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再是父母的累赘

作者: 谭光霞

摘要:来访者是一名高三女生,最近感觉情绪比较低落,因为疫情缘故,已经有两个月没有回家了,最近一周大脑里经常会出现“活着真没有意思”“我是母亲的累赘”等念头,导致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情绪容易被激惹。根据来访者自身的特点及其心理问题的性质,心理教师采用焦点解决短期疗法(SFBT)和情绪ABC理论等方法进行个体辅导。最后,来访者能客观地认识父母的感情和亲子关系,有了化解冲突、面对挑战的动力,不再自我封闭,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关键词:亲子关系;焦点解决短期疗法;情绪ABC理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02-0048-05

一、个案概况

来访者小鞠(化名),女,18岁,高三学生。有一个弟弟,母亲是一位农村家庭妇女,平时在家务农,父亲在外打零工赚钱,家庭条件一般。

个人陈述:最近感觉情绪比较低落,经常会莫名地掉眼泪。因为疫情缘故,学校实施封闭管理,已经有两个月没有回家了。最近一个周,大脑里经常会出现“活着真没有意思”“要是没有我,母亲就幸福了”“我是母亲的累赘”等念头,导致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晚上很晚才能入睡。情绪容易被激惹,一点小事就会让自己火冒三丈。

自述父母感情不稳定,经常吵架,曾经有过离婚的举动,虽然最后没有离婚,但母亲拉自己上车的情景经常会在脑海中出现。母亲在家照顾自己和弟弟,父亲在外打工,偶尔回来,跟自己的相处时间并不长。母亲性格要强,但也容易为一点小事情焦虑。比如最近,因为上次一模考试成绩不理想,母亲就经常在电话里唠叨,反复叮嘱自己要好好学习。父亲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觉得自己尽力学习就行。

最近自己一直在努力学习,晚上下晚自习后会多学一个小时,课间也不休息,整理上节课的错题。努力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的情绪开始不稳定,有时会莫名悲伤,经常独自一人掉眼泪,感觉自己的成绩让母亲失望了,对不起母亲。最近一周,当年父母闹离婚,母亲从父亲手中抢过自己,拉着自己从家里走的情景总在脑海中闪回。又想起,在姥爷去世的时候,母亲边哭边跟自己说,要不是因为自己和弟弟,她早就跟爸爸离婚了;她之所以跟爸爸在一起,都是因为顾及自己跟弟弟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因此,想到这两个情景,再加上第一次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感觉自己是母亲的累赘,活着没有意思。

二、心理教师观察及了解到的情况

(一)心理教师观察到的情况

来访者身材高挑,皮肤白净,身上的校服洁净,马尾辫前方落下一缕长长的刘海,遮住了半边脸颊。进入辅导室时,眼神一直盯着地面,不敢直视辅导室。从一双不断摸索裤缝的双手能感觉到来访学生内心有些紧张不安。在跟心理教师建立良好关系后,神情逐渐放松,回答问题逻辑清晰,紧扣心理教师的提问。自知力完好,有很强的求助欲望,未见明显的精神病症状。

(二)心理教师了解到的情况

家里还有一个弟弟,身体健康,幼时生长发育正常,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史,无躯体疾病。父母两系三代无精神病史。性格内向、敏感,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对未来有强烈的担忧和焦虑。

班主任反映:最近,来访学生上课走神,人际关系紧张,自我封闭,经常流泪。

三、分析评估

(一)外在诱发因素

1.一模考试成绩不理想

小鞠在高中一直努力学习,她渴望用成绩来获得父母的关注。在一模之前的考试,她对自己的成绩还比较满意,父母对其学习也比较放心。一模成绩不理想,小鞠备受打击,感觉父母不爱自己了。尤其是母亲的焦虑和唠叨,让她觉得自己必须向父母证明自己,要让父母觉得自己是优秀的,因此学习加倍刻苦。但因为缺乏科学用脑和合理的学习方法,虽然努力,但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小鞠对接下来的高考产生焦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2.床铺被坐引发人际风波

