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嗅觉通道,促进辅导效果
作者: 潘莉莉
摘要:芳香疗法是通过嗅觉和触觉两个感官系统作用于人体, 达到减轻身心不适、保持健康的一种自然疗法。因为它解决的是人的身心症状,而不是问题本身,因此芳香疗法常用作医疗、护理等领域的辅助性方法。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及芳香疗法的作用机制,结合作者在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经验,总结出“空间—情绪—回忆—期望”层层递进的四步走辅助步骤,通过实例说明芳香疗法提升了咨访关系,促进了积极情绪体验,激活来访者的记忆与期待等,为心理辅导效果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起到积极的辅助性疗效。
关键词:芳香疗法;多重感官;儿童失眠;焦虑;认知行为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8-0044-05
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变,至今,外出戴口罩依然是大部分人的生活常态,而这也悄然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儿童的部分感官体验尚待形成,长期戴口罩会严重影响嗅觉这一感官系统的功能性发展。考虑到气味在社会联系和心理健康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笔者积极探索一种有嗅觉参与的适用于辅助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可行性操作方法,让儿童在后疫情时代能在安全的情境下,训练并调动嗅觉这一感官,发挥它在儿童情绪、记忆中的重要作用。
一、芳香疗法的理论基础
芳香疗法是治愈个体思想、身体的自然方式[1]。芳香疗法通过嗅觉和触觉两个感官系统作用于人体,因为嗅神经与边缘系统有着广泛的结构重叠,因此芳香疗法中的吸入法、香薰法、芳香蜡烛、香瓶、干香花等方法都通过嗅觉作用于人体[2],继而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由于其更多影响身心症状,而不解决问题本身,因此,芳香疗法常辅助于医疗和护理。
心理学家发现,吸嗅香气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如下疗效:(1)舒缓神经。芳香疗法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多项实证性研究证明:吸嗅玫瑰、薰衣草、芒果、鼠尾草、甘菊、甜橘等气味可缓解情绪波动;吸嗅尤加利、迷迭香、薄荷以及柠檬等气味可让人保持兴奋或清醒;吸嗅薰衣草、迷迭香、柠檬草精油等香味有一定程度的抗抑郁效果[3]。
(2)降低敌意。扩香(通过蒸馏的方式在房间内扩散精油的气味)实验的结果显示,薰衣草精油的气味激活了嗅觉配对神经细胞,这些信号被传送到大脑边缘系统中,影响神经和荷尔蒙分泌,激活副交感神经,降低敌意感受[4]。(3)改善睡眠。失眠对人们的正常生活节律带来严重不良影响,薰衣草精油具有良好的镇静、促眠功效[2,5],且作用温和,副作用小[3]。(4)唤醒记忆。芳香疗法能唤醒记忆,这种记忆鲜活生动,代入感强,因此又被叫作“自传式回忆”[3]。对于儿童气味偏好的研究发现,气味引起的关联记忆线索和外部成长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利用气味唤醒记忆,有助于心理教师更进一步地了解儿童,特别是在追溯深层的潜意识治疗当中具有重要意义[4]。
二、芳香疗法在小学心理辅导中的应用价值
(一)与心理辅导相关的气味效应
气味对心理辅导的效应有三种。
1.气味-空间效应
不同空间中的不同气味影响人在其中的嗅觉体验或传达特定的气味信息,进而改变人的行为或情绪。对图书馆、电影院、儿童候诊室等空间的研究发现,在空间里使用雾化法、加热或在常温下使用香精香料,释放香氛,可以放松心神,达到稳定情绪、改善睡眠的功效[6]。
2.气味-情绪效应
人类大脑中加工气味和情绪的位置在解剖学上具有高度重叠性,因此嗅觉刺激可引发不同的情绪,一般来说,难闻的气味会引发负性情绪,愉悦的气味会引发积极情绪。
