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元分析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比较及启示

作者: 俞国良 何妍

基于元分析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比较及启示 0

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健康状况、摸清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是有的放矢开展教育、预防和干预的前提。为澄清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不一的争论,俞国良教授课题组于2021年初开始对2010-2020年来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元分析,目前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既阐明了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特点与规律,也为心理健康问题筛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心理健康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证依据。本栏目将用两期的篇幅邀请俞国良教授介绍该研究,上期介绍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状况以及相应的教育策略,本期重点分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总体比较、分类比较以及启示。

关键词:元分析;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内化问题;外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07-0004-06

何妍:俞教授好!在上期的“主编访谈”栏目中您给我们介绍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元分析研究的背景和整体情况,我们在敬佩的同时也感到好奇,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调查研究近些年并不少见,您和研究团队投入近一年时间去完成这项研究的初衷是什么?

俞国良: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率先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教育发展战略主题,表明“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然而,过去十年间我国仍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时期,这为社会结构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心理造成了巨大冲击。学生群体的自我、情绪、人格、社会适应能力等正值快速发展却又远未成熟之际,很可能会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致使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不断滋生。那么,我国大中小学生(这里特指内地学生,下同)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2010-2020年间,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推进能否弱化社会转型所引发的负面效应?特别是2010年以来,智能手机作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键影响因素,影响效果又如何?为回答这些问题,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大中小学生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是首要任务。

如你所说,目前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研究并不少见,但所得结果仍然存在明显分歧与不足,这主要体现在:(1)检出率高低不一。由于样本量、地区、取样方式、检出工具等的不同,造成检出率存在较大差异。(2)研究的心理健康问题全面性不足。现有研究大多数针对单一心理问题进行检出率分析,且碍于测量工具本身的局限性,心理健康概念常常被缩减为两三个指标,使所得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依旧略显单薄,全面性和科学性备受质疑。(3)解释力有限,难以系统比较。受制于时间、经费、成本等,大部分研究仍采取方便取样方法,探讨的影响因素也不够具体,导致各研究之间很难相互比较,缺乏一定的解释力度。总而言之,这些分歧与不足不利于对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准确把握,很难得出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科学结论。

为澄清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不一的争论,我们课题组利用元分析技术,于2021年3月开始对2010-2020年间知网和硕博论文数据库以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共纳入1043篇文献,囊括我国大中小学生2905979名。目前我们已经完成研究工作,该研究成果阐明了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特点与规律,同时也为心理健康问题筛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心理健康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实证依据。

中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总体比较

何妍:我们知道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的指标和变量比较多,在调查研究的时候是不可能穷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在您和团队的这项元分析研究中,心理健康指标选取的依据是什么?中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总体状况如何?

俞国良:基于科学临床经验的分类方法,我们借鉴了美国心理学家阿肯巴哈提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病理性问题两分法,将心理健康问题分为“抑制过度”的内化问题和反映“抑制不足”的外化问题。该分类方式目前依然被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然而,由于现实中心理健康问题指标较多,所得结果可能较为细碎且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因此,根据学校教育现实和实践经验中发现的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突出问题,我们将焦虑、抑郁、睡眠问题、自杀意念、自伤行为、自杀未遂等六项指标统一整合为内外化问题,其中焦虑、抑郁、睡眠问题、自杀意念确定为内化问题,自伤行为、自杀未遂确定为外化问题。在探讨各类检出率共通点及其差异的同时,以便更清晰地理解与揭示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特征及规律。

我们根据心理健康问题的分类,对纳入的每项文献进行信息提取,包括发表年份、被试学段、被试省份、被试数、测量工具、检出标准、检出时间、检出率等,并采用元分析软件进行检出率的统计、整合与分析,包括总体检出率估计和调节变量检验。结果表明,学段、经济区域、检出工具和时间、年份是造成焦虑、抑郁、睡眠问题、自杀意念、自伤行为、自杀未遂这六项检出率波动的重要原因。

就学段而言,每项指标的学段差异均显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初高中阶段每项指标的检出率均处在上游位置(睡眠问题除外),这一方面与初高中生在步入青春期后的生理和激素分泌水平变化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该阶段学生面临的巨大学业负担与升学压力存在着密切联系。

就经济区域而言,虽然仅有睡眠问题、自杀意念的检出率在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地区的检出率在多项指标中处于上游位置,这说明西部地区的检出率情况不容乐观。相较于其他经济区域,西部地区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心理健康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存在课程短缺、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这导致学生在面临心理健康问题时难以寻求及时而有效的帮助,继而造成不同经济区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具有一定差异。

就检出工具和时间而言,除了自伤行为和自杀未遂的检出时间无显著差异之外,其余指标的检出工具、检出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筛检工作中,测评量表及检出时间的正确选择,对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极为重要。

就年份而言,除了睡眠问题、自杀意念、自伤行为无明显变化外,过去十年间焦虑、抑郁和自杀未遂都随年份增加呈现出上升趋势,即年份越高检出率越高。究其原因可能是社会变迁和文化信息等对个体心理健康带来了无法消弭的负面影响,包括价值观冲突、人际信任下降、线下社交时间减少、网络成瘾现象频发等。因而,尽管心理健康教育自2010年便开始稳步推进,但其成效或许并不理想,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何妍:这次研究的内化问题包含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和自杀意念四项指标,请您首先介绍一下中国学生心理健康内化问题检出率的情况。

