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视角下心理危机学生家校沟通困境分析与对策
作者: 周佳莹摘要:家校沟通是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点,有利于促进信息共享,通过家校合力来降低心理危机学生的风险程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着重重困境。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视角分析了家校沟通出现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尊重家长意愿,聚焦共同目标;同理家长情绪,摘下病理标签;关注家长优势,实现正向沟通。旨在发挥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优势,用尊重、合作、不评判的对话来化解困境,重塑希望,为班主任和心理教师的家校沟通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校沟通;心理危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6-0060-04
一、引言
家校沟通是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仅有利于学校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也能促进家长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危机情况,协同学校以更积极的行为和态度影响学生,从而降低学生的危机风险程度。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出现家校沟通不畅的情况,例如,教师难以共情家长,沟通时站在家长对立面,批评、指责家长或过分强调家长的问题;家长轻视、否认、回避问题,过于情绪化而无法理性沟通,对学校不信任等。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是一种后现代取向的心理辅导模式,主要以现在和未来为导向,以合作和理解为基础,聚焦来访者的目标,引导来访者看到自己的资源和优势,从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近年来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中小学的家校沟通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尝试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视角分析家校沟通中存在阻碍的原因,探讨家校沟通的方法对策,旨在为中小学班主任、心理教师提供家校沟通的实操建议。
二、心理危机学生家校沟通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沟通理念:家校目标不一致
教师和家长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资源,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了解的信息也存在差异,且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因此会有不同的立场和考虑。
家长更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家长希望学生正常在校就读,不受老师、同学的排斥,担心学生的心理问题会被记入档案,担心学生被学校劝退等。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存在误区,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相比学生的身心健康,更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发展前途,如担心药物的副作用会影响学习状态而拒绝让学生遵医嘱服药,为了学习进度不允许学生因为心理干预而请假、休学等。
教师则更多站在学校整体的角度,更加注重风险规避。例如班主任会考虑到心理危机学生对班内其他同学的影响,希望心理危机学生回家,以避免负面情绪的传染或自伤行为的模仿。另外,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方面的责任和压力较大,因此注重避免高危事件的发生,而非个别心理危机学生的学业维持与提升。
家校目标不统一会导致双方各执一词,站在彼此的对立面上。家长感受不到学校对自己诉求的重视和尊重,很难接受学校的观点和建议,甚至会质疑和指责学校的做法。
(二)沟通态度:缺少共情理解
部分心理危机学生在亲子沟通方面存在问题,遇到困难时很少向家长吐露心事,或者习惯报喜不报忧。因此当家长得知学生的心理危机情况时,往往缺少心理准备,容易出现否认、回避等情况。如果教师缺少对家长的共情理解,只是极力强调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严重性,反而会导致家长的抗拒,加深家长对学校的不信任感。
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成熟规范的流程体系。在学校与家长就心理危机学生的情况进行沟通时,教师通常需要根据情况建议学生退宿、转介至医院、请假回家或休学等,并请家长签署“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告知书”“安全责任承诺书”等文件。然而,面对这些流程化的建议和文件,家长也面临着种种难题和困惑,如家庭住址较远、接送陪护困难、对医院不信任、对干预方案不理解、经济条件不佳、担心学生被贴标签、担心学生难以重返校园等。因此,如果学校在沟通中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共情家长的感受、体谅家长的困难,而是直接用官方口吻提出建议并要求家长签署文件,很容易被家长误解为是在推卸责任。
(三)沟通方式:过分强调问题
过分强调家长的问题很容易带来家长在沟通中的防御。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学校往往会关注心理危机问题背后的原因,并试图分析问题学生背后的问题家庭。分析家庭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学校更全面地理解心理危机学生,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建议。然而,过分强调家庭的问题容易让家长产生被批评、指责的感觉,从而出现防御心理,对学校产生不认同、不信任感,甚至会抗拒执行学校提供的指导建议。
过分强调学生的问题也不利于家校沟通。在很多家长看来,“请家长”是教师告状的一种手段,教师主动联系家长往往意味着学生在学校犯了错。对于部分亲子关系不和的家庭,家长往往习惯批评、指责学生的缺点,较少看到并赞美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之处。如果学校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过分强调学生的问题,容易放大家长眼中学生的缺点,引发家长对学生的愤怒情绪,激化亲子矛盾,导致学生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进一步提升。
三、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视角下心理危机学生家校沟通的对策
(一)沟通理念:尊重家长意愿,聚焦共同目标
焦点解决的观点认为,“有问题一定有目标。”在家校沟通时,教师需要首先了解家长最在乎的是什么,即家长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教师不清楚家长的目标,可以在沟通开始时使用焦点解决的成果问句:“您希望我们这次沟通可以对您和您的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帮助?”“如果我们的沟通有用,您希望可以有什么改变?”