反过来,情绪也能影响嗅觉感知[8]。一项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情绪状态对于嗅觉感知影响的结果显示,在厌恶或恐惧等消极情绪的状态下,无害的气味变得令人厌恶;在悲伤的情感状态下,嗅觉敏感性会降低。
3.气味-回忆效应
参与嗅觉加工的中枢结构同时也是记忆加工的主要结构(如海马体),因此,与视觉、听觉和触觉刺激相比,气味会引发更多情绪化的记忆[8]。这种特殊气味唤起情感记忆的能力被称为“普鲁斯特效应”[1]。关于儿童气味偏好的研究发现[4],气味能诱发被试者回忆起更多早期童年记忆,而个体回忆起对自身有重要意义的气味时,大脑中负责短时记忆存储转换和定向等功能的海马体得到显著激活。在对抑郁症患者的研究发现[1,9],海马体在抑郁症病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刺激海马神经,可以调节神经性因子,有助于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
(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8年的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中,笔者发现,相比中学生,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较快,但疗效不佳,复发概率大。这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有关。在小学阶段,个体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较为直观和片面,对复杂语言的理解能力仍在持续发展,处理简单记忆任务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表现与成年人相当,但在处理复杂记忆任务时表现欠佳,他们的精细加工(深度理解)和组织策略(归类等)能力还有待发展[10]。这些认知发展的特点令小学生较难将心理辅导的内容内化成行为准则。很多时候,小学生会陷入“一听都懂,一做就废”的局面。
因此,使用具体的道具,多让学生动手操作与体验,用熟悉的事物来解释复杂观点等教学方式,比较适合小学生。芳香疗法就是一个较适合用来辅助心理辅导的方法,心理教师可以用香薰仪、试香纸、香瓶、干香花等工具,让学生动手制作香薰瓶、香蜡、香囊等,建立气味与回忆的关系,如利用熟悉的气味唤醒积极记忆。
三、用芳香疗法辅助辅导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示例
根据芳香疗法的作用机制,结合在小学生心理辅导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出“空间—情绪—回忆—期望”层层递进的辅助策略,并成功运用于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辅导中。
(一)个案概况
小宇(化名),男,12岁,六年级,独生子女。因与班主任说自己有轻生的念头,被引导来心理辅导室。他自述曾引以为豪的成绩在转学后一塌糊涂;与新同学关系紧张,每周都有1~2次肢体冲突;情绪容易失控,愤怒时会感觉脑袋要炸裂;睡眠质量不好,严重影响第二天的学习,而这又会影响他的情绪。
(二)应用“空间—情绪—回忆—期望”四步走的过程
1.关系建立阶段:建构积极气味空间
(1)用气味激活舒适感受
心理辅导室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为了提升来访者对心理辅导室的喜爱度,舒缓紧张度,心理辅导室外的等候区增加了蓝牙音响香薰机加湿器。
我先带小宇坐在等候区,打开了香薰仪,放起了轻音乐。令人愉悦的气味扩散到空气中,稍显紧张的小宇开口问道:“这是什么?”我告诉他可以在里面滴入自己喜欢的精油。小宇告诉我,这是他第一次接受心理辅导,在自述中,他强调:“这里的同学学习太厉害了,我糟糕透了。”
第一次辅导结束后,他主动问我如何买香薰仪,他想建议爸爸买一个放在工作室,他觉得爸爸工作压力大,香薰仪应该适合他。
(2)用气味提升信任感
第二次心理辅导时小宇很早就到了,他在等候区研究香薰仪。我让他为等候区选一种合适的精油。他在仔细嗅闻后选择了薰衣草精油,我告诉他,薰衣草精油有放松神经、助眠和镇定的作用。在薰衣草的香气中,我请他填写了心理健康综合量表。
