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短视频对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作者: 唐甜 李佳忆 杨勇 刘衍玲摘要:网络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休闲娱乐和信息接触的重要方式,其极易引发成瘾的系统设计和良莠不齐的传播内容会损害青少年构建自我同一性的心理能力,引发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早闭、扩散或延缓,造成同一性危机。为了降低短视频对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负面影响,应针对青少年不同同一性风格进行分别指导,满足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需求,降低短视频成瘾可能性,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短视频使用行为的引导和监督。
关键词:短视频;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休闲娱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3-0010-05
刷网络短视频已经成为众多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
截至2022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62亿,占网民整体的 91.5%[1]。相关调查显示,青少年群体中,初中生、高中生、中职学生经常看短视频的比例分别为 61.8%、65.1%、64.7%。其中,工作日看短视频超过2小时的为9.8%,节假日看短视频超过3小时的达12.4%[2]。
“小屏幕,大社会”,短视频以一种环境化的态势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青少年处于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身体、心理、环境多重变化的影响,很容易陷入自我认知混乱的状态。网络短视频内容良莠不齐,部分内容向青少年传递着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加剧了青少年的价值失落、精神迷失、信仰迷茫,对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造成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一、网络短视频为什么会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信仰和人生意义等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具有内在一致的连续之感[3]。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论,青少年期的核心问题是关于同一性的问题。
Marcia的同一性状态理论根据同一性两个主要的过程变量——探索(即个体对自身信仰、目标、个性的探寻过程)和承诺(即个体对于自己选择的目标、价值观和理想等做出的精力、时间等的投入)的程度高低划分出四种同一性状态:同一性获得(高承诺高探索)、同一性早闭(高承诺低探索)、同一性扩散(低承诺低探索)、同一性延缓(低承诺高探索)[4]。
研究表明,观看短视频的时间、频率、参与程度会对自我同一性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5],青少年使用短视频的强度越大,接触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短视频越多,越容易陷入同一性混乱的状态。有研究表明,抖音(当下最火的一款短视频软件)功能应用程度越高,中学生的无能为力感、无意义感越强[6],其自我同一性无法整合的风险也就随之增加。
(一)网络短视频损害青少年构建自我同一性的心理能力
网络短视频以其前沿的内容、丰富的画面、动听的声音给人带来沉浸式的体验。从工程心理学角度来看,短视频的时长一般控制在人的专注力最能集中的时长,数秒至数分钟刚好能让人形成深刻印记。
快速的划屏观看行为会拉高青少年对新奇事物的需求度和敏感度。短视频带来的满足感太容易获得,经常看短视频,缺乏自控力的青少年就会慢慢对现实中那些愉悦感少、需付出更高努力的行为(如深度学习、阅读思考、完成作业等)失去原有的专注和兴趣。
同时,短视频占用青少年的碎片时间,使其注意力被瓜分、执行力被吞噬,导致青少年无法长时间集中精神,缺乏深入持久的思考和执行能力。
另外,短视频也使青少年沉浸在虚拟的网络狂欢中,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参与热情。可见,网络短视频对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情绪意志以及学习行为都会造成严重影响,而这些正是青少年构建自我同一性的重要心理能力。Grotevant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自我控制等都对同一性发展起重要作用[7]。长期观看短视频通过损害青少年的重要心理能力进而阻碍同一性发展。
(二)信息爆炸时代短视频引发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
网络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青少年的信息筛选能力无法从庞大的信息量中识别所需,尚未成熟的心智也无法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做出合理的道德判断和选择。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价值多元而混乱的环境里完成对未来的选择,因而自我同一性的结构必然是弥漫的。
同一性的发展分为探索和承诺两个阶段,有研究结果发现,探索过程与个体更高的焦虑与抑郁症状有关联,即探索的结果有可能导致适应不良[8]。青少年在面对短视频中传播的各种信息时,他们模棱两可或随波逐流的探索过程必然会引发同一性危机,使其无法确立明确而清晰的目标、价值观等,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前有《人民日报》发声批评抖音,后有主流媒体发表“抖音是如何毁掉我们的”等文章。
在大众对短视频媒介的质疑声音中,最引人注意的便是它们给未成年人传递的扭曲价值观和不良风气。
不少平台为了增加用户数量和吸引流量,不惜哗众取宠、触碰红线,以各种低俗内容挑战道德底线。博人眼球的视频让青少年误以为看见的就是整个社会。“于是他们开始模仿,追逐着未成年怀孕风当宝妈、跟着小青年跳社会摇、以为低胸博眼球就能赚大钱……当管制不利时,堕落便自此开始。”[9]青少年被大量灌输了光怪陆离和风气不正的信息之后,内心深处对于知识的信仰和学习的兴趣逐渐崩塌,形成及时行乐、金钱至上、急功近利的扭曲价值观。
由此,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目标、需要扮演的角色等问题日益模糊,淡漠自己的社会责任,在构建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感到迷失和混乱,甚至被引向错误的人生道路。
二、网络短视频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机制
(一)基于涵化理论,短视频引发青少年同一性早闭