俞国良:内化问题纳入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和自杀意念共四类研究文献,元分析显示内化问题的总体检出率为20.0%。对学段进行比较后发现,学段的调节作用显著,具体来讲,小学、大学中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初中和高中,而小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初高中生之间则无显著差异。对区域进行比较后发现,区域的调节效应显著,东北地区学生的内化问题显著低于西部地区,其余两者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对年份进行比较后发现,近十年来我国学生的内化问题检出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就学段而言,这可能与不同学段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任务和面临不同程度的学业压力有关;就区域而言,可能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师资力量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就年份而言,可能与社会转型、社会变迁和智能手机等社会文化潮流密切相关。

何妍:外化问题的总体检出率是什么情况?

俞国良:外化问题纳入自伤行为和自杀未遂两类文献,元分析表明外化问题的总体检出率为11.7%。对学段进行比较后发现,学段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即各学段之间的外化问题检出率无显著差异。对区域进行比较后发现,区域的调节效应显著,东部地区学生的外化问题显著低于中部地区,其余两者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对年份进行比较后发现,近十年来我国学生的外化问题检出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以学段而论,可能与青春期前后自我意识和自我同一性的衔接发展有关;此外,这也暗示着对于自伤行为和自杀未遂这类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言,其预后状况不佳,一旦发生则很难根除,往往伴随整个学生时代,呈现出顽固性、反复性、难以根治性,因而不同学段鲜有差异;以区域而论,可能与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社会文化心理氛围有关;以年份而论,可能与心理健康内化问题相似,社会转型和文化潮流等因素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何妍:总体上来看,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的检出率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俞国良:是的,我国学生心理健康内外化问题的检出率状况具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差异。相似之处在于:(1)区域是影响我国学生内外化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2)近十年来,我国学生内外化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不同之处在于:首先,内化问题的原始研究几乎遍布全国,而外化问题仅集中在少数几个省份。其次,学段是影响内化问题检出率的重要因素,而心理健康外化问题的检出率在不同学段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此外,我们将六项指标整合为心理健康问题,采用元分析软件分析总检出率,并将“内化/外化”作为调节变量进行检验后发现,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体检出率为18.9%,内化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外化问题。根据文献分析、现场观察与调查研究,以上结果与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和特点基本吻合。

中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分类比较

何妍:这项元分析研究除了总体比较之外,也分别对六项指标作了具体的分类比较,特别是系统考察并比较了不同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大小、分布特点、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全面掌握我国大中小学生焦虑、抑郁、睡眠问题、自杀意念、自伤行为、自杀未遂等的检出率状况。请您逐一给我们具体介绍介绍。

俞国良:元分析显示,这几个指标的总体检出率分别是焦虑18.1%、抑郁22.2%、睡眠问题22.2%、自杀意念13.6%、自伤行为20.1%、自杀未遂3.3%。整体而言,焦虑、抑郁和睡眠问题的原始研究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省份及直辖市;自杀意念和自伤行为的原始研究多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较少关注到东北地区学生的自伤行为,以及东北和西部地区学生的自杀意念检出率情况;自杀未遂检出率的研究较少,只零星分布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少数几个省份,这说明绝大多数省份中,学生自杀未遂的检出率状况仍处在空白状态。

对六个指标的检出率进行学段比较后发现,不同学段的调节效应均显著。对焦虑检出率而言,小学生与大学生无差异,但两者都显著低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初中生与高中生二者之间则无差异。对抑郁检出率而言,小学生低于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高中显著高于大学,初高中无显著差异,初中和大学也无显著差异。对睡眠问题检出率而言,小学生睡眠问题检出率最高,初中生睡眠问题的检出率最低。对自杀意念检出率而言,大学学段的自杀意念检出率显著低于初中和高中,初中和高中两者之间则无差异。对自伤行为检出率而言,大学学段的自伤行为检出率显著低于初中和高中,初中和高中两者之间则无差异。对自杀未遂检出率而言,初中的自杀未遂检出率显著高于高中和大学,高中和大学两者之间则无显著差异。

对六个指标的检出率进行人口统计学特征比较后发现,焦虑和抑郁在性别、是否城镇户口、是否独生等几项特征的检出率均无显著差异,说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育政策的放开以及性别平等理念逐步加深,性别、生源地、独生与否均不会对学生群体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造成显著影响。睡眠问题、自杀意念、自伤行为和自杀未遂检出率在性别上均无显著差异,说明性别不是影响这几个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重要因素。

对六个指标的检出率进行区域比较后发现,我国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大中小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检出率较为一致,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焦虑和抑郁是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区域的睡眠问题和调节效应显著,具体而言,东北地区学生的睡眠问题检出率显著低于其他三大区域,而东部、西部、中部地区两两之间差异则不显著。这一现象可能与东北地区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有关,包括温度、光照时间等。自杀意念检出率调节效应显著,这可能与不同经济区域的学业竞争压力、心理教育资源投入差异等具有密切联系。自伤行为和自杀未遂检出率在不同区域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