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无法言说的悲伤

作者: 陈金枝

摘要:一名家庭环境复杂而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三年级女生,因为父亲吸毒,母亲不告而别而陷入伤心和焦虑,有厌学情绪和逃学行为。在辅导中,心理教师先使用沙盘疗法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放下戒备,找到倾诉的渠道;再通过寻找例外的成功情景,建立沟通意识,训练沟通技巧;然后在意象对话中,想象情景,修复亲子关系,使其充分感受亲人的爱,在此基础上,完善学校和家庭支持系统,达到长期性乃至永久性的心理修复。

关键词:逃学;亲子关系;沙盘疗法;意象对话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9-0055-04

一、个案概况

欣欣(化名),女,10岁,三年级学生,她读二年级时,母亲不堪忍受吸毒的父亲,偷偷离开了。父亲由于吸毒坐牢,她亲眼看着自己的父亲被破门而入的警察戴上手铐抓捕带走。

上学期父亲出狱了,但没有和她在一起生活,她从二年级开始和爷爷奶奶、叔叔婶婶一起生活,但是爷爷奶奶经常吵架,对欣欣虽然关心但是很少沟通。

欣欣的班主任反映,她周一总是不愿意上学,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她在家里背上书包说去上学,其实就在外面的广场溜达一个上午,她的家人和老师着急地到处寻找,终于在广场看到缩在一角的欣欣,在安静地画画。

欣欣在和我的多次会谈当中说,她逃学不愿意上课是她觉得自己有很多心事,有很多烦恼想不明白,她没有心思放在学习上,她很想能和家人好好在一起,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所以她很想多点时间留在家里;可是家里总是争吵不断,她意识到大人们有很多争执,却没有人愿意告诉她,爷爷奶奶总是跟她说大人的事小孩子别管,自己专心上学好好学习就行了。

于是,她看似乖巧地上学去,却又偷偷地自己躲起来画画。有时她想和家人沟通交流,想找人倾诉,有时又觉得没有人能帮助自己,想自己静静地待着。

她说得最多的还是对父母的思念。她的心情很复杂很矛盾,因为父亲吸毒,她的母亲在某一天早上偷偷离开了家,欣欣像往常一样睡醒去找母亲,却发现母亲的房间空无一人,而她的衣物也不翼而飞。母亲不辞而别对孩子造成伤害,小小年纪的她无法理解为什么最亲近的母亲会突然抛弃自己。

被捕的父亲出狱后没有回家,而是在外面打工,虽然家里人是这么对她说的,可是欣欣一直担心现在的父亲,很想再见他,很想和他聊聊天。她希望出狱后的父亲能改正错误,回到自己身边,给她关爱。

二、原因分析

(一)家庭背景复杂,孩子早熟,敏感

欣欣现在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突发事件前她生活在完整的家庭,但是从母亲离家出走到父亲吸毒被捕,在这一系列巨大的家庭变故事件中,欣欣都被人忽略了,家里人都在处理事情,忙于维持生活,在现在小叔的家庭里,欣欣又经常听到爷爷奶奶的互相指责,指责对方没有及时制止欣欣父亲的吸毒行为,没能及时发现欣欣母亲离家出走的征兆。没有人意识到欣欣需要关注和心理疏导。

(二)目睹父亲吸毒被捕让孩子有心理阴影

母亲离家出走没人告诉她真相,父亲被捕也没有人给她说明情况,她从大家脸上看到难过和焦虑,她见不到父母,心里很担心,怕从此失去父母,内心充满恐惧。

(三)母亲不辞而别对孩子造成伤害

父母都突然离开自己身边,往常两个让她觉得最值得依赖的人一下子都失去了,孩子很无助,却找不到倾诉对象,爷爷奶奶都处在紧张和焦虑中,欣欣不敢去“惹”他们,爷爷奶奶虽然疼爱欣欣,却无法用言语表达。

(四)思念父母,渴望家庭温暖让孩子想很多,无心向学

经历了巨大的家庭变故之后,其实欣欣一直处于适应不良的状态。从前跟着父母生活,现在寄养在小叔家,大人总是跟她说好好读书就行了,没有人知道她心里的感受,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内心复杂的感受,她无法适应。

