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联五步”立体干预 化解中职生心理危机

作者: 李方珍 吴修淳 孔令勇

“五联五步”立体干预 化解中职生心理危机0

摘要:一名性格内向的中职学生到企业实习,因身份证不慎丢失不敢独自补办,进而产生沮丧、绝望感,随即启动了自杀行为。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立即启动“五联五步”立体干预模式,学校、家庭、企业、医院、社区(警方)协同发力,通过控制、守护、支持、释放、突破有序推进,成功干预该自杀危机事件。从心理危机个案辅导角度,深入分析本案例典型特点,对中职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开展了进一步研究,完善了中职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以及干预机制。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危机;自杀干预;应激后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6-0062-05

中职学生自杀危机事件由于其隐藏性和突发性,给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1]。怎样有效处理中职学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并建立预防机制以减少其发生,是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危机当事人基本情况

小勇(化名),独生子,身高约170cm,体形纤瘦,一个内向孤独的孩子。

既往史:无特殊;家族无精神病史。

个人史:足月顺产,幼时语言发育慢,敏感多疑,爱哭,五岁开始说话。自幼跟随父母生活,性格内向。小学随父母外出就读,因不懂当地语言,与同学沟通、交流不畅,常常被同学孤立,害怕与陌生人相处。父亲非常强势,脾气暴躁,控制欲强,父母关系一直不好,经常吵架。10岁时,父母离异,小勇由母亲抚养,很少与父亲联系。母亲常年在外打工,经常因为花钱、购物等生活琐事指责小勇,与小勇发生语言冲突。小勇为此非常痛苦,认为妈妈不理解自己,甚至有些嫌弃自己,气急败坏时就冲妈妈说“我死了算了”等丧气话。小勇上初中时就有割腕等自伤行为。16岁进入中职学校,成绩一般,不主动交往,没有要好的朋友,偶尔被同学误会,心里就委屈得难受,有时还莫名其妙地哭。

二、突发事件:身居高楼,命悬一线

2020年6月19日18点43分,电话响了,接通后里面传来我校一位班主任急促的声音:“老师,小勇说要自杀,他在实习企业职工宿舍33楼楼顶上!我打了十几个电话都没人接。老师,你赶紧救救他!一定要救救他……”

一会儿,小勇母亲转来一条信息,是小勇发给母亲的:“坐大巴车来的,下车后才发觉身份证不见了,老师让我去派出所看看,可我并没有去。我很自闭,根本就不敢与生人交谈,我没用,连身份证都保护不好。明天就正式上班了,说不定干完一个月之后也没有工资。没有身份证,也办不了银行卡,得不到工资。我还是去死好了,这里33楼,比家里的10楼高多了,反正死了活着的事什么都不用理会了。看来死这个字讲多了,也会成现实,也许我最光鲜亮丽的那一刻,莫过于上电视吧。我……还是跳下去才可以为这一生画个圈。”

三、触发干预引信:危机评估与干预目标

(一)快速掌握信息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火速调查,很快掌握了当事人情况。心理教师通过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到:小勇是新生心理测评时筛查出的高危预警学生,高一时是学校、班级、宿管老师的重点关注对象,还参加了学校心理辅导室组织的预警学生心理成长团体辅导活动。班主任帮小勇保管生活费,经常找小勇谈心,一直与其母亲保持着密切联系。到了高二,小勇有明显的进步和变化,学习、生活都比较自立,也有几个时常来往的同学。班主任和心理教师便没有多过关注了。

“现代危机之父”卡普兰提出的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理论认为,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2]。从班主任提供的信息和企业带队实习老师反馈的情况得知,小勇由于身份证丢失,担心无法上班,感到绝望,无助,并有明显的创伤体验闪回现象,符合心理危机的症状,需立即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二)循证开展评估

心理教师评估:该生无精神病史,有反复自伤行为,此时已生绝望念头,在33楼楼顶发信息给母亲“我……还是跳下去才可以为这一生画个圈”,表明已进入自杀程序。根据希望24小时热线创始人林昆辉创设的自杀危机等级量表,当事人已经选定自杀方式,确定自杀地点,情绪绝望且冲动,属于紧急心理危机。

