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班主任应对校园欺凌的策略分析
作者: 杜庆摘要:校园欺凌是一种在学龄儿童中发生的违背他人意愿的攻击行为,该行为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然而目前班主任在校园欺凌案件中的积极作用还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和体现。阐述班主任在中小学校园欺凌中的重要作用,并据此提出班主任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行为的策略。
关键词:校园欺凌;班主任;预防措施;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6-0070-02
一、问题提出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如果不及时制止和善后,校园欺凌问题会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严重影响:对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校园欺凌事件通常会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失眠、学习成绩降低,甚至暴力行为、自残和自杀意念等[1]。班主任作为直接负责班级学生学习和学校生活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理当成为受欺凌学生的第一把保护伞和欺凌学生的主要教育者[2]。然而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后分析发现,目前对校园霸凌的认识和干预主要聚焦在霸凌者和被霸凌者的校园归属感、家庭养育方式、道德认同、学习兴趣、同伴关系等方面,可见在学术研究中,班主任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积极作用并未得到重视。本文重点探讨班主任在应对校园欺凌时扮演的角色,以及当校园欺凌发生时,班主任应该及时采取怎样的态度和策略帮助学生及其家庭走出困境,并在日常工作中将校园欺凌的种子扼杀在土壤里。
二、班主任对校园欺凌应持的态度
(一)主动而有信心
据调查,目前部分中小学班主任对于校园欺凌事件更多地会感到“无能为力”,同时也担忧由于处理不当,加剧家校冲突。班主任因此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往往在发生了校园欺凌事件后,会选择“走流程”,将其交给德育处或校长处理。这种在一线教学管理的重压下,不敢作为、不愿作为、不会作为的现象可能和教师教育培训中缺乏与校园欺凌相关内容的培训有关。因此,设法提升中小学班主任处理校园欺凌案件的知识技能、自信心与责任感十分必要。
(二)充分重视
有的班主任对于初始的、较为轻微的校园欺凌现象并未重视,认为只是小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殊不知类似的事件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干预,便可能会产生“黑羊效应”:欺凌施行者会受到正强化,在日后会变本加厉地欺负同学;而遭受欺凌的同学面对无人帮助的事实,只会感到更加无助、更加不敢反抗;同时,旁观者也会被“替代强化”,认为欺凌他人不会被制止和纠正,又或者由于担心不选择当施暴者就可能成为被欺负的对象,而逐渐加入到欺凌他人的行列中[3]。因此,校园欺凌无小事,班主任一定要对此类事件引起足够重视,将一开始的欺负现象扼杀在摇篮中。一旦发现学生之间出现小矛盾、小冲突,就要及时介入,保护受欺负学生的权益和身心健康,引导施暴学生采取文明而平和的方式表达愤怒,教育旁观者主动采取正确方式勇敢维护班级和谐氛围和团队凝聚力。
(三)多方合作和求助的意识
处理校园欺凌是一件比较棘手、长期的工作,班主任虽然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但往往也有自己的教学工作。此时,时间与精力往往会成为班主任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刚性限制”。对此,班主任应该有主动寻求多方协助的意识,不可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例如在发生校园欺凌后,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寻求德育处教师、心理教师、校长等人的帮助。
三、班主任应对校园欺凌的策略
(一)保持紧密的家校合作
班主任需要与家长建立强有力的合作关系,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在校表现,部分家长工作繁忙,孩子的求助信号不一定能得到家长的注意。如果学生在学校出现无端情绪变化、学习积极性大幅下降、行为退缩、抱怨被同学针对等现象,班主任需要密切关注,因为这些可能指向校园欺凌现象[3]。此外,教师需要在必要时需要帮助家长调整教育方式。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为孩子带来无限的力量,也能防止孩子的个性发展偏离正确轨道[4]。
因此,班主任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达成家校合作:首先,及时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尤其是反常行为表现;其次,对家长表达共情,获得信任与支持,防止因误会加剧家校冲突;最后,在必要时与家长探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并改变其不恰当的教育理念,例如,部分家长会要求孩子顺从和谦让,甚至不自觉地打压孩子的自尊,这样容易使孩子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二)开展有关校园欺凌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
首先,学校需要建立校园的欺凌管理机制,健全校纪校规,引导学生相互监督,尽可能避免欺凌事件[5]。班主任作为其中的重要一员,也可以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开展有关防止校园欺凌主题的班会或者其他活动,在日常教育中把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意识扼杀在摇篮中。其次,心理压力的理论模型表明,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的压力会对个体造成身心伤害,并造成个体攻击行为增多的现象[6]。因此,班主任需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内心困惑和心理压力。最后,应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人身权益,还能有效预防校园霸凌事件[7]。
(三)抵制暴力文化,宣扬和谐谦让的传统文化
中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初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容易对网上的不良行为进行模仿甚至内化,班主任应引导学生抵触具有不正确价值观或暴力倾向的网络媒体、电子游戏、书籍或期刊杂志;有效应用大众传媒的社会教育功能,营造和谐温暖的人际交往氛围,开设有文化、有修养、有乐趣的娱乐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和谐、友好、礼让的班集体,有效预防校园欺凌恶性事件[8]。
校园欺凌是不少学生的噩梦,不仅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还可能打破家校共育的和谐氛围。在欺凌事件中,不管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伤害。对于校园欺凌,预防比干预更重要,班主任在预防校园欺凌方面有着空间和时间上的优势,需要在日常教学教育工作中教会孩子们远离校园暴力,及早介入。学生的事具无小事,班主任要用爱心、诚心、热心、细心、耐心、宽心和恒心去对待发生在学生之间的各种琐事,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保持积极而有信心的态度,成为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关键角色。
参考文献
[1]Armitage. Bullying in children:impact on child health[J]. Bmj. Paediatr,2021,11(5):19-26.
[2]刘泽伟. 班主任:校园欺凌干预的关键行动者[J]. 心理与健康,2021(09):38-39.
[3]黎琳武. 黑羊效应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 林区教学,2023(5):115-120.
[4]许世存. 初中校园欺凌问题的预防与应对策略研究[J]. 新课程,2021(33):10.
[5]耿申. 欺凌的生成与防治:基于中小学预防实践视角的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2022(12):88-92.
[6]Schroeder A,Notaras M,Du X,et al. On the developmental timing of stress:delineating sex-specifific effects of stress across development on adult behavior[J]. Brain Sci,2018(8):121.
[7]陈鑫鑫.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J]. 法制与社会,2021(22):109-110.
[8]苏贤,高永强. 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对策[J]. 学苑教育,2023(12):7-8,11.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