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者”的现身
作者: 卢颖 沈倩倩
关键词:学业发展;自我设限;自我同一性危机;艺术表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3-0031-05
【活动理念】
高二学生正处于生涯发展的重要时期,与高一的知识相比,高二的知识内容要深得多、难得多,学生在学习上面临着较大挑战,同时还面临同辈竞争激烈、师长期望高、在意外界评价等因素造成的压力。社会普遍对学习成绩的重视、“唯分数”的评价标准引发了一些高中生对学业表现不佳、考试失利的恐惧。出于维护自尊心,有的学生还可能出现自我设限行为,使自己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更加步履蹒跚。
自我设限,又叫自我设障、自我妨碍,是指当预见到自己可能会失败,为维护自身形象,人们主动地采取行动或制造借口,给自己设置障碍,以便把失败归于外因,回避或减轻自己的责任或压力[1]。自我设限是当人们对自己在公众面前形象的关心超过对自己实际能力的关心时使用的一种保护和提高社会尊严的印象管理策略,是一种自我保护手段。
自我设限也是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表现形式之一,这类学生会通过口头或行动上的“摆烂”给自己设置“障碍”,进而“伪装”自己。这一行为增加了失败风险,增强了“自己无能”的信念,使事情的结果趋向最初的“预言”,由此形成对自我设限的依赖,形成“越来越糟糕”的循环。因此,帮助学生识别自我设限行为,看到该行为潜在的影响,激起学生改变的意愿,探索改变的方法,对于他们的学业发展、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本节课聚焦考试,创设体验式情境,逐步带领学生由人及己,觉察领悟,获得直面真实自己、突破自我设限的勇气。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自我设限的概念及背后的心理机制。
2.情感目标:以考试情境为例,引导学生看到习惯性自我设限潜在的负性影响,激起突破自我设限的动力,感受榜样的力量,获得突破自我设限的勇气与信心。
3.行为目标:引导学生觉察与识别自我设限行为,有意识地学习、借鉴、使用突破自我设限的方法与技巧。
【活动方法】
情境创设,小组讨论,艺术表达。
【活动准备】
活动单,分组。
【活动对象】
刚升入高二的学生
【活动时长】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团体热身阶段
(一)中转换乘,“伪装者”露痕
导语: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本节课,我们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大家能发现不同在哪里吗?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没错,不同之处就在于我们坐在了高二的教室里,坐上了由“奋斗高二”开往“热血高三”的学习专列。
设置情境:同学们,老师刚得到一个情报,在我们这趟“学习专列”上隐藏着一批“伪装者”,在从由“萌新高一”下来换乘到开往“奋斗高二”的K1010次列车的过程中,他们放慢了脚步,拖延了当前列车的发车时间,打乱了运行秩序和进程。“伪装者”是谁?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制造悬念,引出主题,过渡至下一环节。
二、团体转换阶段
(二)情境测验,“伪装者”现身
发起活动:为了让“伪装者”现身,请同学们配合行动,参与接下来的情境测验,把答案写在活动单上。
情境测验一:各位都是我校的储备人才,智商突出者将得到培养与优待。为选拔人才,现在,你将接受一场专业、权威的智商测验。测验开始前,你要作一个选择。在你面前有两颗药丸,A药丸能够暂时提升人的智力,B药丸则会暂时降低人的智力。你必须选择服下一颗。测验结束后,只公布智商排名,不公示所选药丸。
师:请在活动单上写下你的答案,你会选择哪颗药丸?这样选的理由是什么?
情境测验二:在这场智商测验开始前,你可以再作一次选择。在你面前还是这两颗药丸,A药丸能够暂时提升人的智力,B药丸则会暂时降低人的智力。你必须选择服下一颗。测验结束后,不仅公布智商排名,还公示所选药丸。
师:请在活动单上写下你的答案,你会选择哪颗药丸?这样选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在活动单上的“考查项目1”处作答。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六人小组内顺时针依次传阅活动单,直到拿回自己的活动单。在这期间,彼此交流所见所想,试着观察、推测一下谁是“伪装者”吧。
学生在小组内互动交流。
师:在座的同学们,有谁觉察到自己可能是“伪装者”的吗?如果有,请起立现身吧。
生1:(起立)我觉得我可能是“伪装者”。
师:能和大家说说依据吗?
生1:我第一次选择了A药丸,第二次选择了B药丸。
师:嗯,那你伪装了什么呢?