(三)精心确立目标

根据自杀危机干预和心理发展需求,确定了两个目标:

1.阻止自杀行为,挽救当事人生命,平复情绪。

2.鼓励当事人接受应激后心理辅导,重建认知,优化策略。

四、实施危机干预:“五联五步”立体干预

(一)组建危机干预团队,启动“五联”应急预案

班主任接到自杀信息立即报告学校领导,心理教师收集信息,评估为紧急危机事件后,学校立即组建校园危机干预团队,启动了学校、企业、社区(警方)、家庭、医院“五联动”干预应急预案,快速整合五方力量,各司其职。分管副校长带队奔赴现场,指挥救助工作。

(二)“五步”干预组合拳,守护当事人生命防线

第一步:控制——统筹五方力量,快速找到当事人

带队实习值班老师接到自杀危机信息,立即请求企业支援。企业派出保安人员到场并打110报警。民警调阅视频监控,锁定搜寻范围后,带队老师、保安人员和几个同学在33楼楼顶找到了小勇。小勇情绪失控,用力向楼顶围栏处蹦跳,大家将小勇团团围堵,生拉硬拽将其控制下来。在民警的指挥下,两个保安和三个同学抱的抱,拉的拉,才把小勇送回了寝室。

第二步:守护——建立情感联结,筑牢生命防线

小勇被送回宿舍时,情绪崩溃,带队老师、民警、心理教师和社区干部安抚了1个多小时才安顿下来。小勇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沉默不语,10多个小时不吃不喝。学校危机干预小组成员和企业保安一起日夜轮班守护,以抱持的态度陪伴、守护小勇,等待家长到场后,再做心理干预。

第三步:支持——重建支持系统,解决后顾之忧

小勇的妈妈在外地打工,班主任请她回来陪伴孩子,被拒绝了。心理教师与小勇妈妈沟通后,她立即辞工返回。以下为心理教师和家长的对话片段:

心理教师:“小勇妈妈您好!听班主任说,您很放心孩子,认为孩子以前说过‘自杀’的话,但是并没有自杀,所以您认为这次也是安全的,是吗?”

小勇妈妈:“是的,他性子急,可能说的是气话,气消了就好了。”

心理教师:“您见过孩子吹气球吧?先一直吹一直吹,气球都不会爆。最后再多吹几口气,气球就爆了。孩子的情绪不稳定,性子急,经常说自杀的孩子发生自杀的可能性更大。万一这回是真的,您不回来,要后悔一辈子……”

小勇妈妈急切地说:“就是呀,老师,我也想帮他呀,但我离婚了,和其他人关系不好,回来没有人帮忙。我一个人也没有办法管住他,万一他在家里出事儿怎么办啊?”

心理教师共情:“小勇妈妈,我知道您很担心孩子,害怕孩子回家后万一出了事儿,不好向亲人交待,自己心里也过不了这个坎儿。我能感受到您非常爱孩子。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孩子,不管您走到哪里,心里都想着孩子,孩子犹如您的命根子,经常让您牵肠挂肚。您也不希望辛辛苦苦养了十几年的孩子说没有就没有了,那样您除了后悔,还会愧疚一辈子……有首歌写的是‘世上只有妈妈好’,孩子现在需要妈妈的帮助和支持,我们也会尽最大努力帮助您。如果您没有亲人,我们请社区志愿者帮助您。如果有亲人,您把离家最近的亲属电话给我,我给他们打电话,请他们帮助您。”

心理教师与小勇的大伯沟通后,大伯爽快地答应尽力保护小勇,陪小勇翻过这道坎。心理教师又与离小勇最近的精神卫生中心取得联系,预约小勇转介就诊的医生。

小勇妈妈接到小勇大伯的电话后,还是想知道学校怎么帮他们。

心理教师耐心地解释:“小勇是因为有心理问题才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和行动。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和感冒发烧等身体疾病一样,也是有专科医院可以治疗的,而且治好的概率还很高。您回来后,我们和您一起,由学校派专车护送小勇到离家最近的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去就诊。根据医生的诊断,如果小勇有风险住院治疗,需要吃药就吃药,吃了药后情绪平复了,自杀危险性会降低。如果小勇没有心理疾病,不需要吃药,我们也会和您一起帮助小勇解开心结,确保把小勇平安交到您手里。”小勇妈妈获得各方面支持后,立即办理了辞工手续,乘高铁回家。

