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边界的挑战与对策

作者: 李芋锦

摘要:亲子关系边界是建立亲子之间的意识与时空层面的动态防线,身处防线两边各自领域中的个体均处于稳定的心理状态,而亲子关系边界的特点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出现阶段性变化。亲子关系边界所面临的挑战是孩子对亲子关系边界的需求与父母跨越亲子关系边界的需求之间的对抗,而社会的发展、孩子安全感来源的变化与父母的认知问题都加剧了这种对抗。据此给出对策:家长允许孩子建构私人场域,家长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父母积少成多地陪伴孩子,孩子适当向家长自我暴露和家长学习运用教育相关的知识。

关键词:亲子关系边界;安全感;父母控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02-0004-05

一、引言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而在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维持好亲子关系边界。只有维持好亲子关系边界,才能使亲子双方都处于一个舒适、接纳的状态,进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保证有效的家庭教育。2021年10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其中要求家长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开展家庭教育、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等。这恰恰指出了中国当今的家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家长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发展中的个体来看待,没有把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作为家庭教育内容之一,不能很好地把控与孩子相处的边界等。基于此,本研究注重孩子的发展过程与独立人格的完成过程,聚焦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边界,从探讨亲子关系边界的内涵出发,对当下国内的亲子关系边界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最后给出相应的对策。

二、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边界的内涵

(一)亲子关系边界的内涵

研究聚焦亲子关系的心理关系意义,在此基础上对亲子关系边界的内涵进行了解释。亲子关系边界的涵义:根据孩子和家长的独立发展需要,在亲子之间的意识与时空层面建立的动态防线,身处防线两边各自领域中的个体均处于稳定的心理状态。

1.亲子关系的内涵

“亲子关系”一词最先被用于遗传学,指的是生物意义上的血缘关系,但在教育学领域中的亲子关系常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1]。作为相互关系的亲子关系,是随着父母同子女的成长而一同发展的,是一种人际关系。根据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解释,人际关系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发展出的心理关系与心理距离。据此,本研究所探讨的亲子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和心理关系。

2.亲子关系边界的内涵

既然亲子关系是一种心理关系,那么亲子关系边界则是一种心理边界。基于现有研究对心理边界的解释,本研究参考了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心理边界是“自我存在所需要的空间和时间、生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主权距离和情感距离、自我意识和自我责任等”[2]。进一步可以认为,心理边界是基于自我存在需求下,对时空与意识层面进行的界限划分,心理边界包括意识边界与时空边界。

第二种观点对心理边界的解释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心理活动限制线,是人能够实现心理控制功能的“阈限值”——既能承受相应的刺激,又不出现异常反应的界线[3]。上述定义据心理控制功能与心理反应的正常状态来对心理边界进行描述。此外,这种观点还认为,这种心理活动限制线是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中形成的,因为人与环境的交互是动态的、持续性的,所以心理防线应该是动态的,随着交互过程而变化。

根据对以上两种观点的分析,本研究对亲子关系边界的定义是:根据孩子和家长的独立发展需要,在亲子之间的意识与时空层面建立起来的动态防线,在防线两边各自领域中的个体均处于稳定的心理状态;同时,亲子关系边界包括意识边界和时空边界:意识边界划分了亲子各自的心理距离、情感距离、自我责任与意识等——如家长不过度参与孩子的社交圈,且孩子也不会主动参与家长的社交圈;而时空边界划分了亲子的共处时间及各自的私人空间——如父母的上班时间与孩子的上学时间不是亲子共处时间,孩子的卧室和家长的卧室是各自的私人空间。

(二)亲子关系边界的特征

研究基于以Minuchin为首的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与父母掌控力量三阶段理论,对亲子关系边界进行特征描述。

