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涯教育“上中下游全链式”教学策略

作者: 戴敏燕

高中生涯教育“上中下游全链式”教学策略0

摘要:在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规划教育的推进不断深入,在多年的生涯规划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策略,逐步探索出了“上中下游全链式”教学策略,即课前“上游”:测评预学;课堂“中游”:体验教学;课后“下游”:拓展延学。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时空维度开展的一体化全链式的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的生涯成长成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关键词:生涯规划教育;OH卡;教育戏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6-0054-03

新高考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和高校选拔的多元化,对学生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生涯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我所在的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高中生发展的生涯教育教学策略,逐步探索出了“上中下游全链式”教学策略,即课前上游、课堂中游、课后下游,分别实施测评预学、体验教学、拓展延学的“全链式”教学(见图1)。生涯教育课程一体化引导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探索和自我决策,从而引领学生发展,提升生涯适应力,以迎接不断变化的世界。

一、“上中下游全链式”教学策略概念

传统的教学观只将课内40分钟看作课堂,仅将课内活动视为教学活动,下课铃响即意味着课堂的结束,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单一封闭、割裂狭隘的。拓宽课堂视野,延展课堂时空,是新高考新课标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如果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比作一条河流,那么自然存在上游、中游和下游。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需要课前、课堂、课后一体化设计,课前准备就像河流的上游,为中下游提供丰富的水力资源;课堂教学好比河流的中游,泥沙入河,精彩纷呈;课后延展仿佛河流的下游,平原沃野,连绵千里。课前、课中、课后的“上中下游全链式”教学策略使得生涯规划教育的河流奔腾不息。

二、“上中下游全链式”教学策略实施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包含三大模块内容,即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含大学和专业认识)和生涯决策。使用“上中下游全链式”教学策略能够将一部分教学内容前置,课堂上只体验关键内容,课后延伸至生活中,兼顾全程生涯学习链。

(一)课前“上游”:测评预学

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学习风格、决策风格等方面的内容都有成熟的测评量表,以往会在课堂上让学生做纸质的测评量表,效率十分低下。经过实践探索,摸索出了“课前‘上游’:测评预学”的教学策略。

1.测评前置,任务驱动

将课程中涉及的测评内容放在课前,学生自主完成并记录结果。教师给学生提供“生涯测评指南”,包括该测评的内容介绍、测评网址、账号密码、测评注意事项等。

在课前“上游”让学生做好测评,一方面保证了“中下游”的通畅,为后续教学铺垫;另一方面,能够实现预热的效果。学生对各类测评兴趣浓厚,比如很多学生已经自主测评过MBTI性格测试,话题中也常出现“你是I人还是E人”的描述。但有些学生苦于找不到免费的测评网址。课前“上游”的测评预学解决了这部分学生的问题,既衔接了课堂,又激活了班级热门话题,实现了课前预热的良好效果。

2.信息搜集,服务生活

除了一系列的生涯测评,生涯教育课还需要搜集大量的信息,比如选科与专业、大学信息、职业信息等。课程开始组建生涯学习小组,要求确定组长、组员,明确分工。比如“令人心动的offer——探索职业世界”这一课,需要学生提前搜集感兴趣的职业信息,包括职业名称、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对口专业、薪资报酬等相关内容,鼓励学生查询“脑洞大开”的新兴职业,打开未来视角。

高中生对职业的了解更多停留在“父母亲戚的道听途说”阶段,较少真正了解当前对一份职业的具体要求、工作内容等。在课前“上游”让学生做好信息的搜集,提高了课堂效率,并将课堂延展至实际生活,拓宽了课堂的容量。课堂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课前安排培养了学生信息搜集、解决问题、寻求社会支持的能力。

(二)课堂“中游”:体验教学

生涯教育课程虽然知识性丰富,但并不等同于“填鸭式”教育,学生自始至终都是生涯成长的主人。体验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和获得感。课堂作为“中流砥柱”,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常用到的教学方式有“OH卡牌”和“教育戏剧”。

1.神奇OH卡牌

OH卡作为一种“潜意识投射卡”,由图卡和字卡组合而成,在生涯教育教学中适用于生涯唤醒、探索自我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生涯决策等方面。

