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及教研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

作者: 钟昌红

摘要: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在对海南省区域性全域范围的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师抽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及教研存在的共性困境,回应需求并破解现实疑难,提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升级转型的实践路向是强化区域教研体系的构建,通过构建能力要求制度化、教研主题序列化、制度建设标准化、实践成效评测化、育心育人协同化的教研体系,精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体系性发展,全员、全面、全局、全程、全方位地夯实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据此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为探索新形势下区域性学科教研的有效性提供参照。

关键词:义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研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4-0060-0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然是中小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下文简称为《纲要》)中明确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有学者更是形象地指出心理素质是提高个体整体素质的“阿基米德点”[1]。2021年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到,要“配齐建强骨干队伍”“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年8月10日出台的《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又进一步重申,“要加大学校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只有强化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及其人才培养,才能落实《纲要》中提及的“要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课程建设、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

一、区域刻画:海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数据分析

此次抽样调查共抽测了海南省海口、三亚两个地级市,以及25个县(市、区)的全省样本数据,覆盖到了全部海南省市县的样本。小学阶段共抽取312个样本学校,初中阶段共抽取186个样本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样本总498个,样本学校的抽取考虑到了城市、县镇、乡镇、农村等学校地理位置、办学规模、学校性质等实际情况。抽样本代表性强,所获数据具有现实说服力。

参与小学阶段问卷调查的心理健康教师共618人,其中,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38人,占比为6.1%,这集中反映了小学阶段心理教师仍以兼职为主、学科专业背景也以非心理学专业为主;参与初中阶段问卷调查的心理教师共279人,其中,专职心理教师为72人,占比为25.7%;海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参与抽样调查的心理健康教师累计897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110人,占比为12.26%。

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既要依托于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并依托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将有限的心理教师群体组织和联系起来,形成学科教研共同体。本文仅就问卷调查中影响心理教师教学、教研、培训等的要素作全面分析。

(一)心理教师教育教学困难及专业支持

1.心理教师教育教学困难

小学阶段的心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由高到低排序情况分别是:“自身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储备不足(占81.2%)”“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有限(占70.6%)”“专业培训不足,专业成长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占65.6%)”“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等相关教学资源(占54.1%)”“自身精力或时间有限(占45.4%)”“没有统一的课标、课程体系(占32.8%)”。

初中阶段心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由高到低排序情况分别是:“专业培训不足,专业成长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占72.7%)”“自身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储备不足(占66%)”“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等相关教学资源(占63.3%)”“自身精力或时间有限(占55.6%)”“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有限(占54.7%)”“没有统一的课标、课程体系(占53.6%)”。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支持需求

小学阶段心理教师希望获得的专业知识支持由高到低排序情况分别是:“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占81.3%)”“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占78.3%)”“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干预办法(占74.6%)”“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课程教学方式(占70.7%)”“对校园欺凌的干预措施(占68%)”“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占62.7%)”“危机干预的相关知识(占37%)”。

初中阶段心理教师希望获得的专业知识支持由高到低排序情况分别是:“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干预办法(占88.3%)”“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占81.4%)”“对校园欺凌的干预措施(占76.1%)”“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占72.2%)”“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课程教学方式(占70.3%)”“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占66.7%)”“危机干预的相关知识(占62.7%)”。

(二)心理教师教研及培训活动参与情况

1.心理教师教研参与情况

从教研活动形式分析维度来看,小学阶段心理教师参加过的教研活动形式由高到低排序情况分别是:“报告、讲座(占56.2%)”“专题研讨(占54.4%)”“观看名师教学录像(占53.6%)”“优秀教师观摩课(占47.2%)”;教师认为对教育教学最有帮助的教研活动形式由高到低排序情况分别是:“优秀教师观摩课(占71.5%)”“专题研讨(占69.8%)”“观看名师教学录像(占52.6%)”“报告、讲座(占42.9%)”“集体备课(占40.8%)”。

初中阶段心理教师参加过的教研活动形式由高到低排序情况分别是:“优秀教师观摩课(占87.4%)”“报告、讲座(占75.8%)”“说课、评课(占60.4%)”“专题研讨(占59.7%)”“观看名师教学录像(占56.9%)”;教师认为对教育教学最有帮助的教研活动形式由高到低排序情况分别是:“优秀教师观摩课(占89.1%)”“报告、讲座(占68%)”“专题研讨(占66.9%)”“观看名师教学录像(占60.5%)”“说课、评课(占57.2%)”“校际交流(占53.9%)”“自己上公开课、示范课(占51.4%)”“集体备课(占50.4%)”。

