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前,请先擦亮“窗子”

作者: 宋军丽

课余时间,我经常能听到一些教师这样抱怨:“现在的学生真是太难管了,道理我是说尽了,能用的方法我也用完了,就是屡教不改……”每每听到这些抱怨,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之前读过的一篇短文:有个老太太总是抱怨对面的妇人:“那个懒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我真是不明白,衣服上总留着斑点她自己看着就不难受吗……”某天,有个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妇人衣服洗不干净,而是老太太的窗户脏了。朋友用抹布把窗户擦干净,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老太太哑口无言。

故事中,不是妇人洗不净衣服,而是老太太的窗户脏了,透过脏窗户看到的衣服自然也是脏的。在教育实践中,为什么我们总会碰到所谓的“刺头”学生,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这些学生真的很“坏”,而是我们的“窗子”也脏了:如果教师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学生自然也就会被我们贴上各种“差生”标签;而学生被贴标签的直接后果是丧失信心,甚至可能自暴自弃,进一步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所以,教育学生之前,教师应先擦亮自己的“窗子”。

首先,教师要擦亮自身的“观察窗”,学会理性看待孩子。如果教师对学生心存偏见,只要发现学生行为出现问题,就主观地认为学生本身有问题,进而对其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甚至惩戒,这其实是把责任粗暴地推到学生身上。而事实上,学生的过失往往是由多方原因引起的,并且多为无心之错。如果只进行粗暴的归因和惩戒,学生不仅不会真心接受教育,还会产生强烈的逆反情绪,甚至故意与教师“对着干”。所以要想让我们的教育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就必须要擦亮自身的“认知窗”。要尝试从不同“窗口”,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和分析学生,切实找到其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为学生所认可、接受。

其次,教师要擦亮自身的“认知窗”,重新对“错误”进行定义。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人生理应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学生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因此面对学生的各种错误,我们切不可谈错色变,更不能视错误为洪水猛兽,而是要及时擦亮自身的“观察窗”,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重新进行定义与构建:深挖错误背后所隐藏的教育资源,让其转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新源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得到新的启迪,我们的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真正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

最后,教师要擦亮自身的“教育窗”,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的短处之中也蕴藏着长处,学生“糟糕”的行为背后也有其“闪光”的一面。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在课堂上“搞怪”,这说明学生活泼好动,教师不妨让其在每节课间给大家讲个幽默故事或是表演个幽默动作,帮助大家放松一下心情;有的学生喜欢“乱写乱画”,教师则可以引导其帮助办板报……如此引领,学生的缺点就会变为优点,学生也会乐意接受教师的规劝和帮助,积极主动地朝着我们所指引的目标奋力前行,逐步走向优秀。

“一棵树,如果花不鲜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花和叶子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身上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在生活与学习中难免会出现问题、犯下错误,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在教育之前先擦亮自己的窗子——转变观念,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学生所谓的“缺点”并不完全是缺点,每一位学生都有其闪光之处,问题与失误恰是他们成长的契机。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