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故事剧场”在小学心理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黄秀青
摘要:“一人一故事剧场”逐渐融入心理课堂,它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元素,让心理课有了更灵活的形式,并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表达自我,促进学生在做中学,为学生心理赋能。对“一人一故事剧场”的定义、与心理健康教育课融合的价值及应用策略方面作了详细阐述,通过实践将这一模式引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一人一故事剧场;主体性;流动塑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9-0016-04
“一人一故事剧场”(Play Theatre)是一种即兴演出的剧场活动,它是演员通过即兴的声音、肢体动作、表情等戏剧元素呈现观众所分享的故事,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目前,“一人一故事剧场”已成为世界上流行的剧场形式之一,多运用在社区、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少研究发现,“一人一故事剧场”具有疗愈作用[1]。例如,“一人一故事剧场”对同理心发展有积极作用,能促进情绪宣泄、单纯的肯定与关系的联结[2]。高伃贞[3]指出,各地均有教师通过“一人一故事剧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安全的创作环境,学生得以用正面的途径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学会尊重团体及他人。作为一名心理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形式,融入更多心理教育资源以丰富课堂,因此,我尝试将“一人一故事剧场”应用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
一、“一人一故事剧场”与心理健康教育课融合的价值与意义
(一)帮助学生勇敢表达自我
“一人一故事剧场”像一个容器,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分享故事、观看故事的领域[4]。“一人一故事剧场”运用在小学心理课堂中,能让学生意识到所有故事都可以被分享、被接受,帮助学生挣脱传统课堂中的束缚,变得更愿意在大家面前公开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生命中经历的故事,从而在班级团体中感受被接纳,激发自己不断探索自我。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教育学家杜威主张“一切以儿童为中心”。“一人一故事剧场”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主角,可以是说故事的人。也就是说,融合“一人一故事剧场”的心理课堂中,不再是教师单方面讲授知识,设计情景故事、对话等,而是学生成为主体,主动参与分享故事,与成员们一起合作即兴演绎故事。通过学生分享、演绎或观看故事生成课堂,这一切体现了“一切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
(三)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学习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记忆、想象等高级认知过程都有赖于具体事物。可以运用“一人一故事剧场”中的形式,如一对对、心情照片、故事走廊等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事物、理论更具有画面感和代入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在做中学,深入体验与思考,从而对身心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上,将“一人一故事剧场”运用到心理课堂中有着重要意义。
二、“一人一故事剧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将“一人一故事剧场”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能丰富教学形式,使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深受学生欢迎。“一人一故事剧场”形式较多,下面浅谈我对“一人一故事剧场”在小学心理健康课堂中渗透的初步探索。
(一)“一人一故事剧场”表演形式学习
“一人一故事”表演形式有流动塑像、转型塑像、一对对、故事走廊、三段故事、V型叙事等,我目前选择对小学生而言较为容易掌握的流动塑像、一对对和故事走廊这三种形式融入课堂[5]。
