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路径

作者: 罗琴丽

新课标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路径 0

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有效贯彻落实新课标要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将对教学演进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这也是学科教师应当关注的重要议题。从新课标的视域入手,重点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的现实意义和实践路径,结合相关教学案例指出了二者融合的方法和举措。希望以此研究为起点,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展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价值。

关键词:新课标;道德与法治教学;身心素养;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08-0072-05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承担着 “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初中阶段教育教学体系中居于特殊重要的位置。按照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切实提升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应当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

尤其是近年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情感问题频发,在很大程度上给初中的“教书育人”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使得此类问题的研读和解决变得更为敏感且棘手。从这个意义上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实现教学综合发展,已变得更为必要和紧迫。

一、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突出变化解读

2022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在课程学习中应当形成的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据此可见,以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依托,塑造初中生的学科素养,要对多重要素进行统筹,其目的是实现学生身心素养的综合成长。换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促进学生思维意识、情感认知、心理品质的成长。其中,对学生包容性素养的追求显然成为新课标的重要特点,即初中生要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掌握更多知识能力和实践技能,形成自我认知、自我定位,掌握基础性的自我调节和约束能力,能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为将来的学习、深造、就业打下牢固基础。

对比旧的课程标准可以发现,道德与法治新课标重点强调了“育人为本,德育当先”的要求,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自然不可或缺。新课标侧重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与精神情感的建设,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将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纵深推进。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学生的心态调节、心理状况调查、人格成长等方面。在新课标的“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系列表述中,都提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相关问题,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

总之,围绕新课标的全新要求和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也要突出重点,走一体化、综合性之路,为学生身心素养的成长创造积极条件。

二、新课标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初中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广泛涉及道德、法律、国情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目的是帮助初中生解决青春期心理、情绪、思想方面的问题,培养其知识认知能力,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目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从来不可或缺,这是二者有机融合必然性的体现。

实际上,各种版本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都有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以人教版为例,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做情绪情感的主人”专门辟出两课来展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揭开情绪的面纱”与“品出情感的韵味”,从不同角度展现情绪、情感控制的重要性;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走向未来的少年”中也涉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

可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十分紧密,而后者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能够增强二者融合的力度和质量,最终确保学生们从中受益。比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和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的健全人格、认知自我、应对挫折、调整情绪、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将产生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

所以,从学科融合、知识纵深交叉的维度看,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汇将产生积极意义,也将为“教书育人”工作的深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有利于初中生身心素养的纵深式培育和塑造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期,身体能力的提升与心理素质的磨砺都是极为重要的。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说,如何把握初中生的特点,打造一体化、协同性的教学模式,将决定教学成败,同时也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学密切融合,既突出了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基本理念的价值,同时也给教师开展立体式教学指明了基本方向。

从学生视角看,由于他们大都处于12~15周岁的年龄段,因此在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心理、情感和思想问题,因此格外需要教师的排解、引导和帮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一步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把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引导作为工作重点,无疑符合初中生综合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将为学生更好地锤炼情感素质、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提供支撑。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和内容,不仅拓展了教学的范畴和辐射面,同时也给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带来了契机,对初中生真正实现“身心共育”创造了良性条件,其现实意义和价值不容小觑。

三、新课标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及策略

以新课标的全新要求为基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的渗透、融入要贯穿始终,要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要求,以此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成长,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一)详解课程知识内容,深度对接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标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出明确要求,这无疑给学科教师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按照新课标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体现立体、综合、全面的特点,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不可缺少的。学科教师要锚定教材和课堂,详细分解课程内容与核心知识点,使之与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深度对接,打造立体包容的教学样板,确保教学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学生道德情操、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素养的全面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如表1所示,以七年级上下册的两个教学案例为载体,教师可以对两节课的内容进行细致分解,分别从“增强生命的韧性”“揭开情绪的面纱”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情绪的内涵、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对自己、周边人的情绪和心理状况进行搜集与整理,并在课堂学习中开展多维度讨论,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教师要细致解读课程知识内容,广泛对接心理健康教育要素,促进学生“真听,真说,真感受”。

以七年级下第四课的“揭开情绪的面纱”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组织课堂小组探究,进行自我评价与交叉评价,重点搜集每位学生身上的情绪问题和心理状况,然后集思广益,结合课文中的提示,给出“小妙招”“小诀窍”。通过课程内容的有效分解、细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更为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深度也得到加强。

(二)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打造情境化教育教学模块

情境化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重要策略,能够简化课堂教学的流程和步骤,对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充分发掘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以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能够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引导和促进作用,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鉴于此,教师要切实把握情境教学的要求,利用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和要素,打造妙趣横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合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和相关素材,增强学生的思维认知,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意识。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我与集体共同成长”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和情感问题,筛查典型,巧妙打造“互动情境”“游戏情境”,让学生们在情境氛围的引导和驱动下融入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的大爱与乐趣,逐步消解内心的不良情绪和状态,在集体协作中发展积极向上的思维意识。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事先从互联网平台中挖掘本课的优秀课程资源,打造视频课文或PPT课件,展示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和知识点。之后对学生们进行分组,引导学生按照情境要求开展互动、探讨,抒发自己对集体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紧接着,教师可以结合本课内容,设计一些集体互动类的小游戏,通过游戏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在竞赛、比拼的过程中感受到团队协作、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更深层次地融入集体。

以类似的情境为载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优势,更好地塑造课堂氛围,同时对学生们的不良心理问题和现象进行消解。比如,有的学生存在自卑、少言寡语、畏惧生人、动手能力差、不愿配合他人的心理问题。借助多媒体的渲染与课堂游戏的驱动,这些学生能够慢慢地融入班级氛围和情感场域,能够在思维开放、情感互动中变得更加开朗、活泼,同时在集体活动中展现自己的存在感和应有价值。

以有效的情境化活动为支撑,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得到充分释放,学生可以磨砺心理素养与情感认知,从而不断提高心理耐受力与情感饱和度。

(三)组织开展主题活动,增强“实践德育”的功能性

如何更好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多地吸纳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和资源,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已然成为学科教师着力思考的问题。除了要搞好日常的课堂教学、理论知识讲解,学科教师必须把握主题活动的设计逻辑,将“实践德育”有效推向深入,确保道德与法治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机铺开,确保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提升,实现身心素养的稳步成长。唯有此,实践活动才能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外延和支撑,针对初中生的系统教学工作才能实现“两翼齐飞”的突出效果。

例如,在疏导学生课业、学业压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们进行自我情绪的分析、解读和疏导,让学生们从自我净化、自我调节的维度把握自身情绪的状况,形成良好的心态和情感调节意识。

比如,有的学生面对成绩下滑、考试和升学压力,往往出现焦虑、低落、失望的情绪,思维情感受到很大影响,日常生活与学习节奏容易被打乱。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班级辩论会”“课外采风活动”“小组互动游戏”等主题活动,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把自己最真实、最恳切的思绪表达出来,实现“坏情绪”的释放,同时创造乐观积极的氛围,让良好的思想情绪彼此感染,确保学生们的思想情感得到转变,建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学习观。

此外,教师要格外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可定期组织情感交互、心态与认知锤炼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们走出课堂与校园,发现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磨砺心理素质与情感素养,提升实践认知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收获乐观情绪与进步的喜悦。

(四)强化心理辅导与干预,推进知识转化与应用

以新课标的要求为导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致力于初中生身心素质的平稳成长。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个案,强化对学生的心理、情感问题的观察、记录和辅导,适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干预密切融合,推进知识的转化应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对此,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