段或者人生八阶段的发展特点,生命的重要转折期或生命发展规律,以疫情中不同年龄阶段人的生理心理反应来呈现人生阶段的特点等。

该主题的学习要求包括:学生了解生命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和差异,例如在疫情中病毒感染和反应上的差异;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和发展任务,处在不同生命阶段的人在面对共同的挑战,如疫情时,会有不同的反应。

主题二:探索生命意义

该主题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结合所处生活情景,学习关注生命的价值,探索生命意义。例如,在疫情背景下探讨生命的意义,面对疫情青少年的意义感、价值感、关系感的缺失等。

该主题的学习要求包括:学生认识人类面对疫情等重大生命挑战时寻找生命意义的方法和途径;结合所处生活情景(如疫情),体验生命的存在感,在特定生命阶段去理解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感受疫情等重大生命挑战中生命的可贵、坚强。

主题三:应对生命困境

该主题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了解现阶段生命发展中的困境表现及成因,学习应对生命困境的方法。例如,现阶段生命发展中的困境,如自伤、伤人、欺凌,及应对方法等。

该主题的学习要求包括:学生看到自伤、伤人、欺凌等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和生命困境;理解生命困境对生命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形成积极的生命观;挖掘和利用自我及外部资源应对生命困境。

主题四:积极拓展生命

该主题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认识并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树立生命的责任意识。例如,疫情中对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负责,学习照顾自己或者家庭成员(如小孩或老人)的方法等。

该主题的学习要求包括:学生认识并尊重生命的多元价值,欣赏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独特意义和价值;感受疫情等情景中的生命百态,以此来形成未来一段时间的生命方向,并积极实践;形成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意识,在疫情等生命挑战中能主动关心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结合所处生活情景(如疫情),掌握照顾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如陪伴看护、心理安抚等,并积极实践。

2.高中学段课程目标和内容

高中学段目标是:

(1)学生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学会面对生命的无常;

(2)通过对死亡的了解,懂得爱惜生命并敬畏死亡,培养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悦享生命;

(3)在认识生命意义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挖掘自我生命意义,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品质。

为了实现学段目标,我们设计了四个学习主题和相应的学习要求。

主题一:了解生命历程

该主题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结合现阶段所处生活情景,了解生命的经历与体验,理解生命的传承。例如,疫情中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人的家庭和社会责任等。

该主题的学习要求包括:学生了解生命阶段不同,承担的社会和家庭责任不同,其身心状态也会不同;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在于体验与过程,重视生命体验,并享受生命过程;了解家庭系统和脉络,理解生命的延续和传承,感受生命的活力和流动。

主题二:探索生命意义

该主题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理解生命的基础性和唯一性,建立科学、积极的生命态度,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例如,从疫情中人们对生命的保护和对死亡的审视中,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等。

该主题的学习要求包括:学生了解疫情等重大生命挑战中“生命至上”的表现,理解生命的唯一和珍贵;了解疫情等重大生命挑战中的多元死亡观,形成科学、积极的死亡观和生命态度;认识变化是生命的常态,接纳并积极应对生命中的偶然和不确定性。

主题三:应对生命困境

该主题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了解现阶段生命发展中的困境表现、心理机制及预防策略,了解生命危机的征兆、预防和应对。例如,心理危机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心理危机的征兆、预防和应对,心理危机对个人和环境的影响等。

该主题的学习要求包括:学生了解自伤、伤人、欺凌等行为表现背后的心理需求,例如被关注、表达情绪、确认生命的存在等;通过情绪调节、行为控制和发展其他满足心理需求的途径来减少或者替代自伤、伤人行为的发生;能够觉察和识别自己发生危机的征兆,及时寻找资源自助或向他人求助;能够觉察同伴的危机征兆,并为同伴提供援助途径或者通道。

主题四:积极拓展生命

该主题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挖掘生命潜能和资源;思考个体生命与生命系统的关系;达到生命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联结。如疫情下人和病毒、人和自然的关系等。

该主题的学习要求包括:学生关注生命中的正向经历,感受生命中的积极体验,形成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能够挖掘并运用自我和环境资源,滋养生命,形成真善美的生命追求和信仰;在疫情背景下,通过对人和病毒关系的思考和探索,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能关爱所有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珍爱生命”课程实施

本主题的课程形式主要为讲授和活动体验并行,即通过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形成对生命客观的、积极的认知和信念,通过模拟、案例、分享、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和感受自己生命的能量。

本主题突出现实背景,既包含了学生成长中常见的生命议题和困境,也紧密结合学生当前的生活环境,如疫情背景下对生命意义的追索等,强化学生的生命认知、生命体验和生命价值。

例如,“积极拓展生命”主题的课就可以以疫情中生命的相互扶持为大背景,通过人际支持的理论讲解,结合课堂体验活动和学生生活中的现实经历,让学生认识到危难之中生命相互支持的重大意义,并体验到危难时刻人类相互照拂所迸发出的生命力量。

因为“积极拓展生命”主题在初中和高中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有所差异,因此,初中和高中的课堂组织和呈现方式也会有所差异。

初中的课更贴合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从自身和身边出发,去形成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意识,在疫情中主动关心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

高中的课则会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挖掘并运用自我和环境资源,滋养生命,形成真善美的生命追求和信仰。

(一)初中课:基于生活,拓展行动

在初中的课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回顾并分享疫情期间别人为他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学生们立刻就会想到父母照顾他们的生活、教师为他们准备开学的书籍、社区志愿者开展检测和消杀工作,以及医务工作者冒着生病风险治病救人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