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挫折里长出新枝桠
作者: 陈丽霞
关键词:挫折超越力;心理韧性;LEAD工具;隐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7-0046-04
【活动理念】
初二学生正处于学业成绩两极分化的时期,不少学生积累了比较多的学业挫败,厌学情绪与日俱增。该阶段的个体大脑边缘系统已发育得相对成熟,而前额叶皮层尚未成熟,在遭受挫折时容易情绪不稳,思维和处事方式极端。因此,有必要开设相关心理课程,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从挫折中学会成长。
挫折超越力 (overcoming adversity),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挑战和逆境时不仅能够恢复正常状态,而且能够超越原有水平,实现更高层次的成长和发展[1]。这一概念是在加拿大心理学家迈克尔·温加(Michael Ungar)的韧性理论(resilience theory)基础上提出的,可以通俗地将其理解为挫折后的成长[2]。挫折超越力是心理韧性的第三层境界,它可能带来的成长有更强大的适应力、更高的自我效能感、更深刻的人际关系、更积极的心态、对生活意义的重新思考、心理韧性的提高与更高的幸福感[3]。
心理韧性对心理危机有预防作用[4]。目前,常用于增强心理韧性的有效方法是美国心理学家保罗·斯托茨[5]提出的LEAD工具理论,即倾听(Listen)、探索(Explore)、分析(Analyze)和行动(Do)行动。LEAD工具是一套思维方式,能帮助人们在挫折和逆境中学会理性思考,摆正心态,寻找解决方案。
本课以挫折超越力为主题,借用“新枝桠”这一隐喻,拓宽学生对挫折的认知,让他们看到挫折带来的成长,从而接纳挫折,将挫折看成发展自我的资源。课上,教师营造温暖包容的氛围,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挫折经历,引导学生掌握、运用LEAD工具,培养挫折超越力。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挫折和挫折超越力的含义,认识到挫折超越力的意义。
2.情感目标:接纳挫折,愿意在受挫后主动成长,相信自己能收获挫折超越力,体验挫折后成长的舒心感。
3.技能目标:掌握挫折后成长的LEAD方法。
【活动重难点】
重点:掌握挫折后成长的LEAD方法。
难点:接纳挫折,愿意在受挫后主动成长,相信自己能收获挫折超越力,体验挫折后成长的舒心感。
【活动方法】
游戏法,讲授法,认知改变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活动准备】
PPT,绕口令小纸条,视频,盲盒奖品,人手一张圆环卡活动单,小绿叶贴纸,若干枝桠形状的磁贴条。
【活动对象】
初二学生
【活动时长】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暖身阶段:用游戏的方式感知挫折
游戏规则:学生自由组队,四人合作挑战,挑战成功将获得奖励——给每人盖三个章(可以提升期末考评等级)+盲盒奖品。挑战成功标准:从最左边开始,不超五秒间隔时间轮流读下列文字,每人只读一次。
30秒自主练习:瘪玻璃棍比鼓玻璃棍瘪,鼓玻璃棍比瘪玻璃棍鼓。
师提问:知道挑战结果后的感受是什么?产生这一情绪感受的原因是什么?
生1:我很失望。我本来觉得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我脑子完全跟得上,但没想到嘴巴跟不上。
生2:我很伤心,因为没有得到奖品,我想要盲盒。
生3:我没什么感觉,只是个游戏而已。
师小结:之所以设置这么诱人的奖励,就是想激发大家的动机,让大家为此作出努力。活动过程中,某些个人因素或外部因素妨碍了目标的实现,一些同学就此产生了情绪反应,至此,挫折就产生了。但同样的事件,对有些同学来说就不是挫折,他们也没有产生情绪反应。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团体动力,引出主题。
二、转换阶段:挫折后萌发新枝桠
(一)理解“挫折后成长”
师:经历挫折后,人们会有哪些反应和表现?接下来听听专家的说法。
教师播放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解读《心理韧性的三个境界》的视频,该视频源自微信公众号“知子花教育”。视频内容简介:心理学上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心理韧性,人在面对挫折、打击、痛苦和创伤的时候,会表现出三个心理韧性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复原,遭受到挫折、打击后,能够爬起来继续前行;第二个境界是收获抗逆力,就是对一个长远的目标能够坚持下来,有耐力;第三个境界是创伤后的成长,即压力、挫折、打击、逆境让人迸发出一种旺盛的生命活力,比以前活得还要好[6]。
(二)找到挫折里长出的新枝桠
师引导:彭教授所说的“挫折让人活得比以前更好、还要好”,其实就是遭受挫折之后,人们获得了成长,长出了新的枝桠。
师提问:你有过挫折后成长的体验和经历吗?