来访学生在辅导前的某一天休息日,因为疫情学校封闭管理,周日无法回家,学校安排自由活动半天。来访者在洗漱间洗衣服,等到回宿舍的时候,发现隔壁宿舍的3位女生和自己宿舍的1位女生在自己床铺上打扑克,自己感到被同学忽视和欺负,非常生气。因为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很生气,就朝他们大吼了一声。那四位同学感觉她的反应有些过分,在接下来的日子不理睬她。她感到很委屈,因此引发她对自我的怀疑。

(二)深层原因

1.童年原因

小鞠跟弟弟相差5岁,从记事起,小鞠就发现父母对弟弟的关爱与呵护远远多于自己,当自己跟弟弟产生矛盾的时候,父母也都是先找自己的问题。因此小鞠感觉自己不被父母重视,在父母心中,弟弟比自己重要,让她产生自己是父母累赘的念头。

2.家庭教育

小鞠的爸爸因为常年在外,没有跟小鞠建立起亲密的联结。虽然父亲对小鞠的要求不高,但小鞠觉得从另一方面看,也说明父亲对自己不重视,对自己的未来不期待,感觉自己很没用。母亲虽然重视自己的成绩,但很少有时间耐心倾听自己诉说在学校遇到的烦心事。每当自己想跟母亲说话的时候,总是被一旁的弟弟打断,母亲的表情也显得不耐烦。久而久之,小鞠就关闭了心扉,觉得自己是家里的局外人。

(三)SCL-90测评

辅导关系建立后,我让小鞠做了SCL-90测评,总分165分。各因子得分情况: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得分在2分到3分之间。因小鞠的抑郁情绪、焦虑情绪比较强烈,虽对学习、生活有一定影响,但没有泛化,持续时间只有一个多周,因此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四、辅导过程

(一)协商辅导目标

1.处理消极情绪,打消伤害自我的念头;

2.改变不合理观念,学会正确看待父母感情、父母对自己的爱、同学冲突等问题;

3.科学用脑,以最佳状态迎接高考;

4.提升来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步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二)选定辅导方法

根据来访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其心理问题的性质,决定采用以下两个方法进行个体辅导。

1.焦点解决短期疗法(SFBT)

SFBT认为,来访者是解决问题的专家,治疗焦点在于来访者想要达到的未来,挖掘问题没有出现时的例外,可以有效地营造正向运作的气氛。利用多种途径寻找来访学生愿意与心理教师合作的信号,逐步将来访学生的消极认知转化为积极认知,以“知”催化“行”的出现,以已发生的有效行为滚雪球似的带动更多的有效行为。

在来访学生进行情绪宣泄后,心理教师通过SFBT技术来建立辅导目标,正向运作个体辅导的过程,寻找例外,帮助来访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情绪ABC理论

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认为,影响情绪的是人的观念,而非事情本身,且不合理观念具有绝对化、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的特征。

运用情绪ABC理论,改变小鞠对同学和父母的非理性观念,改变她的认知,让她学会管理情绪,看到父母对她的爱,增强她对自我的信心。

(三)辅导过程

辅导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第1次辅导)

了解情况,搜集基本资料,建立辅导关系,确定主要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干预。

因为小鞠初次来访是在班主任的推荐下,属于被动来访,我运用辅导技术中的尊重、倾听和共情对小鞠无条件地接纳和关注,建立了较为信任的辅导关系。小鞠表达自己活着没有意思,感觉自己是母亲的累赘,我让他倾诉与母亲之间的不愉快,对她的经历表示充分的理解。

1.一念之转,看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小鞠存在固着在脑海中的观念,如“我是母亲的累赘”“如果没有我,妈妈会更幸福”“妈妈只在乎我的学习”等。我让他转变观念,换个角度看待父母的离婚事件,改变她的消极认知。

心理教师:你说父母闹离婚时的场景对你的影响很大,我想再询问一个细节,在你爸爸妈妈闹离婚的时候,他们对你是拉扯,还是推搡?

