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发展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建设

作者: 吴云

摘要: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撑。受社会变迁等因素影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引发全球持续关注,我国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不容乐观,受个体情绪、自我效能感、压力及社会人际关系、组织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借鉴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基于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建议构建发展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从发展教师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美德与优势人格、职业胜任力,建设积极组织环境与社会制度等方面着手,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共促师生发展,提升生命质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亚健康;支持体系;生命意义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2-0076-04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克服职业倦怠,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1]。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目前我国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容易引发家校社多米诺骨牌效应。而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守门人和健全人格的引路人,守护教师心理健康,不仅关涉家校社和谐,而且关涉国民人口素质提升、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

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教师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心理健康为“身体、智能及感情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有4条标准: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心理健康为“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中国一些学者也提出各自标准[3]。塞里格曼主张,心理健康在于体验积极情绪,发挥积极人格特质,建立积极组织系统或社会制度,提升主观幸福感[4]。综合中外专家提出的心理健康定义,我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包含知、情、意、行、人格及价值观等方面,体现为以下六条标准:(1)有积极的自我概念,认知平衡;(2)情绪情感稳定,人际关系和谐;(3)意志稳定,能自主自控;(4)胜任职业岗位;(5)具有真诚、公正、负责、善良等美德与积极品质,人格健全;(6)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亚健康主要症状表现

现代社会变迁凸显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性,加之新冠疫情等引发多国教师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危机,亟须全球关注与积极应对[5-8]。调查显示,2021年日本公立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因精神疾病而停职的教师达5897人,较2020年增长694人[9]。2010~2020年,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躯体化和焦虑突出[10];2021~2022年,我国中小学教师轻度焦虑风险的检出率为42.9%,20.7%感到倦怠[2]。总体而言,近10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未下降,部分区域上升,农村及贫困校略高,强迫、躯体化、抑郁、焦虑、人际敏感、敌对突出[11-15]。正如一位国内学者指出的,教师心理以亚健康状态为主,且普遍存在人格异常、焦虑、人际敏感、情绪失调等现象[16]。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分为三类:(1)职业倦怠,又称“心身耗竭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易引发抑郁、焦虑,导致旷工、离职等。研究显示,教师职业倦怠受工作压力、自我效能感、情绪智力、人际关系、学校环境等影响[17-19];教学成效越低,倦怠越高[20];良好工作环境与社会支持显著降低教师职业倦怠[21]。(2)职业焦虑,主要表现为教师不安、紧张及自我认同感降低的心理状态,一般源于不能胜任职业岗位或职业生涯发展不确定等,如角色焦虑、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引发的技术焦虑、不确定性因素引发的焦虑等[22-26]。合作、学校资源、参与决策、自我效能感等显著负向影响职业焦虑。(3)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交场合沟通不畅等引发的紧张、敏感、害怕、躲避、戒备、怀疑等心理状态,易发展为孤僻、社交焦虑障碍或社交恐惧症。研究显示,人际关系与教学成效、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18,27]。长期心理问题易引发心身疾病,应早干预早治疗,综合研判,对症下药。

三、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因素分析

恩格尔提出健康和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强调生物、心理和环境社会因素交互作用对身心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1)情绪。教师是典型的情绪劳动者,经常面临诱发消极情绪或情绪失控的情境或事件,如学生调皮捣蛋、领导官僚作风、工作屡遭失败、不良竞争或打压排挤等。调查显示,某高中英语教师出现消极情绪的比例达70.39%[28]。研究表明,情绪劳动导致乡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加重;积极情绪可提高机体免疫系统活动;情绪智力与教师职业倦怠及其三个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29-31]。(2)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其中教学自我效能感对教师工作压力呈显著负效应,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32-34]。(3)工作压力。中小学教师承受的压力总体偏大[35]。研究表明,工作压力直接影响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身心衰竭呈显著正相关[36-37];工作压力知觉与教师抑郁、焦虑呈显著正相关[38];工作压力感与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39]。(4)人际关系。研究显示,积极人际关系对人类幸福至关重要[40]。人际气氛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正面因子,人际关系困扰影响教师身心健康[41-42]。(5)组织环境与社会制度。研究表明,组织公平感与教师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43];情绪智力与组织公平感呈显著正相关,教师沟通满意感显著影响教师的组织认同水平和心理健康[32,44]。