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由美国学者George Gerbner等[10]提出。早期的涵化理论指出,当受众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越长时,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与态度就越接近电视媒介所建构的图景。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涵化理论形成了“涵化—反向涵化—涵化”的交互式关系,以算法为内核的短视频技术可能带来信息茧房的困局[11]。具体而言,短视频以环境化的态势渗透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潜移默化地涵化他们的社会认知和行为方式;反过来,青少年的短视频使用行为“反向涵化”短视频媒介,将其观看短视频的时间、频率、内容偏好等反馈给平台,被“反向涵化”后的短视频媒介不断推送与青少年原有观点相同或类似的信息进行再度“涵化”,让处于被迎合、被愉悦状态中的青少年产生依赖。
这种算法推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认知局限和思维禁锢,在以兴趣偏好为基础的自我构建之中失去了总体性和整体性的视野。在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过程中,探索阶段需要个体收集各种信息进行选择,确定自己的目标、价值观等。短视频“投其所好”的推荐算法,形成高同质化的信息流,将相异的观点排斥在外,强化其原有的认知与行为方式,阻碍青少年全面地认识世界和探索新知,可能会导致同一性早闭(过早地建立自己的同一性,对某种职业和信念理想做出了承诺,但这些承诺并不是自己经过反思和长期选择,仅仅反映了权威人士和封闭性环境的意志)。
这种闭合型是一种虚假的同一性,具有固定性和刻板性,个体缺乏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常常不能独立而有效地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危机和困难。
(二)短视频成瘾过程引发青少年同一性扩散和延缓
同一性扩散和延缓均具有低承诺的特点,是指青少年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要求和自己的发展缺乏清晰的认识和评价,没有形成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并为之作出有意识的行动和投入。同一性扩散可以理解为一种“逃避”状态,没有仔细思考或探索过同一性问题;而同一性延缓往往处于积极探索过程之中,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还不能及时做出必要的选择和确切的承诺。
目前已经有许多关于短视频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有人从使用与依附理论和满足理论出发,提出短视频平台的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群体的娱乐、信息和社交需求,是造成其成瘾的关键因素[12]。有学者从狂欢理论视角,认为短视频利用界面和内容推送的多重作用,让用户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巴赫金形容的狂欢状态,成为一名暂时与外界隔绝的狂欢者,而时间也就在简单的手指划动中悄然流逝 [13]。
短视频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中呈现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短暂的心理满足对现实生活的吞噬。基于心理学上的“多巴胺效应”,短视频让青少年产生一种开阔视野、自我进步的错觉,让他们进入一个虚假的高探索状态,这看似有利于同一性发展,实则不然。同一性探索是以有意识地收集信息、尝试各种活动为基础的主动行为。而青少年在不具有连续性、缺乏深度的碎片爆炸式娱乐中,仿佛对这个世界“什么都知道”,实则却“一无所知”。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人沉溺于肤浅的娱乐和满足感之中,生活的“阈值”由此被抬高,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参与热情,淡漠自己本身的社会责任,引发同一性扩散;一部分人陷入虚拟与现实带来的落差感和空虚感,在众多的信息流中不断地快速转换关注焦点,却无法有效地沉淀和选择,引发同一性延缓。
(三)短视频对于青少年不同同一性风格的影响
同一性风格是指个体在加工处理与同一性相关的经验信息或问题时所表现的某种社会认知策略的偏好和所采用的方式,分为信息化风格、规范化风格、逃避/扩散风格[14]。
其中,信息化风格最有利于同一性获得,表现为个体努力进行自我探索与反省之后谨慎地做出决定。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为这部分青少年实现自我同一发挥了积极作用,其高互动性的特点能够促进青少年自我意识、社会交往、自我确信等的发展,通过自身与外界的信息交互来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构建。但与此同时,在短视频虚拟社区中通过点赞、评论等交流互动的方式寻求共同声音和身份认同所建立的自我始终是零碎的、不完整、失真的。
规范化风格通常以权威人士的期望或要求来处理同一性问题,对威胁其核心价值观的信息持封闭态度。这一部分风格的青少年容易自动地内化和采取短视频所传达的重要他人和同类群体赞同的价值观、标准和意识形态等,造成同一性早闭。
逃避/扩散风格往往不愿意直接面对和处理同一性问题。短视频恰好为这部分青少年提供了面对现实的缓冲区,一个接一个的视频让他们有充足的理由逃避问题,甚至形成自我进步的错觉,不断加剧他们在精神上被“喂食”的习惯,失去对生活和自我的感知能力,进入恶性循环,碌碌无为又自我怀疑,导致自我同一失败。Berzonsky [15]指出该同一性风格会导致一种分裂的、不能很好整合的同一性结构,以及需要不断被享乐、他人认可等来填充的自我。而短视频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成为一个庞大的催生摇篮。
三、如何降低网络短视频对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针对青少年不同同一性风格进行分别指导
信息化风格的青少年本身具有高水平的自我反省能力和开放对待新信息的特征,应该引导他们从短视频中虚拟的、被评价的关系里解脱出来,提高批判意识和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规范性风格的青少年对自己所持的信仰和价值体系持封闭和保守的态度,容易形成同一性早闭状态。应该引导他们打破信息茧房,在网络短视频中积极主动、选择性地接受信息,利用自身的价值观和原有的理论体系吸纳新事物,完善自我。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性,帮助他们摆脱外界的干扰。扩散/逃避风格青少年,由于他们本身不愿意面对同一性问题,短视频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交互作用,非常容易导致成瘾、同一失败的恶性循环。因此,对于这类个体最好是从源头解决问题,减少或切断短视频使用途径。
(二)满足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需求,降低短视频成瘾可能性
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成瘾行为与三个基本心理需要(能力、关系、自主)没有得到满足有密切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满足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三个基本心理需要来降低网络短视频带来的成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