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班级冲突事件的处理谈“心育”技巧的德育效用
作者: 蒋群摘要:“心育”和德育二者并不冲突,相反,“心育”技巧的使用会助力德育工作的开展。面对一起班级内部冲突事件,心理教师站在中立立场,通过“心育”技巧帮助两方解决了冲突。由此提出解决班级冲突的三点反思:重视班级冲突,妥善处理;善用“心育”技巧,以情化人;建立“安全阀”机制,发挥冲突正向功能。因此,班级管理只有融合“心育”技巧,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心里,产生最大价值和效用。
关键词:班级冲突;情绪觉察;安全阀机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5-0064-03
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年,秉承积极心理学理念,一直坚守尊重、理解、接纳的工作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不以是非对错评判,也不以道德准则衡量,走的是一条与“德育”思路不同的路子。然而一次偶然的班级冲突处理,让我对“德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心育”、德育二者并不冲突,相反,“心育”技巧的使用会助力德育工作的开展。
一、事件背景
一节常规心理课上课前,一名女生走进办公室,问能否占用心理课一点时间,处理一下班里的一件事,比较紧急,但是找不到其他可以使用的时间。鉴于事件的紧急性和重要性,我果断同意,但出于对本节课的教学责任及对事件的好奇和担心,在向学生说明后,我走进班里,决定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我很快就了解了事件的原委。
这是一例典型的班级内部冲突事件,冲突的一方是一名班干部A,另一方是众多的班级成员,讲台上在主持和调和的女孩B担当“和事佬”的角色。班里众多同学一一站起来陈述对A的不满,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霸道、强势、恶劣,班级纪律管理方式粗暴;二是对班内同学的不尊重行为(如说脏话、堵宿舍门等)。现场控诉之声此起彼伏,情势紧张,冲突激烈。讨伐声中,有些是事件中的当事人,有些是为他人打抱不平。针对每一个控诉事件,A一边道歉,一边解释和澄清自己。几个回合后,大家的怒气依然未减。而讲台上担当和事佬角色的B,一心想缓和大家的关系,不断为A说情,更激化了同学们和A之间的冲突,氛围更加剑拔弩张。在此情势之下,B屡屡遭到双方的质疑。
目睹整个过程的我,见局势未能缓和,且越发混乱,为提高效率,我征得大家同意,开始充当中间人,主持接下来的调解工作。
二、事件处理过程
(一)允许充分表达,宣泄情绪
在刚才的调解中,几乎每一个站起来控诉的学生都带着极其强烈的愤怒,言辞激烈,声音高昂,试图在语言表达中宣泄积压已久的不满。根据心理工作中“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的原则,我建议双方分别陈述,一方表达后由另一方给予回应。在这个过程中,A明显势单力薄,面对同学们的轮番讨伐,A虽然表面上淡定从容,然而涨红的脸却暴露了她内心的紧张和不安。作为中立立场的心理教师,在此形势下,我不能传递任何偏向A的语言信息,然而出于本能地对A的同情,我悄悄地站在A的身后,在A情绪激动时会将双手搭在A的肩膀上。
第一阶段,听到A在每一次讨伐声后的极力解释和澄清,同学们更加群情激奋。于是在本阶段陈述过程中,我善意提醒A:“先回应大家的感受吧,等会儿再给你解释机会。”A悟性很强,马上转变态度,对于同学们的控诉只真诚地道歉,不再解释自己当时的想法。慢慢地,大家的态度不再剑拔弩张,语气逐渐和缓,声音也放慢、降低了很多。
心理教师的敏感告诉我,学生的情绪到此基本宣泄完毕。我清楚,这场“战火”得以平息的根源除了情绪的充分宣泄,还有A对大家情绪的包容、接纳。
(二)给予解释机会,激发情感
双方陈述到了尾声,学生们的情绪也已经平和稳定,针对大家轮番的指责,是时候给A一个机会去表达自己了。我问A:“刚才同学们的所有感受,你能理解吗?”A回答:“能理解,我对给大家造成的所有伤害道歉。”随即给同学们鞠躬致歉。然后我说:“现在请你做最后的陈述吧。”A此时的表态较之前更加真诚,说了很多。与此同时,我一直观察着在座所有学生的表情和反应,他们已经不再是最初的眼神犀利,而是放松和接纳。
A表态完毕,我问:“大家对A的陈述和道歉能接受吗?”学生们纷纷点头,表示能接受。我让A坐下,冲突处理过程到此基本结束。
(三)总结发言,正向引领
“战火”虽得以平息,但在以后的群体生活中,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从心理工作的角度,我需要给学生们一些必要的引领。此时已临近下课,我主要表述了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第一,每个人都有不足,彼此之间要给予理解和接纳,以及更多的包容。
第二,人与人之间存在个别差异,我们要允许和看见差异的存在,不以个人标准衡量他人。
