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生割腕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引发的几点思考
作者: 赵速关键词:非自杀性自伤;家庭教育;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8-0079-02
整理从2009年以来的辅导记录,我发现以前的学生虽然一般心理问题居多,但好在多数学生接受一至两次辅导就能正常学习生活了。如今患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已经屡见不鲜了,学生割腕行为就是近几年的频发事件,它属于非自杀性自伤范畴,是指无明显自杀意图,在意识层面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且不会造成致命危险的一系列反复、故意、直接的表现行为,最常见的是切割皮肤,非自杀性自伤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举几个例子:
小A,8年级女生,是家中的二孩,自述遭父母打骂,主要是学习上父母要求前进100名,自己难以达到。睡眠不好,理科课上不能集中精力听讲,总想不开心的事,曾割腕10余次,后来泛化到同学指责她,她也会割腕。
小B,7年级男生,自述由祖母抚养至上学年龄才回到父母身边。想和母亲撒娇在一床上睡被推开,父亲早出晚归和自己没交流,说和父亲一起坐电梯都胸闷难受,母亲一说学习什么的就想撕手、抠脸,有想死的念头。
小C,女生,咨询时间从7年级到9年级,因父母离婚各自组建家庭,从1岁起便一直跟外祖母一起生活。外祖母脾气暴躁唠叨,总说“谁爱领走就领走”,自诉不敢独自上街,补课也要熟人陪才肯去,不敢当众说话,害怕成为关注点,没有朋友。控制不住地想哭,遇到一点不顺就恨自己,有强烈的无力感。她有严重的心脏病,瘦弱、脸色苍白、精神恍惚,曾多次自残割腕。
思考一:为什么自伤频发在这个年龄段
12~15岁,属于儿童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的个体最重要的心理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也就是认同。主要是身份认同,包括认同自我形象及有与现实世界形象相应的情感,内外和谐一致。如果不能用言语表达情绪感受,那么孩子就会用许多行动来平衡他们的内外世界,比如躯体疾病、网瘾、自残等。
思考二:家庭教养方式如何影响着孩子的割腕等自伤行为
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在6岁前就已经形成了。也就是说父母在早期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态度,造就了孩子的性格,而性格驱动行为反应方式。
在开放二孩的时代,父母教养孩子过程中,“一碗水端平”是家庭稳固的基石,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保障。在《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认为孩子出生的顺序及同胞竞争对人格的形成及行为有重大意义。小A有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哥哥,她被父母比较着要求成绩的名次提高100名,达不到要求就是因为懒,父母认为哥哥学习好,妹妹也得优秀,他们看不见孩子因能力不足、所需要的关注不够、达不到父母期待,内心冲突所受的煎熬,孩子割腕10余次,父母都没有发觉。
小B和小C在核心人格形成之前都不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首先,这就是个创伤,在口欲期和肛欲期的心理发展中,独立与依赖、自由与控制都很难发展好。其次,孩子面对祖父母们的养育,他们的原始攻击力因面对老弱的祖辈更容易发展内疚情感,转而更压抑自己。压抑语言上的攻击,甚至压抑情绪感受。等这些孩子再回到父母身边生活、上学时,由于和父母缺少早年的情感交流,错过了依恋关系建立的节点,孩子对严厉的父母内心怨恨,父母对“逆子”恨铁不成钢,亲子关系就此紧张,最容易出现问题。
思考三:父母的防御方式影响着孩子的自伤行为
何谓防御方式?它是指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关系中,父母通常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使用的回避或处理自己强烈的情感以达到内心平衡稳定的固定行为方式。从案例中家长的防御方式看,他们对亲子关系主要用情感隔离和投射性认同。
心理不够健康的父母在潜意识中离不开孩子,他们不允许孩子成长、独立、远走高飞。他们如果失去了对孩子的控制,就感觉自己仿佛被抛弃。他们用学习来隔离和孩子的情感,把关注学习当成是自己对孩子强烈的爱,反复强调,无比重视。其实他们把学习这个孩子自己的事当成了可以控制他们的工具,孩子学业不精就不能离开父母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了,这恰好满足了他们潜意识的需要。
父母本应是一个抱持性背景的存在,孩子在前面开足马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为飞得更高更远而“培风”。而实际情况是孩子把绝大多数精力用于承接父母带来的恐惧和焦虑等情绪,只有一少部分精力用于学习。父母的潜意识和孩子的自我意识相左,孩子内心满是冲突,他不知道自己是要高飞还是膝下承欢,一到考试这个矛盾点上的时候,抑郁焦虑的情绪就比平时激增。
父母对孩子还常常用投射性认同的防御方式。孩子无论从年龄上还是心智上来说,相对于父母都是弱者。有一些父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向孩子投射信息“没有我,你活不成”。比如,有一位来访者的父亲经常对儿子说:“你不愿在家待,敢走吗?我生养你对你有恩,打你也得挺着。”
用这样的理念和语言投射给孩子,就是让孩子接受“无能”这个信息。孩子真的会认同父母的投射,从学习到生活能力越来越低下,父母也通过孩子“无能”的表现得到反馈:你还不行,还离不开我们。由于父母经常使用这类的语言“轰炸”,这个孩子已经由原来的尖子生发展到现在不能坚持上学了,还经常出现幻觉。
思考四:父母怎样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处
首先,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仅仅衣食供给还不够,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父母要关注尊重他们的情绪感受,比如考试成绩下来了,孩子进门就说“爸,妈,我没考好。”有三个选项,您选择怎么回应孩子?
1.让你看书!你却看手机!活该!还有脸说!
2.没关系,下次好好考。
3.陪孩子待一会儿,说:“熬好几天,没考好心里难受了吧。”
我询问过学生割腕时的感受,答案如出一辙:“好受多了,解脱了。”他们难受什么?每天都是被催促做各种别人控制的事情,他们失去的是感觉,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而选项3既认可孩子的努力付出,又共情到了孩子的情绪感受。
其次,家长要多和孩子语言沟通。孩子得有一些正常的情绪宣泄出口,把情绪的强度降下来。当发现孩子兴致低落时,陪伴安慰远胜于长篇大论的战略性指导,这是无声的语言。当发现孩子愤怒激惹时,允许孩子用语言攻击父母,父母要接得住孩子的语言挑衅。在他的青春期、在家里都不能自由地表达释放攻击力,那在他成人之后,在社会中他也没有大胆表达攻击力的能力了。孩子在语言上释放了愤怒的情绪,就不必用躯体化症状或冲动行为去表达负性情绪,这会大大减少自伤的行为。
父母以各种自己习得的方式爱孩子,这是本能的爱。但父母如果能把孩子当成独立的而不是附属于自己的人,为他所想,维护他的尊严,这绝对是高品质的爱。
参考文献
[1]郭丰波,杨子阳,高碧莹 .青少年亲子依恋对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1,9(12):705-712.
编辑/卫 虹 终校/孙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