第四步:释放——纾解郁结情绪,搭建成长阶梯

守护25小时后,小勇的妈妈赶到现场,看见儿子就哭。她用手去摸小勇,小勇用力地甩开妈妈的手,还大吼了几声。之后,无论妈妈说什么,他都一声不吭。心理辅导老师见状,扶着妈妈离开小勇的床,向妈妈了解小勇最喜欢吃什么,然后派人去购买母子俩的晚餐。为了确保安全,企业再次请求民警支援。民警来到现场,请小勇起床吃饭,然后准备回家。小勇突然握紧拳头,猛地站起来用头去撞墙,发出“啊,啊”的声音。民警和班主任连忙拉住了小勇。心理教师见状,示意班主任紧紧握住小勇的手,先默默地支持小勇,通过以非打扰性的、富有同情心的、助人的态度接触小勇,增进他当下和持续的安全感,使其得到身体和情绪的舒适与放松,安抚和稳定小勇的情绪[3]。

接着,心理教师用语言共情小勇,描述小勇此时此刻的情绪:“小勇,你的身体里藏着绝望、痛苦、无助,你心里也难受呀!你在不停地埋怨自己:‘我怎么这么没用啊,我也不想这样的,但我没有其他办法了……’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还丢了面子,现在可能有些后悔了……”

见小勇紧绷的身体抽动了两下,心理教师便主动去同频小勇的呼吸,用轻柔舒缓的语气引导小勇做呼吸放松;示意班主任轻轻靠近小勇,用手轻轻地挨着小勇的手臂。见小勇没有反抗,心理教师示意班主任轻轻拍打小勇的手臂。见小勇依然没有反抗,心理教师有节奏地诵读EFT情绪释放技术口诀,用手演示带领班主任拍打小勇身体上的穴位,帮助小勇舒缓情绪。

40多分钟过去了,小勇的身体已渐渐放松。心理教师请班主任把小勇扶起来,坐在床上,聊起了小勇平时的开心事儿。门外送来了小勇平常最喜爱的热气腾腾的饺子。母子俩快速地吃完了一大碗饺子。

心理教师坐在小勇身旁,先给予积极关注,然后用情绪感冒和身体感冒类比,让小勇明白了心理疾病也是可以像身体疾病那样得到治愈的,全国各地都有精神卫生中心,就是专门给心里难受的人开设的专科门诊,让心里难受的人获得新生,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国家花费了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一定是可以造福老百姓的。小勇听后,同意到精神卫生中心专科门诊就医。

第五步:突破——重建积极认知,明确成长目标

在转介就医时,为了预防节外生枝,在途中出现意外,从宿舍到乘车处,班主任一直拉着小勇的手。在乘车时,小勇坐在后排中间,左边是班主任,右边是心理教师。车上同行的还有企业安保人员、学校领导、企业带队老师和小勇的母亲。在途中,先由班主任继续和小勇聊在学校里的趣事儿。然后由心理教师和小勇谈人生,谈理想,并借此给小勇做心理辅导,积极关注轻生背后的正向意图——脱离痛苦,过好生活;用外化技术引导小勇从丢失身份证的问题中脱离出来,找到成长突破口;用情绪ABC理论进一步调节情绪,改变其不合理认知;用病与非病三原则讨论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疾病,使其懂得直面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通过这些干预技术,心理教师帮助小勇对不合理认知进行了辩驳,并树立合理信念,从而稳定了情绪的根源[4]。小勇也乐意和心理教师交流自己的心声,不断回应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动情处,小勇说:“老师,我以后不采用这种方式来处理事情了。”

专车护送到医院已是深夜,小勇很配合,找到医生,立即就诊。经过30多个小时的守护,小勇终于得以安全转介,心理危机化险为夷。小勇的大伯一家人主动到医院陪伴母子俩,直到医生给小勇完成诊断,开了药才一起离开。小勇的大伯也向学校领导承诺会用心照顾小勇,陪母子俩渡过难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