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不越界

作者: 孙国峰

关键词:青春期;人际交往;人际界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0-0042-03

【活动背景】

本课选自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心理健康教育》高一年级教材第九课。根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发展的主题,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是亲密需要,进行人际交往的愿望强烈,对友谊有着迫切的需要,他们要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接纳、理解、爱与尊重,同时不失去自我,不突破界限侵入他人边界,这对青少年的人格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因缺失人际交往的边界感而致使同学发生矛盾甚至友谊破裂的例子屡见不鲜。明确人际界限,把握人际交往的距离,掌握人际交往原则,对学生来说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一课。

【活动目标】

1.了解人际交往的距离、两个维度、白金法则,理解突破界限可能给人际关系带来危害。

2.掌握人际交往中关心他人的注意事项,培养人际交往中恰当表达关心的能力。

3.培养人际交往中尊重、关心对方的意识。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平等和支持的关系,树立良好的交往观。

【活动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同学(朋友)之间的关心需有界限,进而学会在人际交往中恰当表达关心的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觉察和把握人际界限的能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教学材料(刺猬效应视频等)、心语盒子、小纸条若干。

【活动方法】

案例分析法、体验式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活动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破冰游戏——导入主题,引兴趣

师:很高兴和同学们相遇在心理课堂,让我们邀请几位同学玩一个破冰游戏。这不仅是一个小游戏,也是一个小实验,其他同学都是观察者,一定要认真观看哦!

“男生女生向前走”游戏规则:邀请四位同学上台,两男一组,两女一组,同组间的同学两两面对面站好,在老师的口令下前进并表达“礼貌与关心”。

“向前一步走,说‘你好!’”

“再向前一步走,说‘见到你很高兴!’”

“还能再往前一点吗?”

随后,台上的同学调转身体方向,变为男女面对面站立,重复以上步骤。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男男(女女)面对面、男女面对面进行游戏时的区别与反应。

教师询问参与游戏的学生:为什么面对不同的人,说话的语气和向前移动的距离有很大不同?

生:不好意思、不太合适、太尴尬了、不太舒服……

师:在刚才的游戏过程中,同学们因为要面对不同的人表达“礼貌与关心”而产生了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人在心理上对他人存在一定的社交距离,也就是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曾提出的“人际距离”。类似的物理上的“空间距离”也会引发人们的“心理距离”,如果超越了适宜的物理距离就会引起内心的“不舒服”“不自在”……哪怕我们表达的是“礼貌与关心”,也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才会让彼此都感到舒服,所以,关心也一定要注意界限——关心而不越界!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存在界限,教师以此为契机引出课堂主题。

二、角色扮演——感知关心不越界

(一)情景表演,引发感知

PPT显示:请每个小组代表自由选择下面的情景剧,选派组员进行表演,并依据剧情发展给这个情景剧加个结局。

情景1:章允在埋头思考一道数学题, 他喃喃自语着:“好难啊! 不过,我-定要靠自己的力量攻克它!想起来了,好像老师曾经讲过……太好了,好像有思路了!”这时同桌走过来说:“还在想吗,我刚才问过老师了,听了讲解发现也没那么难。我来告诉你,关键就是这一步!”说着,同桌就拿起草稿纸演算给章允看。章允拿起草稿纸,推开同桌。

情景2:小强在体育课上碰到了膝盖,划破了皮肤。小柳急急忙忙跑到校医室拿来了创可贴:“来,赶紧贴上,免得弄脏了感染。”小周说:“来,我来背你回教室。”

情景3:放学了,校门口一个帅气的男生正等着乐乐(女生),看见她就很高兴地打招呼:“嗨,正等着你呢,怎么才放学?走吧。”乐乐说:“是啊,下了课,老师又布置了一些作业,耽误了点时间。走吧。” 乐乐的好朋友小婉看到这一场景,感到有些担心。 第二天,她找到乐乐说:“你谈恋爱啦? 那个帅哥是哪里的?现在谈恋爱会影响学习吧,要是你爸妈知道了怎么办?”(情景3为《侧耳倾听》电影片段)

师:同学们觉得哪些关心是适度的,哪些关心让人不舒服?不舒服的原因是什么?