在初步尝试将“一人一故事剧场”融入课堂中时,我发现,虽然表演形式对小学生来说容易掌握,但该形式对他们来说新鲜有趣,学生在课堂上容易把关注点放在表演形式上,而不是关注内容本身,因此我调整“一人一故事剧场”的运用策略,制定两步走策略。第一步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人一故事剧场”表演形式学习,第二步则是将“一人一故事剧场”融入课堂中。以下就“一人一故事剧场”表演形式的教学过程展开描述(如表1所示)。
1.流动塑像
流动塑像主要是表演片刻的心情。演员先是站成一排,然后依次出场。第一位演员往前约两步,演出观众分享的故事中的情绪,接着另一位演员陆续加入演出行列,并增添自己的动作与声音,直到最后一位演员完成演绎。演员团队之间的肢体呈现有高有低的姿势,雕塑出一个整体的画面。
在班级中教授“一人一故事剧场”表演形式时,提前在教室或心理活动室安排U型座位,这样更便于学生看到示范动作与表演,也便于学生分享交流。
流动塑像形式教授过程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热身、定格形式学习、流动塑像形式学习、小结。
第一环节,以剧场游戏热身,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热声热脑热身”。例如,第一轮使用神奇指令,让学生听到“1”时拍一下手掌,听到“2”时拍两下手掌,听到“3”时保持不动,这个游戏能充分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第二轮,邀请学生们在自己位置上用身体扮演种子发芽、长高,直到变成大树的过程。在扮演中,学生逐渐打开肢体,打破心理戒备。
第二环节,教授定格形式,定格是指如同拍照一样,摆好动作,保持不动。在这一环节可结合“123,木头人”游戏规则,帮助学生理解“定格”的含义。让学生扮演带情绪的动物,如害怕的老鼠、生气的老虎,定格动作的同时,进一步“热脑”、热身。
第三环节,先分小组,三人为一小组。教师请一个小组示范,教授低、中、高站位,接着全班学生一起跟着教师口令练习三种高度站位。然后请另一个小组示范,小组演员各用一种高度站位演绎快乐情绪,教师结合该小组的演绎一边调整动作,一边讲解流动塑像的要点。请每个小组听教师指令一起练习,最后请学生分享,部分小组上台演出。
第四环节,请学生分享感受与发现,教师进行小结。
2.一对对
一对对可用来呈现矛盾的感受,演员两两站在舞台上,每一组演员一前一后站着,依次出场,呈现前后、上下、左右拉扯状定格。教授过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热身、一对对学习、小结。
第一环节,先进行分组,两人一组。第一轮,以神奇指令修改版进行热身,学生听到“3”时改为与组员击掌,可以培养组员之间的默契。第二轮热身,让学生两两做镜像模仿,模仿对方一天的日常。在模仿中,学生之间一方面进一步增加了默契,另一方面可以感受、了解彼此的一天,增进感情。
第二环节,教授一对对形式。教师先请学生分享生活中有什么想做又不敢去做的事,接着请一组学生上台示范演绎,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做动作,讲解要点。然后教师再请几位学生分享内心矛盾的事,并分配主题给各小组进行练习。最后请小组上台展示。
第三环节,请学生分享感受与发现,教师进行小结。
3.故事走廊
故事走廊可用来讲述丰富的故事。演员四人一字排开,观众分享自己的故事,演员们自行选择故事中的任一角色进行表演。第一轮,每位演员走出去,独立演一个角色,接龙讲故事,演完后可以走回来。第二轮,演员们依次走出去,说台词做动作,定格,聚拢成一个雕塑。教授过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热身、故事走廊学习、小结。
第一环节是热身,先分小组,五人为一组。各小组自主练习扮演游乐场的游乐项目,然后轮流展示。根据学生熟悉的娱乐项目进行扮演,可以帮助学生打开肢体,同时促进小组合作。
第二轮,先请一个小组上来作示范,结合学生熟悉的课文故事如《小马过河》,教师请学生分享故事情节,有哪些故事人物,然后让示范小组学生认领角色,教师结合故事讲解故事走廊的表演要点,请该小组演绎。接着教师分配故事给各个小组自行练习,然后请部分小组上台示范。最后再请一位学生分享自身的故事,请一个小组进行演绎。
第三环节,请学生分享感受与发现,教师进行小结。
流动塑像、一对对和故事走廊这三种形式的学习时间都为一课时,可结合班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学生学习表演形式的过程是技巧掌握的过程,也是疗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羞于分享、表达到想分享、想演绎他人的故事。我还在特殊孩子所在班级中看到普通和特殊孩子之间的融合互助,对于特殊孩子而言,他们可能不善于语言表达,但在一人一故事剧场中,他们可以用动作表达,也为其他孩子提供了更多学习如何通过肢体表达和读懂他人内心的机会。
(二)“一人一故事剧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应用
1.定格