三、评估与辅导计划

(一)心理评估

根据Achenlach儿童行为测试量表测试结果分析、分别谈话和行为追踪调查判断,欣欣有后天退缩性行为。一般退缩性行为在5~7岁时会被观察发现。孩子进入小学以及遇到一些环境改变、重大事故之后,可能会表现出异常行为。欣欣由于心里的恐惧、不安、沟通困难等问题表现出适应不良,无助体验和压抑的情绪无法排解,让她出现后天的退缩性行为。

(二)辅导目标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之后,和欣欣一起探讨她的辅导目标:培养主动沟通的意识,敢于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一定的环境下,联合家庭的力量,运用合适的方法与技巧,改善亲子关系,促进欣欣的家人自我调整,改善家庭氛围。

(三)辅导技术

根据欣欣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主要采用模拟生活情景疗法和沙盘疗法进行危机干预。

模拟生活情景疗法是游戏疗法和意象对话的结合、拓展运用,对12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时,不能以语言作为辅导的主要手段,借助游戏疗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意象对话技术是创造性地吸收了梦的心理分析技术等科学理论,通过诱导来访者做想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对其潜意识的意象进行修改从而达到心理干预的效果,欣欣出现的心理障碍需要借助相应的技术才能得到缓解。

(四)预设步骤

第一步,由于欣欣不愿意沟通,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辅导老师有抵触情绪,所以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让她有安全感。

第二步,利用沙盘游戏创建的情景,让欣欣尽情地倾诉、宣泄自己的情绪,在倾诉中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步,寻找例外的成功情景,建立沟通意识,训练沟通技巧,学会主动、良好地沟通,提高沟通的能力,从而适应新环境。

第四步,在意象对话中,想象情景,修复亲子关系,让欣欣充分感受亲人的爱,在此基础上,完善学校和家庭支持系统,达到长期性乃至永久性的心理修复。

四、辅导过程

(一)创设沙盘情景,建立咨访关系

欣欣在家庭一系列的变故中,一开始一直保持沉默,是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还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需要在咨询的初期找到答案。

欣欣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第一次走进心理咨询室,她的表情很无奈,似乎不想来,也不讲话,但是玩是孩子的天性,咨询活动中可以借助玩来打开孩子的心扉。

我请欣欣来到沙盘活动室,温和地对她说:“可以摆一下你的家吗?”

她点头表示同意,与其他玩沙盘的孩子不一样,她似乎很有方向,很自然地摆出了自己的家。

“能告诉我你摆的是什么吗?”

欣欣开始了咨询的第一句话:“这是我的爸爸,这是我的妈妈,我们三个在一起。”

“你们在干什么?”

欣欣开始讲述父母和她小时候去玩耍的情景,讲述在外面逛街吃饭的情景,但是没有说在家里的相处情况。这是因为父母在家里曾经激烈地争吵多次,欣欣并不愿意回忆这些痛苦的经历。

通过沙盘游戏,辅导老师和欣欣建立了初步的咨询关系,从中也分析出:在家庭结构的破裂中,欣欣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但是她渴望重新拥有三口之家的温暖。

(二)营造轻松氛围,宣泄压抑情绪

欣欣的话匣子打开了,她愿意讲话,但更多的是讲自己想象的情景。为了让她面对现实,达到咨询的效果,在第二次的咨询当中,我让欣欣玩了沙盘以后,表达了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自己的同理心。

“我知道你内心有很多很多想法,也有很多很多话想说,你不知道对谁说,是吗?我在这里愿意听你的倾诉,并且会为你保密。“

欣欣:“你真的会保密吗?”

我点点头,并且肯定地说:“对的!”

欣欣开始诉说:“老师你知道吗?我最喜欢和爸爸妈妈去看电影。”

“你以前和爸爸妈妈一起看过什么电影或者做过什么开心的事?”

欣欣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开心的事。

在我的引领下,她也讲述了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父母很少在一起,平时她是和妈妈住在一起,妈妈经常在电脑旁边,不是做账,就是看电视剧,很少做饭,妈妈经常会心情不好,也会经常抱着她。她一边说一边试探性地看看我的反应,我总是温柔地看着她,点头。

“你能说说爸爸吗?”