焦点解决的人性观认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爱的人过得更好。”“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任何时候都会做出当时认为的最好的选择,并愿意努力为之实践。”即使家校双方有不同的立场和视角,我们也相信,家长的目标最终是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家长的选择也有自己的理由和动力。因此教师需要尊重家长的目标,寻找并明确家校之间的共同目标,在聚焦共同目标的前提下进行家校沟通。
例如,如果家长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家取消学生所有的休闲活动,导致学生出现情绪问题,教师可以聚焦学习成绩提升的目标与家长进行沟通,“我明白你很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有个好成绩,这样以后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你现在看他的成绩总是这么不理想,心里肯定很着急。我也很认同你的看法,学习确实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见过这么多学生,也确实了解一些情况,如果不给孩子放松的时间,让他们长时间高强度学习,那么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很难保持好的状态。孩子累了、病了,身体没有力气,脑子转不动了,他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学习效率都会下降。相反,如果有适当的运动和放松的机会,孩子的身体机能强了,心态好了,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学习成绩也会上去。或许我们可以讨论一下,面对您孩子当前的状况,怎样可以帮助他在学习和放松之间找到最有利于提升成绩的平衡点?”
例如,如果家长在意老师、同学对心理危机学生的看法,不愿意带学生去医院就诊,教师可以聚焦家长希望学生在班内隐瞒病情正常就读的目标进行沟通,“我能理解你的担心,因为经常要去复诊,上学期间有时请假去医院,可能会让周围的同学、老师觉得奇怪。你希望孩子在学校是被大家接纳和正常对待的,不想让其他人知道、议论孩子的病情。不过以孩子现在的情况,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偶尔请假去趟医院,或者选择周末去医院,是可以做到边治疗边上学的,不会过于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也就不会被其他人关注。但不及时去治疗的话,假如情绪上的困扰表现得更明显了,以后需要去医院的频率更高,那反而容易引起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关注。”
(二)沟通态度:同理家长情绪,摘下病理标签
有时心理危机学生的家长难以接受学生的现状,在家校沟通中处于不安、愤怒、回避或哭泣的状态。此时,学校在与家长沟通时需要先通过自然同理的态度来安抚家长的心情。在自然同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自然呈现对家长的共情理解,可以轻轻点头,使用关切的语调和眼神,重复家长说话的关键词,并复述家长所在乎的内容。自然同理还包括用一般化的语言来传递理解接纳的态度,即通过“这是正常的”“当然可以理解”“对一般人来说都很难接受”等语句对家长的情绪行为反应表示理解。
例如,如果家长难以接受学生处于心理危机之中,教师可以在自然同理中展现一般化的语言,“是啊,孩子遇到这样的事情,任何一个家长都很难接受。”“我能明白您的感受,确实现在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就跟父母有隔阂了,但是真的到我们自己身上,换谁心里都是很难受的,很多时候根本控制不住生气。”
在家校沟通中,相比基本的共情反应,焦点解决的自然同理和一般化技术可以让家长感受到学生所处的困境只是暂时的,学生的心理危机表现也是多数人在相同处境下的常态表现,从而起到“去病理化”的作用,让家长更容易接纳学生的心理危机情况。例如,“当然,高中学习难度一下子增加,又是新的环境,一般的孩子都需要有适应的过程,但是慢慢地,我们也看到他正在渐渐适应。”“是啊,他毕竟还小,而且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有情绪起伏比较大的特点,我想大多数孩子遇到这样的打击都难免会暂时陷进糟糕的情绪里。”
(三)沟通方式:关注家长优势,实现正向沟通
焦点解决非常关注资源性的优势力量,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在家校沟通中,如果教师能看到更多优势力量,并通过赞美、例外问句、应对问句、关系问句等焦点解决问句来引导家长关注优势,就可以营造积极正向的沟通氛围,也能为家长赋能。
1.赞美
欣赏和赞美是焦点解决的基调。在家校沟通中,教师可以开场先赞美学生的优点,从而提升家长的自尊感和信心,以缓解家长可能出现的愤怒、不安、自责、郁闷、无助等负面情绪,建立起正向、合作的家校关系。