测试结果显示:(1)存在躯体化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疼、失眠;(2)抑郁情绪及偏执思维都比较严重;(3)人际关系敏感度、焦虑情绪、敌对情绪都呈现出一般症状。
在两次心理辅导中,我发现小宇存在较多不合理认知,而且都与学习有关:
“同学不搭理我,是因为他们看不起学习不好的人。如果我的学习成绩好,他们自然会喜欢我。”
“老师都喜欢成绩好的同学。”
“学习不好的同学会挨老师批评,学习好的同学即使犯了错误,老师也不会批评。”
“只有学习成绩好,人才有价值。”
“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不会有人喜欢跟我交朋友。”
他的认知资源和注意力都集中在类似“我不被认可”“我不被喜欢”的言论上。我表扬他准时,夸奖他添加精油细心,考虑他人的感受等话语,都没有进入到他的认知领域,这种信念加工机制正是造成他敏感、敌对情绪高、焦虑、抑郁、自责的原因。结合心理测试结果和临床观察,认知行为疗法(CBT)是能长效解决此类情绪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
2.认知重建阶段:激活气味-情绪效应
在第三次心理辅导中,小宇告诉我“我又闯祸了”,并向我讲述了经过:
这周数学单元测验成绩出来了,我问A考了多少分,由于A在班里排名很靠前,我当时很想知道他考了多少分,但是他竟然回答:“没有你高。”他分明在挑衅,于是我们就推搡了起来,教室的桌椅板凳被撞得七倒八歪,后来班主任让我们写检讨,并让父母签名。晚上,妈妈因为这件事又唠叨不停,我基本没睡,脑海里都是白天发生的事情。自从转到新学校,我就常常失眠,经常会想为什么自己这么没用。
小宇边说边张开双手抓住自己的脑袋:“他们就是看不起我……我太无能了……我简直就是一无是处。”
(1)用气味缓解紧张情绪
在情绪激动时,小宇肯定无法切实理解我的话。于是,我拿出一张试香卡,喷了薰衣草精油,教小宇在情绪紧张时如何使用呼吸法、肌肉紧张放松法和蝴蝶拍舒缓情绪。等小宇被安抚之后,我问他:“老师也罚了那个学习好的同学吗?我记得你说过老师不会惩罚学习好的同学。”他无法回答,我继续说道:“有没有一种可能,老师只是曾经(重音)没有因为某件事批评成绩好的同学?”小宇若有所思:“老师,你这么说,我也觉得很奇怪,这次那位同学的成绩算是挺好的,老师怎么会让他跟我一起受罚呢?”在气味-情绪效应的加持下,小宇在较为平静的情绪中承认了他的不合理信念与自动化思维,我和他一起讨论这些信念是如何影响人的情绪乃至心境状态的。
离开前,我对小宇说:“你能接受自己有不合理的认知,并慢慢尝试改变旧信念,重建新信念,这已经是成功了一大步。但走出这个辅导室之后,就需要靠你自己学到的新知识去应对生活事件。”接着我拿出一张新的试香卡,并喷上了薰衣草精油,轻轻在我的鼻前2~3厘米处扇动,给他示范:“你把它带在身边,希望它能起到提醒和支持你的作用。”
(2)气味辅助避免冲突行为
和小宇第四次见面的原因,是他的班主任找不到他,来到辅导室寻找。稍晚,小宇就过来了。他告诉我,他其实就在存放跳高垫的地方,用垫子搭了一间“小房子”,在里面躺了一节课。他跟我说了他躲进“小房子”的原因:
“B同学在课间一直将凳子往后靠,撞我的桌子,我用力推桌子表示反抗,没想到他更过分了,翘起凳子猛烈撞我的桌子,我的怒火噌地冒起来,拳头已经在口袋里紧紧捏着,接着我一拳打在桌子上就跑出了教室,躲进了‘小房子’。后来班主任找到我,先是训斥我,然后让我来辅导室找心理老师。”
小宇说他本来很想把拳头向同学抡过去,但是拳头里握着的那一张小小的试香纸“救”了他,用他的话就是——像有一双手拉住了他。他说如果他和那位同学打架,过后一定会很懊悔。后来,他在“小房子”里做起了呼吸练习和蝴蝶拍,之前要炸裂的脑袋竟然真的慢慢恢复了正常。
“当时B同学撞我的桌子,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在挑衅我。但是在小房子里冷静过后,我又在想:B同学当时也可能是在跟我闹着玩,然后我慢慢想起最近很多同学都有翘起凳子、摇晃凳子的习惯。我真的很庆幸自己当时没动手。”
这次成功经历增强了小宇的自我效能感,也让我看到,当给来访者建立的新信念尚未稳固时,气味扮演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