小鞠:是拉扯,老师。

心理教师:在拉扯的背后,是他们在彼此争着要你,还是都把你往对方那里推呢?

小鞠:都想要我。

心理教师:是不是说他们都想抚养你?

小鞠:嗯。

心理教师:那你觉得想抚养你,是不是爱你的一种表现?

此时,小鞠陷入深思中,说明她的消极思维松动了。

心理教师:那在生活中,你觉得还有哪些事情可以看出父母是爱你的?

小鞠:妈妈经常给我买新衣服,但很少给弟弟买。

心理教师:是的,妈妈想让你穿得漂漂亮亮的,这是妈妈在意你的表现。还有呢?

小鞠:我有一次肚子疼,妈妈在家照顾我,给我做好吃的。

心理教师:看来妈妈在生活上也比较照顾你。我想类似的情景是不是还有很多,你再想想?

小鞠:老师,我发现了,我爸爸妈妈其实也很照顾我,只是有了弟弟后,他们太忙了,有时会顾不上我。我爸爸有时回来还会买好吃的给我们,不仅弟弟有,我也会有。其实爸爸妈妈是在乎我的。

跟小鞠一起回看父母当年闹离婚的场景后,小鞠看到了父母对自己的需要,心情变得好多了,似乎她压抑许久的阴霾一扫而空。

2.确定主要问题

小鞠萦绕在脑海中的妈妈在姥爷去世时说的话“要是没有你和弟弟,我早就和你爸爸离婚了”,是让小鞠产生“我是累赘”的消极暗示之源。而在高考压力下,小鞠陷入思维狭窄状态,沉溺其中,断章取义,忽视妈妈说这句话的背景。因此,我运用情绪ABC理论,找到她观念里的以偏概全的特点,让她重新审视母亲说这句话时的情绪和背景。

心理教师:你觉得自己大脑里总是萦绕着妈妈的话“要是没有你和弟弟,我早就和你爸爸离婚了”。我想知道妈妈说这句话的情绪是怎样的?

小鞠:当时姥爷刚去世,妈妈心情不好。

心理教师:妈妈是不是正在哭泣,悲从心来?

小鞠:是的,当时妈妈一直很难过。

心理教师:一般来说,当我们心情很差的时候,一般是我们的情绪脑在工作。但我们还有理智脑,理智脑主宰的时候,我们才有正常的思维。你觉得当时妈妈是在用情绪脑还是理性脑跟你说话?

小鞠:应该是情绪脑。

心理教师:平常妈妈心平气和的时候,或者说妈妈比较理性的时候,跟你说过这句话吗?

小鞠:没有。

心理教师:那是不是说,妈妈只跟你说过这么一次?

小鞠:是的,妈妈平常从没有跟我说过这句话。

心理教师:那你有没有在情绪脑控制下,比如一气之下说过什么赌气的话?

小鞠:有。

心理教师:那你那时的话后来都做到了吗?或者说,那些话是不是只是一种情绪的释放?等情绪平和后,就是另一种想法了?

小鞠:的确是这样。有时情绪很差的时候说话不经过大脑,但过后就忘了。

心理教师:妈妈的这句话是不是这种情形下产生的?过后妈妈表现出不想跟爸爸相处的行为吗?

小鞠:没有,妈妈过后就忘记了这句话。平常她对爸爸也挺关心的。

心理教师:是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父母的感情是好的时候多,还是不好的时候多?假如满分是10分,代表父母相处的状态,你觉得好的时候和不好的时候各占多少?

小鞠:好的时候占8分,不好的时候是2分。

心理教师:你觉得是事情本身还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左右我们的情绪?

小鞠: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心理教师:是的。假如你一直盯着这2分,你的心情就会很难过;假如你看到8分,你的心情是不是又是另一个样子?你应该看哪一部分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