除了赞美学生外,老师也可以在沟通中赞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优势与进步之处,例如,“我之前跟孩子谈话的时候,他也跟我说,最近感受到爸妈对待他的方式在转变,说话更温和了,少了很多批评,多了不少赞美,而且周末也常常带他出去散步、逛花鸟市场,所以这段时间他的心情平和了很多。我相信对你们付出的努力,他都是看在心里的。”“看得出来,你们真的为了孩子付出了很多,近段时间也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做了很大的改变,陪着孩子到处求医,甚至搬了家,做好隔音,这对你们来说真的很不容易。我也明显观察到,他近期的睡眠状况提升很多,白天精力更充沛了,学习效率也提升了,相信他的这些进步跟你们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教师通常会在发生心理危机时、学生表现不佳时联系学生家长,因此家长常常会在被老师联系时倍感压力,有时会迁怒于学生。面对习惯批评、指责、贬低学生的家长,教师可以转换思路,在学生有进步时联系家长,并在家校沟通中先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学生的优势和进步之处,例如,“她最近学习劲头很足,作业都完成得很认真,作文不仅有文采也有深度。她在学生活动方面也做得很好,一直是学生会和社团里的骨干。可能因为她太认真了,又很有奉献精神,所以常常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照顾了身边的人却没能照顾好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有几次我看到她晚自习在教室里埋着头偷偷哭,或许你们在家里可以多表扬她,多关心她,陪她放松一下。”
2.例外问句
除了直接赞美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例外问句启发家长寻找危机困境中的例外和资源,从而让家长有意识地注意到自己的成功经验。例如,“你刚才说她不太愿意跟你沟通,除了周二那天晚上你们在房间里聊了很久以外,几乎不怎么跟家人说话。她现在不愿意敞开自己,也不告诉你她不愿意来学校的原因,确实让你很无奈,不过我也很好奇,周二晚上那次沟通这么好,你是怎么做到的呢?”“你说你跟孩子之间常常吵架,那不吵架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呢?什么情况下吵架会少一点?”“你和孩子争吵的时候,双方各自看重的是什么?你们看重的部分有什么差别和共同点?”
3.应对问句
面对心理危机学生的处境,很多家长会不知所措,教师可以通过应对问句引导家长思考应对和解决困境的方法,以减少被困境击败的无助感。例如,“你提到三年前有段时间孩子的情绪很崩溃,我很好奇,当时你是怎么陪伴孩子走过那段糟糕的时光的呢?”“你跟孩子之间虽然还会因为手机出现矛盾,但是没有再出现去年那种冷战的情况了,我想知道你做了什么,让你们的亲子关系没有变得像过去那样糟糕呢?”
4.关系问句
有效的家校沟通可以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并改善亲子关系,同时也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家长的变化,在家长的陪伴和支持下走出心理危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关系问句来增强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联结,促使家长思考学生对家长的期待。例如,“如果你的孩子在这里,他说你做了哪些事情,他的心情会好一点?”“你认为你的孩子会对你现在的教育方式打几分?你认为你做了哪些努力让孩子愿意打这个分数?”“如果你的教育方式改变了,你认为孩子会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你的改变?”
四、结语
家校沟通在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拥有不同困惑和目标的家长,家校沟通很容易陷入各种复杂且困难的情境中,而焦点解决的理念可以帮助教师在家校沟通中用尊重、合作、不评判的对话来化解矛盾。教师在尊重家长意愿的基础上与家长协商应对危机的共同目标;通过自然同理的态度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去掉心理危机学生的病理化标签,以帮助家长更好地接纳现实;通过赞美、焦点解决问句等方式引导家长看到困境中的资源与优势,以增强家长改变的信心与动力。
焦点解决取向的对话非常关注家长所期待的目标及相关的资源优势,因此会让家长更有意愿参与合作对话,建立起和谐共赢的家校沟通氛围,也能帮助家长从黑暗的困境中看到光明,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建构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通往希望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许维素. 尊重与希望: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18.
[2]封亚萍,李鑫,薛博文,等. 焦点解决叙事疗法研究述评[J]. 心理月刊,2023,18(6):225-228.
[3]廖倩. 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沟通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4):67-69.
[4]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中小学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工作手册[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19.
[5]许维素. 建构解决之道: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