生1:情景1不恰当,应该给对方空间,当对方解决不了或者向你求助时再进行帮助。

生2:情景2比较恰当,当同学有困难时,应适时伸出援助之手。

生3:情景3不恰当,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不能轻易下判断,这时候所谓的帮助只会造成他人的反感。

教师总结:我们刚才一起看了两段表演和一段视频,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说,如果对方表达关心的方式是恰当的,就会令人感到温暖和被关爱的感觉,有助于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过度侵入到他人的生活中,就会破坏彼此的信任和尊重,让人感觉不舒服甚至反感。

(二)刺猬效应,促进感知

师:美国心理学家埃内斯特·哈特曼曾提出“心理边界”的概念,这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这种界限用于区别自我、保护自尊,从而保持社交心理方面的舒适。作为高中生,我们需要把握人际交往的合适界限与距离,不然就会像两只小刺猬一样,靠得太近,刺痛彼此。

教师播放“刺猬效应”科普视频。刺猬效应(hedgehog effect),又称“距离法则”,是指刺猬在天冷时向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这个比喻来自叔本华的哲学著作,它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适度的距离,这样才能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设计意图:呈现不同场景下,亲密度不同的人际关系中表达关心的方式。引导学生懂得朋友之间关心需要有界限,并尊重和关注他人的界限,通过“刺猬效应”视频,了解关心越界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加深学生感知度。

二、朋辈观照——剖析关心不越界

师:我们刚才通过同学们精彩的角色扮演,感知到人际交往中“关心”界限的重要性,那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让人不舒服的“关心”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下一环节。

1.我随音乐忆往昔:请大家轻轻地闭上眼睛,随着音乐回忆你曾经因为不合适的“关心”引发的故事,它发生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让你或对方感到不舒服?……

2.小组合作列因由:拿出课前发放的小纸条,小组内交流,罗列出你们在人际交往中因同伴超越了自己的界限而令自己不愉快的情况,例如,背后探听你的秘密等。各小组写好之后,折起纸条,放入讲台中间的“心语盒子”里。

3.心语漂流求建议:收齐后,由老师混合摇匀,请各小组随机抽取小纸条,小组拿到纸条之后,讨论如下问题。

(1)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对待这种情形?

(2)针对此类事件你有何想法或者建议?

学生4:我觉得关心前应该首先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

学生5:关心应该考虑对方的感受,不应该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学生6:每个人的情况和接受程度不一样,我们不能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教师根据各小组的讨论发言,与同学们一起归纳总结:我们既要以恰当的方式向他人说明自己的界限,也要了解他人的界限。付出关心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三点。

(1)明确人际界限:界限清楚意味着关心他人时,知道哪些方式是合适的,哪些是不应当做的。

(2)尊重对方的需要和想法:当想要表达自己的关心时,首先要明确对方的需要,避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人。过度照顾是不恰当的关心方式,可能对双方都会造成伤害。

(3)力所能及并保持独立:关心别人不能失去自我,无需刻意讨好,也不必过分勉强。需要明白哪些是自己能做到的,哪些是做不到的。

设计意图:通过表达自己的体验,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觉察自己的界限和对方的界限,在角色扮演的基础上,总结提升对人际界限的认识。

三、提升促进——拓展关心不越界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以讲授法向大家拓展两个人际交往的法则。

1.白金法则:“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们,你就怎样对待他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需要,有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要从了解别人的需要出发,然后调整自己的行为,运用我们的智慧使自己和别人都过得轻松、舒畅。也就是学会真正了解别人,然后以他们期待的方式对待他们,而非我们自以为好的方式。

2.黄金法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正如《论语》中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我们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要懂得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人际交往中关心界限的问题,明确了关心他人时的需要注意的方式,最后两个法则也为我们交往提供了参考。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和朋友、老师以及爸爸妈妈分享交流,探讨彼此真正需要的关心方式。

设计意图:在课堂的最后拓展人际交往心理学知识,丰富认知,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改进沟通方式。

【活动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在特定情境下扮演案例中角色,体验真实情境,促使其提升参与度,以获得真实的心理感受。此外,朋辈间进行自我回忆和分享因“关心”而引发的经历,以随机匿名的形式“漂流”至各个小组,进行思维碰撞,倾听多元声音,寻求同龄人间的共识。以他人之“镜”,观照自我,促进青少年在建构自我的过程中,树立健康的人际边界。

本课亦有可改进之处:如若时间允许,在“心语漂流”环节,可以以叙事疗法的观点续写自我故事,引导学生探索自我与他人的课题分离,寻找更巧妙的人际冲突化解之道。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