比如用OH卡牌来进行生涯唤醒,让学生抽取一张象征对于未来的憧憬与渴望的卡牌,然后把卡摆放在白纸上,摆在自己认为合适的位置。同时思考在卡牌外的空白区域会出现什么,构想出一个生涯蓝图。用卡牌和绘画结合的方式,学生能较为开放地表达生涯理想(见图2)。

OH卡通过视觉呈现,能够把学生深层次的动机、价值观和愿望等不知不觉地投射出来,有助于启发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洞悉力。

2.魅力教育戏剧

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可以应用在生涯发展的自我探索、外部世界探索和自我决策三方面,融合了活动性、情感性和实践性三种特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实现从头脑层面的知道、感到一直到行动层面的做到、达到。

例如,上“生涯抉择”这一课时,教师根据一则新闻“平均年龄81岁的五位老人,骑摩托车环台湾岛13天行走1139公里”,来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上采用“定格画面”“教师入戏”“良心巷”“专家外衣”等教育戏剧技术带动身心体验,推动理性思考。

(三)课后“下游”:拓展延学

课后作为生涯教育河流的“下游”,承担着将课堂所学延伸至学生生活的功能。主要采用“作品式”拓展延学方式,包括“讲好我的故事”和“说出你的故事”两种形式。

1.讲好我的故事

在学习了自我认知这一板块内容之后,学生通过生涯测评对自己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在课堂上通过体验式活动增进了对自我的探索。为了巩固学习效果,在一个阶段的课程学习之后,请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故事,比如生涯海报、生涯小讲堂等(见图3)。

在讲述自己的生涯故事时,学生整合了对自我的认知,包括兴趣、性格、价值观,也进行了职业世界、大学专业世界的探索,是对生涯规划课程的总结与评价。

2.说出你的故事

在职业认知(含大学和专业认识)和生涯决策两大板块学习之后,学生掌握了较多关于大学、专业和职业的相关信息,并且了解了生涯决策模型。但是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社会,学生应该持续获取并更新相关信息,并且积极地接触社会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在学习完这一阶段的课程后,延展场域,请学生采访身边的生涯人物,包括大学生、职业人物等,最终形成纸质报告、视频等作品。

通过采访他人的生涯故事,学生走出象牙塔,间接接触了职场,接触了真实的社会。自主体验的活动将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转变为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的主体。在活动中,他们逐步建立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未来的联系,不断提升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和信心。

三、“上中下游全链式”教学策略实施注意事项

(一)课前“上游”重准备,也重引导

在课程的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利用任务单等形式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作好充分准备。同时,在课前准备阶段也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测评结果是否与我对自己的认知一致?这个结果对我有怎样的启发?”通过充分准备和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地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二)课堂“中游”重体验,也重思考

在大力提倡情境化教学、体验式教学的背景下,“体验”在教学中成了一个高频词汇。我们需要注意避免“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比如一堂生涯教育课全程都是体验活动,而没有深入地探讨和分享体验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课堂上学生的体验可能是片面的、薄弱的,教师必须设计相关环节了解学生对体验的感受,通过追问等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强化体验,构建新的认知。

(三)课后“下游”重巩固,也重应用

课后“作品式”作业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延展学习的场域,学有所用。一方面,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的时候要重视巩固课内知识,把握“环顾左右”“勾连上下”“兼顾内外”的设计原则;另一方面,巩固的目的在于应用,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坚持“实践式”“生活式”的原则,让课堂在生活中生动,在生动中生长。

参考文献

[1]郅鹏.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实施路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2(33):58-60.

[2]梅进德. 项目化深度学习型生涯规划社团的研究与实践[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2(4):61-65.

[3]李妍,张翠翠. 体验式教学在高中生涯规划课“职业探索”模块中的实践应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2):65-68.

[4]于晓琳,王姝娴. 自我同一性对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积极心理资本与生涯适应力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3,11(5):291-300.

[5]王佩金. OH卡在高中生涯教育实践中的应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9):57-59.

[6]杨阳. 互动戏剧玩生涯:应用戏剧在生涯教育中的运用实践[M]. 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202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