第三,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伤害到身边的人,放过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第四,融洽温馨的班级氛围能让每个人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进而有好的学习状态,充满纷争的班级环境对任何人都不利。
我说,所以为了自己,从这节课开始停止纷争,停止议论,用积极有效的沟通化解冲突,共同营造友善和谐的班级氛围。大家纷纷表示可以做到。
(四)单独对话当事人,强化态度
课下我把A单独叫到办公室,告诉她同学们的态度之所以从强烈转为柔软,从攻击转为接纳,不是因为老师的引导,而是因为她最后那段真诚的表达。在接下来的班级管理中,她应该根据同学们的意见试着改变自己,一定可以获得同学们的认可和接纳。我同时安慰A,虽然今天的经历并不舒服,但结果很好,过程也很深刻,这是一段有价值的经历,因为它可以帮助一个人获得成长。
三、反思与启发
(一)重视班级冲突,妥善处理
本次班级冲突是涉及群体利益的非个人性冲突,冲突一方是占据道德优势的同伴群体,汇聚了更大的正义能量和更强烈的情绪力量,而另一方是势单力薄的个人。这种情况下,已经不能简单粗暴地以对错为标准去衡量和评判,而应努力做到在不触碰利益的基础上引导双方释放情绪、有效沟通、达成和解。如果采取情绪压制、批评教育的方式,势必会深化双方冲突。根据科赛的功能冲突理论,敌对情绪是一种在体内积蓄的能量,如果不及时释放出来,就会不断积累、膨胀,受到压抑的能量对个体和群体会形成潜在的毁灭性的威胁,这是人际冲突的最深层原因。
(二)善用“心育”技巧,以情化人
本次班级内部冲突之所以取得较满意的处理结果,以下三种心育技巧的恰当使用功不可没。
首先,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给冲突双方充分的陈述时间,允许表达,允许发泄,在互相表达和倾听的过程中增进彼此认识和理解,这是达成和解的基础。我指导A在倾听过程中只回应对方,不解释自己,并给予最终阐述观点的机会。这对关系由激烈变得和缓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这样的互动使得情感在双方之间逐渐流动起来。
其次,非言语信息的有效使用很重要。在该事件中,A势单力薄,面对同学们此起彼伏的轮番“轰炸”,出于人性的本能,势必会产生自我保护欲望,这也是A一开始每句道歉后都跟着一个“但是”的原因。面对愈演愈烈的事态,我站在A身后,用双手搭在她肩膀上,给了她理解和支持的力量。也是从这时开始,A接受我的建议,不再急于解释自己,由此同学们的怒气逐渐削减,言辞也变得柔软。心理工作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得到理解、认同,坚守的心理防线才会被突破,开始变得柔和,不再据理力争。所以,在不允许语言表达的情况下,非言语信息(如表情、手势等)的合理使用同样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
最后,真诚的态度更重要。根据人际沟通的55387定律,态度决定了沟通效果的55%,语气决定了38%,而内容仅决定了沟通效果的7%。必须承认,最终感化同学们态度由敌视变得接纳的是A真诚的态度。从一开始放弃解释,到最后站在同学们的角度表达理解和悔过,这个过程中情感得以交融,一股暖流逐渐涌动。
(三)建立“安全阀”机制,发挥冲突正向功能
根据功能冲突理论,冲突不仅具有瓦解社会系统的负向功能,在“安全阀”机制的作用下,还具有维系社会系统存在的正向功能。如增进冲突主体的自我认知和相互了解,加深友谊;倒逼问题解决,冲突解决能力提升;促进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化。“安全阀”机制是以情感疏导为主的调解方法,是释放负面情绪的窗口,冲突双方用合理的方式宣泄和表达长期积蓄的愤怒、不满等消极情绪,从而促进冲突有效解决,重新建立人际平衡。在“安全阀”机制作用下,冲突双方的情绪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技能和社会化进程都得到发展。
四、结语
冲突在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班级冲突处理是德育工作中绕不开的重要课题。借助“心育”技巧,建立“安全阀”机制,引导冲突双方充分释放负面情绪,不仅可以提供反观自己、看见他人的机会,促进人际理解,激发良性互动,还可以改善沟通技巧,优化问题解决策略。另外,尊重、理解、倾听等心理工作原则和技术可以辅助情感互动,深化理解和包容,成为冲突处理过程中重要的助推器。由此,“心育”和德育相互交融,共同促进学生工作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韩维东,贾关芳,王金美,等. 班级人际冲突:内涵、原因及影响[J]. 创新人才教育,2021(3):68-71.
[2]邱细荣. 安全岛技术下破解初中生人际冲突的策略探寻[J]. 中小学班主任,2023(9):76-78.
编辑/张国宪 终校/黄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