第一,界限的范围与界限的清楚程度出自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对家庭子系统的边界的维度划分[4]。在本研究探讨的亲子关系边界中,“界限的范围”指孩子与家长双方的自我功能及范围;“界限的清楚程度”指亲子关系边界的清晰或模糊,家长或孩子是否能互相参与或代替对方的角色。第二,发展心理学根据父母对孩子控制力量的变化,把控制分为三阶段:父母控制、共同控制、儿童控制。孩子6岁之前处于父母控制阶段,大部分关于儿童的重要决定由父母做出;孩子6岁至12岁处于共同控制阶段,父母多数时候在指导、协助儿童完成自我决定,以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孩子12岁后则是儿童控制阶段,儿童大多时候自己独立做抉择,与父母保持一定距离[5]。

随着控制阶段的发展,亲子关系边界在清晰程度与边界范围上呈现不同特征:孩子0~6岁时,因自我功能不完全,需要父母照顾生活,所以亲子关系边界模糊,儿童的界限范围较小;孩子6~12岁时,随着孩子自我功能的发展,亲子关系边界逐渐清晰,儿童的界限范围逐渐扩大;孩子12岁后,自我功能发展近乎完全,亲子关系边界清晰,儿童的界限范围近乎稳定。

(三)亲子关系边界的意义

第一,从生理发展的角度看,孩子意识到亲子关系边界,说明孩子可以区分自我与他人,这意味着孩子的心理结构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成熟[6]。

第二,从独立人格发展的角度看,亲子关系边界保护了孩子与家长各自的私人场域——如各自的手机、卧室和日记等,以此提供了家长与学生保持或发展独立人格的空间[7]。

第三,在亲子的主观感受上,亲子关系边界维持了双方的心理舒适感,任何一方跨过边界,至少会有一方感到抵触、焦虑或不适等负面情绪。

三、亲子关系边界所面临的挑战

亲子关系边界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来自孩子对亲子关系边界的需求与家长想跨越亲子关系边界的倾向所产生的对抗,这两股力量都试图把亲子关系边界推向对方。而社会的发展、孩子的心理发展、父母的认知问题都加剧着两股力量之间的拉锯。

(一)社会发展对亲子关系边界所造成的影响

1.对孩子:私人空间的压缩

陌生人社会带来了安全压力,人们对儿童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儿童越发处于一个设计好的、安全的环境:学校、超市、游乐场等空间都离不开成人的监控……这种被规定的儿童文化反映出了成人对儿童的期望,而不是儿童自己的期望[8]。儿童在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中,需要一些自由、不被成人监控的空间,这些空间能让儿童获得天性的释放,从中发现、认知自我,从而为独立人格的形成提供基础。但是现在,儿童无时无刻不处于被管控的状态,儿童与真正的自然接触的空间被大幅压缩,儿童被放到特定的模具里进行雕刻,儿童真正意义上的私人空间也被压缩。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孩子对私人空间的需求、对清晰的亲子关系边界的需求越发强烈。

2.对父母:社会安全感的降低与补偿性地参与孩子的生活

(1)陌生人社会下安全感的降低

中国在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在新的陌生环境中,诱拐、欺凌等事件常有报道,而儿童的天真单纯往往就是不法分子的突破口[9]。父母对社会的安全感降低,势必会影响亲子关系边界。家长会为了保障孩子的“绝对安全”,过多地参与孩子的生活。为此,家长常采取的保护手段有:偷看孩子的日记或手机以确保孩子没有和一些“坏孩子”交往,过度限制孩子的出行,过度夸大环境的危险性以灌输“只有和父母在一起才是安全的”观念等。在陌生人社会下,家长以“安全”为由,以牺牲亲子关系边界为代价,换取孩子生存的安全指数上升。

尤其是中国属于一个信奉“身”大于“心”的亲子关系文化的国家,常见的表现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问候大多是“吃饭没”“身体怎么样”等有关生存的问候,而少有“今天心情怎么样”“最近开心吗”等有关生活的问候。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家长会牺牲尽可能多的亲子关系边界以换取孩子的“绝对安全”。