从教研活动内容分析维度来看,小学阶段心理教师参加过的教研活动内容由高到低排序情况分别是:“教学问题解决(占69.3%)”“教学方法改进(占66%)”“学情研究(占49.4%)”“教学内容分析(占49.1%)”“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占47.2%)”;教师认为对教学最有帮助的教研活动内容由高到低排序情况分别是:“解决教学问题(占73.5%)”“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占62.4%)”“教学方法改进(占59.7%)”“教学内容分析(占57.6%)”“学情研究(占45.7%)”。

初中阶段心理教师参加过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内容由高到低排序情况分别是:“教学问题解决(占78.5%)”“教学内容分析(占76.7%)”“教学方法改进(占70.4%)”“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占67.1%)”“学情研究(占65.1%)”“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占63.6%)”;教师认为对教学最有帮助的教研活动内容由高到低排序情况分别是:“教学问题解决(占87.2%)”“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占81.2%)”“学情研究(占70.2%)”“教学方法改进(占68.6%)”“教学内容分析(占68.1%)”“研讨课打磨(占67.9%)”。

2.心理教师培训参与情况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过的培训内容由高到低排序情况分别是:“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占82.4%)”“教学内容(占64.2%)”“教学方法(占56%)”“课程设计与实施(占54.8%)”“教学评价(占45.8%)”“教材解读分析(占38.5%)”。教师认为最有帮助的培训内容由高到低排序情况分别是:“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占85%)”“教学方法(占69.2%)”“教学内容(占50.4%)”“课程设计与实施(占49.1%)”“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占39.7%)”。

初中阶段心理教师参加过的培训内容由高到低排序情况分别是:“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占85.6%)”“教学方法(占69.3%)”“课程设计与实施(占68.5%)”“教学内容(占53.9%)”“教学评价(占53.5%)”“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占50.2%)”。教师认为最有帮助的培训内容由高到低排序情况分别是:“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占87.8%)”“教学内容(占76.9%)”“课程设计与实施(占71%)”“教学方法(占71%)”“教学评价(占67.1%)”“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占60.5%)”。

(三)海南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及教研现实需求

围绕调查问卷的基本数据反馈的信息,大致可以刻画出海南省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及教研的现实需求。

小学阶段以兼职心理教师数量居多,该阶段心理教师对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及教学能力的现实需求更为迫切,他们希望通过必要的专业培训,掌握心理学理论知识、具备识别常见心理问题的能力,并能对常见心理问题采取适当的干预办法。而初中阶段心理教师对学生欺凌干预、危机干预等可直接应对的具体干预技术更为感兴趣。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心理教师们认为,有效的教研形式是优质教师观摩课和专题研讨,“能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的教研活动广受欢迎,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培训需求最为强烈。心理教师教研和培训由小学阶段关注教学方式及内容等教学环节,逐渐转向初中阶段的关注课程设计与实施、课程相关支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课程拓展领域。

二、整体描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及教研的现实困境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及教研工作的有效组织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的开展加速教学精深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助力教研活动的拓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施的现实局限与困境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被充分证实,但受限于现实条件,不同区域、学校、教师之间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把握、对课程的理解、对教学内容的驾驭、对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明晰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及活动的区别与联系等都存在明显差异。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困境既指教学活动的过程性困境,又含政策文件、人员资质等在教学过程中的约束性困境。

1.从业者:任职角色的双重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承担心理教师的角色,并同时承担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与中小学学科门类的教学相区别,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团体辅导的授课形式,又包含个案咨询的实践形式。

一方面,大家容易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因此热衷于心理咨询及治疗技术,而相对忽略范畴更广、群体更大的有助于心理素质提高的心理活动课。另一方面,心理咨询的角色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持有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证(但不做硬性强制要求)。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教师承担双重角色,但仍要明确心理教师与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目标、任务要求、方式方法及教研培训的重点各不相同。

2.胜任力:专业标准的无界定

在我国,针对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特殊教育等的校长专业标准、教师专业标准、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都有清晰和明确的界定标准,但对心理健康教育“育心”“育人”等特定专业范畴的教师、工作者或服务人员却缺乏必要的专业标准及行业要求。在实际公开招聘中,学校往往默认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的应聘者即具备了胜任岗位工作要求的能力,或者是考取了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证的应聘人已往掌握了心理咨询技术。因为无法进一步明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能力构成及岗位胜任力特质、特征,岗位工作专业能力界定不清、学科专业边界模糊,这在无形中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强化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非专职化”的任职属性,最终难以达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专职化”的任职要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