学生举手。
教师统计有过挫折后成长体验的人数,再邀请举手的学生分享。
生4:有过。小学四年级时,我连续两次考试成绩都不怎么理想,爸妈批评教育了我,我懂得了要认真学习,也反思并改进了学习方法,后来就考得越来越好。
生5:有过。某个暑假我去做公益活动,结果因为专注力不够,没有做完活动,后来我就去练习我的专注力,现在我的专注力提高了很多。
生6:有过。小学时,好朋友突然不理我了,其他人也不怎么跟我玩,我感觉很孤独,像被孤立了一样。我当时想应该是我性格不好导致的,因此我就刻意地改变性格,主动关心人,友好耐心地待人,现在到了初中,我用这些方法结交到了很多朋友。
师小结:挫折带来的成长点(新枝桠)大致有四种:心理韧性的提高,更高的自我效能感,更深刻的人际关系,对生活意义的重新思考。希望有过挫折后长出新枝桠经历的同学,将这些新枝桠纳入自己的优势与资源库,以便你下次再遭遇挫折时,让它们迸发出生命的力量。目前还没体验过挫折后成长的同学,也不用紧张和自责,因为即使人们在挫折、逆境来临时心理功能会受损,但经过有意识的训练后,每个人都可以在挫折中得到成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挫折,从自身经历中感受和认识到挫折带来的成长;通过举手统计和倾听他人挫折后成长的经历,让学生认识到挫折后成长是有普遍性的,从而接纳挫折并从中主动成长。
三、工作阶段:巧借LEAD工具长新枝
师:要想从挫折里长出新枝桠,需要借助一些心理学工具。接下来的环节,我将带着同学们做练习,认识并掌握这一工具。
(一)写挫折,理思路
1.静坐一分钟,回顾一件你遇到过的印象深刻的、让自己有断枝桠般痛苦的挫折事件。
2.在活动单上书写。
3.如无挫折经历,则写一写什么事情可能会让自己有挫败沮丧的感觉。
(二)听心声,明责任
师提问1:挫折情境中的你有何种感受与反应?请写在图1中的L环。
生8:我感到孤独,觉得没人在意我。
生9:我挺失望的,有好长一段时间放弃了努力。
师小结:不带评价地聆听自己在挫折事件中的情绪、身体和行为反应,允许它们的存在。这是获得新枝桠的第一步。
师提问2:出现这个挫折是谁的责任?你需要对挫折的哪一部分担起责任?不应该对哪些部分担责?请写在E环。
生10:我认为出现这个挫折不全是我的责任,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外部原因,例如那次的考试卷子特别难。
生11:我没认真对待,也没充分准备,所以钢琴考级没过。这是我的责任。
师小结:客观地划清责任,对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坦然放下;对属于自己的责任,要尽可能归因到个人行为上,而不是个性上。不过度内疚自责,也不推卸责任,这是挫折后能够长出新枝桠的第二步。
(三)明要点,作分析
师:刚刚大家已经觉察了挫折情境中自己的感受与反应,也划清楚了责任。这两步就是心理学家保罗·斯托茨提出的LEAD工具中的L(聆听)和E(探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A(分析)。
1.教师出示三个分析辩驳要点:(1)这个挫折一定就是个失败;(2)这个挫折一定会蔓延到生活的其他方面;(3)此困境必然会持续很长时间。
2.小组自愿选择其中的一个要点,以某位同学的挫折事件(匿名)为例,尝试搜集证据来反驳。小组选好记录员和代言人,将反驳的证据写在枝桠条上。
3.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搜集证据:将所有能想到的反驳证据逐项罗列出来。反驳的证据可以是你曾经的成功经历、你的优势或资源、他人对你说过的一些话、你看过的一些名人或身边人的事例、一些研究数据报告等。
4.挑选2~3个组的代言人上台汇报小组的挫折事件、分析要点和反驳证据,组长将枝桠张贴到黑板上。
5.听众评选最佳反驳证据。如果觉得这个反驳证据有力就站立;如果觉得证据不足则静坐。
得票较高的反驳证据有:(1)挫折是成功的垫脚石。(2)这个挫折不是失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使我更清楚自己需要怎样的朋友。(3)还有很多机会,下次努力就好。(4)我不会让挫折影响到我的其他方面,该吃吃,该睡睡,该玩玩,积蓄能量。
6.师小结:遭遇挫折,有消极情绪是很正常的,请给自己一些时间调整,但要尽可能保证正常的生活作息,不伤害自己和他人。挫折不等于失败,就像小林漫画中说的:“人生游戏里没有失败,只有经验值+1。”大家在分析挫折情境时,要学会两种思维方式:(1)特定性思维:只影响这次,而且影响范围有限;(2)暂时性思维:挫折持续时间有限,终究会过去。
7.请选用同学分享的或自己原创的证据,填写到LEAD工具的A环上。
(四)定方案,促行动
1.教师用“三提问”启发学生找到自己的D(行动方案)。
(1)我可以做些什么来获得对当前形势的一点点掌控感?