(2)父母补偿性过度参与孩子的生活

家长因过长的工作时长而缺少亲子共处时间,这会导致家长补偿性地过度参与孩子的生活。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加班已是常态,他们的上班时间与部分下班时间都被工作所占据,所以他们拥有的工作外时间十分有限。在工作时,父母的亲子共处的需求与了解孩子的需求是得不到满足的,那么父母脱离工作后,就会补偿性地满足该需求。

但是,儿童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满足父母亲子共处需求的量是有限的,比如父母可以从日常与孩子的聊天中了解孩子当日的生活,但却不能在一次谈话中要求儿童讲述他一周甚至一个月的生活,该需求的满足应是量的积累。那么这些忙碌的家长们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了解孩子,就有可能突破亲子关系的边界去搜寻自己需要的“材料”——比如通过偷看孩子的日记了解孩子的生活。

(二)孩子安全感来源的变化

孩子安全感来源的发展影响着孩子对亲子关系边界的需求。随着孩子慢慢完善自我功能,形成独立人格,其需要的安全感的来源从父母慢慢转到空间环境,而亲子关系边界能很好地为孩子营造私人场域。

1.婴幼儿期的安全感

在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源于抚养者。心理学对依恋的解释是:孩子早期通过哭、笑、牙牙学语等方式与抚养者建立情感纽带,这会使得抚养者精心照顾孩子。通过父母的照顾,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10]。

2.儿童期及之后的安全感

随着孩子自我功能的完善、独立人格的形成,孩子所需的安全感也随之改变。第一,基于建构主义观点,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也在主动建构对环境的认知,孩子的私人领域——比如卧室、学习空间等,在建构时被认为是少有父母参与的,当这些场域只存在那些已经被建构入该领域的人或事物时,孩子的心理状态是稳定的、舒适的;第二,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安全需求,即需要一个安全、有秩序、能免除恐慌的环境。根据以上两个观点,当不属于该场域的人或事物——比如父母,未经允许突然闯入时,就会让孩子觉得该场域的秩序受到破坏,从而引起恐慌,导致安全感的缺失。所以,当孩子逐渐具备自我功能,他的安全感需要从一个稳定且有秩序的环境中获取,这就使孩子对亲子关系边界的需求更加明显。

(三)父母在认知上存在的问题

1.停滞于早期相处模式

部分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模式还停留在父母控制阶段,属于相处模式的停滞。一位高中心理教师对家长不让锁房门的原因作调查时发现,有的家长不让锁房门是为了禁止孩子的独立主权:“房子都是我买的,他有什么资格甩脸色?”[11]

在孩子0~6岁时,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是父母控制,即父母为孩子作绝大多数选择,这是亲子早期的相处模式[5]。但是,随着孩子自我功能的形成及发展,很多父母未能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换亲子相处模式,仍然以早期相处模式相处。正如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抱怨:自己的孩子都这么大了,还需要父母帮着做很多事。这看似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实则是父母仍以早期相处模式与孩子相处,继而为孩子提供了可依赖的环境。孩子处于发展中,孩子所需的亲子关系边界也在发展,当父母的认知固着于早期的亲子关系边界时,当下的亲子关系边界就容易被父母突破。

2.投射与自我修复

家长跨越亲子关系边界的原因可能是,家长把“未完成的自我”投射到孩子身上,想通过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愿望,继而对自己有遗憾的童年或其他时期进行自我修复。Z先生的孩子在物理考试中发挥失常,Z先生亲自做了试卷,结果发现分数比自己的孩子高。Z先生还用心良苦地给孩子买教辅、指导等,但孩子却不领情[12]。首先,该家长似乎在以一个思维发展健全的成人身份对“当时物理成绩没这么好的自己”进行自我修复;此外,该家长的行为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学习空间被侵入,但家长却陷入了自我感动,进而形成对亲子关系边界的挑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