定格形式简单,容易操作,适用于低中高年级。定格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定格可以用于情绪表现时肢体动作的定格,帮助学生识别、觉察情绪的表现,例如扮演生气时的动作姿态。(2)定格可以强化事件与身体的联结,例如在快乐情绪课中,我们请学生分享让自己感到快乐的方法,用肢体定格画面。有学生提到可以打篮球,有学生提到钓鱼,有学生提到画画。通过画面的定格,可以加深学生的体验,清晰认识到可以让自己快乐起来的方式。(3)定格还可以用于人际、人物空间距离的定格,例如异性之间的相处、自己与手机的关系,可以用定格形象来具体化关系。(4)定格可用于情景演绎时重要画面的定格,能帮助学生直观观察现象,启发思考。
2.流动塑像
流动塑像可以用来建立内心感受的镜像[6]。例如在生命教育主题课上讲述绘本故事《你出生的那个晚上》,请一个小组以流动塑像的方式呈现当一个小生命诞生时月亮、晚风、北极熊、瓢虫等的心情,让学生直观感受大家对一个小生命的期待与祝愿。学生们很快领悟到,其实月亮等对小生命的祝愿何尝不是象征着我们身边的人对我们生命的期待与祝愿。通过这种体验,学生们被触动,感受到生命中的美好。
此外,流动塑像还可以用来折射出情绪背后的想法。例如在六年级缓解焦虑情绪一课中,我们请学生分享最让自己感到焦虑的事件,例如考试焦虑,然后请小组用流动塑像演绎分享者的焦虑心情。演员1说:“万一考试考差了怎么办,肯定要被父母骂了。”演员2说:“考试考不好就上不了好的初中啊。”演员3说:“我害怕考差了让父母失望。”在短短一两分钟的演绎中,学生们可以直观地体会到,让我们焦虑的事件背后原来有这么多灾难性想法,从而引导学生觉察自己焦虑事件背后的想法是什么,进而探讨如何通过改变想法来缓解焦虑。
3.一对对
一对对可以用来外化、具体化内心的冲突,帮助学生做选择。比如在人际交往主题课中,学生与同伴发生冲突,内心往往会纠结,想到底是道歉好还是不道歉好。通过一对对演绎,可以帮助学生看到道歉与不道歉的各种可能结果,衡量后作出选择。再比如,在手机使用主题课中,学生用一对对演绎“玩手机的时间结束了,到底是放下手机还是继续玩”,通过即兴演绎感悟放下手机的利与弊,比教师、父母说教印象更深刻,更愿意接受。
4.故事走廊
故事走廊可以用来帮助看到复杂关系中的你我他。例如在亲子冲突课中,让学生分角色演绎家庭冲突事件,其中有人扮演爸爸,有人扮演妈妈,有人扮演弟弟,有人扮演当事人。通过故事走廊演绎,让其他身份的人有机会“发声”,帮助学生看到事情发生后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苦衷,感悟到多角度思考的重要性,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化解冲突,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实践,我认为将“一人一故事剧场”融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重要意义。“一人一故事剧场”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元素,让心理课有了更灵活的形式,并能发挥学生主体性,通过声音、肢体动作、表情、相互合作来帮助学生表达自我,触动其思考与探索问题,促进学生在做中学,为学生心理赋能。
“一人一故事剧场”还有很多表演形式,比如走马灯、大合唱、一页页等,这些是否适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还需要我们做更多的探索与实践。此外,“一人一故事剧场”的不同元素在心理课堂中如何应用才能发挥更大效用,使之服务课堂,提升课堂质量,也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与尝试。
参考文献
[1]李锦虹,林明德. 同理心如何发生?从应用剧场之教学切入[J]. 教育心理学报,2021,50(1):127-150.
[2]Jo Salas. 即兴真实人生[M]. 李志強,林世坤,林淑玲,译. 台北:心理,2007.
[3]高伃贞. Playback:你、我、他[J]. 北投社杂志,2006(31):30-31.
[4]沈佩宜. 应用一人一故事剧场于幼儿情绪表达能力之行动研究[D]. 台东:台东大学,2001.
[5]杨阳. 以戏剧促进心灵成长[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16.
[6]张群智. “一人一故事”剧场”:体验性生命教育的创新实践——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部之“心成长”演出为例[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5):71-73.
编辑/张国宪 终校/黄潇潇
注:本文系广东省东莞市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一人一故事剧场模式’融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2022GH21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