四、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构建发展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研究显示,积极应对与教师焦虑呈负相关,与教师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45-46]。积极心理学是积极应对的典型代表,倡导增进幸福而不是矫治缺陷,追求通往幸福人生的具体方法。塞里格曼认为:“实现幸福人生要有积极情绪、参与或投入、良好人际关系、成就感、做事有意义和目的。”借鉴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建议从五个层面构建发展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守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成就幸福人生。

(一)积极认知支持体系

教师对个体生物、社会和精神生命的积极、健康而正确的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对精神生命的认识与看法是认知最高形式,关涉教师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实现教师的精神生命是马斯洛自我实现需求的具体体现,能够促进教师自身职业发展和学生身心健康与发展,彰显了发展性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目标。具有积极认知体系的教师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与幸福人生的终极目标。

(二)积极情绪支持体系

弗雷德里克森拓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体验不仅反映个体幸福,而且有利于个体健康成长与发展[47]。研究显示,提升教师情绪工作深度技能能有效降低其焦虑[48]。如何构建教师积极情绪支持体系,一是加强教师情绪管理培训,提升情绪智力,助其掌握情绪自我调节与积极暗示法,强化积极情绪认知,掌控情绪,保持平和;二是创设积极情绪体验情境或事件,比如趣味体育游戏、成语接龙、谜语通关、美食分享等;三是鼓励幽默文化,培养教师的积极处世态度和乐观心态。

(三)美德与优势人格支持体系

积极心理学提出,六大美德和24种人格优势是获得幸福的心理基础。成就教师幸福人生,促进师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需要发展教师美德与优势人格支持体系。关键在于鼓励教师立德立言立行,弘扬新时代中国教育家精神,立德树人,落实三全育人、家校社医协同育人机制,言行一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提升人生修养和生命境界,彰显自身美德与优秀人格魅力,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

(四)职业胜任力支持体系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胜任力是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促进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基础。打造教师职业胜任力支持体系,一是鼓励教师自主发展,积极提升和主动展示职业胜任力,增多增强职业成就体验;二是构建国家支持、学校和社会等多利益方协同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育与发展支持体系,创设时时处处可学、愿学、学会的环境,让教师对职业发展充满期待;三是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鼓励教师发挥个体优势特长或培养多样化兴趣,在愉悦与成功体验中增强自我效能感,做到自信自立自强。

(五)积极组织环境与社会制度支持体系

积极的组织环境与制度支持体系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除了鼓励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还应积极鼓励学校多途径创设宽松且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支持各类非正式组织的交流联谊,营造融洽而健康的组织环境与相互尊重平等的协作型组织文化。而且要创设公平竞争的合理教育评价机制与组织制度,好的评价能帮助教师走出焦虑,均衡竞争与压力,从而焕发制度优势与效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治理文化[49]。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傅小兰,张侃,陈雪峰,等.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3]俞国良,曾盼盼. 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20-27.

[4]石梅.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教师心理适应性研究[M]. 北京:中国书记出版社,2021.

[5]岳彩镇,罗文雯,潘伟刚,等.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18(4):45-50.

[6]Duarte S I S,Pereira E S D,Arinelson J S D,et al. 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 and its possible risk factors:A systematic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3,20(3):1747.

[7]Cho J,Bae M,Lee H,et al. The mental health of middle and high school teacher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2020[J]. Neuroscience Applied,2022,1(S2):139.

[8]Anne M G,Monique G P,Tonje M M,et al. Teacher mental health and workplace well-being in a global crisis:Learning from the challenges and supports identified by teachers one year into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British Columbia,Canada[J]. PloS one,2023,18(8):1-19.

[9]李晓. 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5000多教师因精神疾病停职[EB/OL]. 环球时报海外网,2022-12-28 07:3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