(2)我可以做些什么来限制困境的影响范围?
(3)我可以做些什么来限制当前困境的持续时间?
生12:努力训练,规律饮食,比赛中吸取以前的教训。
生13:找老师、家长倾诉烦恼,快点儿从负面情绪中脱离出来。
生14:用自我安慰来限制困境的持续时间。
生15:上课认真听课,做好笔记,找回掌控感。
师小结:建议大家找准方向,确定行动方案后有针对性地行动。行动时可采用五分钟行动法,从具体、可行、简单的事做起。
2.学生在活动单上完成D环。
3.组内分享。
4.师小结:至此,同学们从挫折里长出的新枝桠散发着生命的活力,生命的大树又能蓬勃生长了。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会用LEAD工具,体验挫折后成长的舒心感。
四、结束阶段:让新枝桠更繁茂
(一)绿叶装点新枝桠
1.小组学生将自己的LEAD圆环活动单摆放在桌面上。
2.教师给每个学生派发两张“小绿叶”贴纸。
3.学生围绕小组活动单顺时针走动,犹如观赏博物馆里的收藏品那样观赏每一张LEAD环作品。在观赏过程中,如果觉得同学的A(分析)有理有据、D(行动)可行,就在相应位置贴上“小绿叶”,装点同学新长出的枝桠,让其枝繁叶茂。教师也可赠送“小绿叶”,鼓励学生。
(二)总结升华
挫折非失败,逆风新枝浓。
聆听内心语,抚慰伤与痛。
探索谁责任,巧辩找掌控。
善用 LEAD,成长在行动。
(三)拓展延伸
课后作业:向一位以上家人或朋友介绍挫折后成长的方法,尤其是LEAD工具的使用,下次心理课上分享你的宣讲经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鉴他人智慧,融入自身思考,让挫折后成长更有可能。让学生在教授家人和朋友的过程中,认同、内化LEAD工具,更加相信自己能收获挫折超越力。
【活动反思】
首先,本课选题角度比较新颖,聚焦在挫折带来的成长和发展上,即挫折超越力。以往此类课程多集中在挫折容忍力上,即个体如何在挫折面前保持镇定,学会理性应对。
其次,理论依据充分,LEAD工具很实用。
再次,课程讲解的方式是归纳演绎,以活动体验引出理论,再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来解决自身问题,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最后,学生的参与度高,发言有真情实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课堂生成性内容较多,教师需要提升控场能力,把握好课堂节奏。
参考文献
[1]Ungar M. Resilience across cultures[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08,38(2):218-235.
[2]Masten A S,Obradovi J. Competence and 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006,1094(1):13-27.
[3]道格·亨施. 心理韧性的力量[M]. 李进林,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4]达蒙·扎哈里亚德斯. 心理韧性手册[M]. 罗君,译.中国工信出版集团,2022.
[5]保罗·斯托茨. 逆商[M]. 石盼盼,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6]彭凯平. 心理韧性的三个境界[EB/OL]. 知子花教育公众号,2023-06-04.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