生1:第一次想要通过药丸提升自己的智力去获得好成绩,但这成绩有水分。第二次选择B药丸,希望隐藏自己的实力,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假如测验结果不理想,还可以说是因为受了药丸的影响。
师:谢谢你的回答,如果“伪装者”就是这样子的,那我看到了你现在自我揭发的勇敢和坦诚。同学们,让我们为他送上掌声。还有认为自己是“伪装者”的同学吗?请起立现身。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用情境测验激起学生兴趣。药丸选择会让学生感知自己隐藏实力想法的习惯性和其他人相似操作的普遍性,为“自我设限”的解读作铺垫。
(三)画圈自查,“伪装者”显迹
过渡语:由于不能确定“伪装者”的特征,我看到有些同学还在思考、观察。下面,让我们逐步揭开“伪装者”的神秘面纱,请同学们带上细心和勇气完成接下来的自查。
活动规则:拿出活动单,你会看到在“考察项目2”处画着一个火柴人。假如这个火柴人是你自己,接下来,请阅读以下几种日常表现或行为,如果你发现自己被戳中,每中一项,就在火柴人外围不重叠地加上一圈。
(1)考前吐槽刻苦复习的同学“卷”,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言语)
(2)宁愿明面“躺”背后“卷”,也不想被人看到自己在努力。(行动)
(3)考试来临,逢人就说任务多、时间紧,来不及好好复习。(言语)
(4)有意无意地和别人说自己不擅长某一学科,缺乏学习能力。(言语)
(5)明知道考试在即,没复习完却故意花更多时间做其他与复习无关的事情。(行动)
(6)在考试前,强调竞争对手的强大和自己的准备不足。(言语)
(7)在一些重大比赛或考试前,希望自己生病,或容易感觉到身体不适。(想法)
(8)考试当天,特地昭告“天下”:“昨晚没睡好,估计考试要完了。”(言语)
(9)考试结束,忍不住和别人说做错了几道选择题、少写了几个知识点,比惨。(言语)
(10)考后和老师、家长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想请假回家。(言语)
学生在活动单的“考查项目2”处画圈。
师:画圈自查的过程中,我看到大部分同学都画了圈,有的甚至全中,完成了一场很真诚的自我对话,请同学们为自己的诚实鼓掌。有个别同学没有画圈,如果情况属实,请继续保持;如果有所“伪装”、掩饰,你可能要再画一个圈。目前只聚焦考试事件,其他暂不涉及。此刻,大家发现“伪装者”是谁了吗?
生2:是每一个画圈的我们。
师:哪些描述让你看见了自己的“伪装”呢?
学生回答。
师:你为什么“伪装”?在“伪装”什么?
生3:因为害怕失败,更害怕把失败归于自身的原因,面子上挂不住,于是提前找好理由或借口,为自己开脱。
师点拨:同学们,你们有这样的想法或做法,是人之常情。网球巨星纳芙拉蒂洛娃曾在采访中这样暴露自己:“在比赛时不敢尽全力,唯恐发现自己即使尽了全力仍被击败。一旦如此,那就证明我彻底完了。”当预见到自己可能会失败,难以接受失败,便主动地采取行动给自己的成功增设障碍,或者提前宣称一些理由,以便把失败归于外因,回避或减轻自己的责任或压力。心理学家把这种故意给自己制造障碍,加大难度,好像故意阻挡自己成功、提前宣告自己失败的心理现象称为自我设限,又叫自我设障、自我妨碍。
设计意图:画圈自查,促进学生的自我觉察,以及对“伪装”和自我设限现象的领悟,理解自我设限这一概念。
三、团体工作阶段
(四)回忆往昔,“伪装者”问心
师引导:原来,我们的学习专列是“‘伪装者’集结号”啊。看着眼前活动单上的小人,你想对它说什么、做什么?此时此刻,你联想到哪件学习上让你印象深刻的自我设限事件呢?当时发生了什么?此刻的你,内心又有着怎样的感受?现在,请你用颜色、线条、形状、图案甚至文字等,把这段经历、此刻的心情还有想对小人说的话和做的事等简单呈现出来。
学生完成活动单上的“考查项目3”。
分享时刻:找到自己信赖的伙伴,彼此分享。可自行选择分享的内容,不用描述细节。
设计意图:用艺术表达手法唤起学生对亲身经历的回忆,引发感触与思考,激发改变的动力。
(五)挑战来袭,“伪装者”变形
师过渡:就在刚刚走下讲台、走近同学们的时候,我观察到有些同学心存遗憾,也有同学表示要是当时能更勇敢一点儿就好了。现在,改变的机会就在眼前,你准备好了吗?
1.未知考验
(1)邀请两位学生上台,独立完成一个相同的未知考验。
(2)请台下学生自我觉察,在活动单上的“考察项目4”处写下答案,问题如下:
①你决定不上来迎接挑战时,想的是什么?有没有自我设限?如果有,请在小人外围再画一个圈。
②你如何看待敢上台参加未知考验的同学?鼓励赞赏还是质疑嘲笑?
(3)与此同时,台上两位学生领取各自的纸质试卷并作答。问题如下:
①你决定站上讲台时,想的是什么?有没有突破自我设限?是如何突破的?
②是否预想到上台可能被质疑或被嘲笑,你对此怎么想?考题难吗?和你在台下预判的相比如何?
(4)分享交流
生4:(未上台)我害怕未知的挑战,害怕失败,不想让自己难堪。我很敬佩上台的同学,他们很勇敢,是我学习的榜样。
生5:(上台)我想的是,再也不能因为怕丢面子而丢掉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今天是有所突破的,我把这次上台当作了锻炼自己胆量和心态的机会。
生6:(上台)如果逃避成为一种习惯,那我以后就更难了。被周遭人质疑和嘲笑,是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经历,重要的是如何面对。我把这次上台当作一次历练,锻炼自己的强者心态。
师:如果自我设限成为一种习惯,对个人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生7:本来很简单或者很轻松的一件事,做起来变得很困难,更难以成功了。
生8:固步自封,画地为牢,对自己更没有信心,更不敢去尝试、去挑战了。
师:(对生6)你发现考题的难度如何?
生6:还可以,没那么难。可能是因为我不害怕了,所以不觉得难。
师小结:上台需要勇气,没有谁天生擅长面对未知的考验,每一场考试也总在我们没法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对我们发起挑战。自我设限是一种自我保护,是一种暂时回避困境的选择,但不能成为唯一的选择。“伪装”久了可能就难以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甚至会自我怀疑,让自己泄气。而当我们坦然面对时,勇气变大,困难就变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