欣欣开始告诉我,爸爸曾经也很疼爱她,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染上了毒品,总是在家里发脾气,找妈妈要钱,渐渐不再关心她了。有时候她会看到妈妈在偷偷哭泣,说着说着,欣欣开始哭了起来,越哭越伤心,似乎要把压抑的情绪都释放出来。

等她的情绪渐渐平复,我问了孩子现在的感觉,并给予认同和支持。希望她能继续敞开心扉。

第二次咨询整整做了七十分钟,除了几句简单的引导语,其余的时间都是欣欣在表达,在倾诉,她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她怕自己平时表现出不开心,会让家人担心,但是其实她心里特别乱,所以她才不想上学,不想让其他人看出她的异样,她喜欢自己静静地沉浸在画画的世界。

让欣欣的情绪释放出来,是辅导的一个关键。

(三)培养自信,排除沟通障碍

家里的气氛让欣欣不敢去和家人交流,即使渴望见到爸爸妈妈,也不敢打电话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我利用欣欣第一次咨询中摆好的沙盘,模拟家庭情景,进行家庭对话,对话中让欣欣扮演爷爷奶奶和她自己,我来扮演另一种角色辅助对话。在模拟情景中,能感受到爷爷奶奶内心同样渴望与欣欣沟通,良好的沟通能使彼此更亲近更有安全感。

(四)寻找例外情景,学会沟通技巧

咨询过程中,欣欣很怕自己说错话,或者表达不恰当,我尝试引导她回忆在家中这种良好的沟通什么时候出现过,沟通中家庭成员各自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欣欣体会到沟通需要一定的技巧,要选择爷爷奶奶心情比较放松的时候,而自己的努力也是良好沟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创设生活情景,训练沟通技能

要将意识和体验转化为行为。在第五次咨询时,再次启用空椅子技术,模拟家庭情景,训练欣欣的沟通能力,欣欣分别扮演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婶婶,了解怎样沟通能让双方更顺畅。

老师建议她将训练获得的技巧用到生活中去。

(六)改变原有的情景,培养适应能力

欣欣对环境的适应不良是因为她没有建立沟通意识,主要是对家庭环境和氛围的改变适应不良,父母不再出现在生活中让她感到不安。所以辅导首先尝试改变家庭氛围,欣欣的家人(包括爷爷奶奶、叔叔婶婶),愿意为了欣欣尝试去联系欣欣的爸爸妈妈,并且让爸爸经常和欣欣保持沟通,对她想了解的事实尽量说明。能与家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增强了欣欣的适应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她焦虑的心情。

(七)意象对话,修复亲子关系

意象对话,是通过来访者的想象,创设想象情景,了解来访者潜意识的心理冲突,对其潜意识的意象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治疗效果。亲子关系是影响欣欣内心世界的重要因素,在咨询的后面阶段,帮助欣欣修复亲子关系,是这次咨询的重要目标。

利用意象对话,让欣欣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最希望成为的、最讨厌成为的、最喜欢的和最讨厌的人或物。

欣欣脑海里出现最希望成为的人是一名画家,最讨厌成为很凶的人,最喜欢的是一条狗,最讨厌的是老虎。接着,我让欣欣继续走近他们,看清楚每个对象的脸。她希望成为的画家是一位男人,戴着眼镜,很斯文,他画画很棒,在教欣欣画画。最凶的人是一个女人,她很生气,在跟别人吵架。那条狗很温顺,蹲在画家旁边,舔着画家的脚。老虎很凶,对着女人在叫。我继续问:“老虎这么凶对着女人,画家和狗在干什么?”欣欣说画家在赶走老虎,狗在对老虎大叫,他们赶走老虎后,那个女人没那么凶了,她对画家说“谢谢”,画家牵着女人的手说不用谢,然后让老虎回来。我问:“这时老虎有什么变化?”“老虎也不那么凶了,最后他们拥抱在一起,坐在老虎的背上。”此时欣欣脸上的表情很柔和,她说自己感到很温暖。

意象对话中,画家象征着以前欣欣喜爱的父亲,她希望得到父亲的关爱,女人是在家里抑郁暴躁的母亲,老虎是吸毒之后的父亲,小狗是以前温柔的母亲。意象中能体现父母敌对的心理,也能表达出她对父母关系和谐的渴望,欣欣在旁边看着,象征她无助的心理和自我保护、自我封闭的意识。最后拥抱在一起是修复欣欣受伤的心理,让她重新感受父爱和母爱的温暖。

五、辅导效果

(一)轻松开朗

这次心理咨询是欣欣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她从面部表情僵硬、呆板到结束时变得轻松自在;从开始同学觉得她“有点奇怪”到后来能和同学快乐地玩耍,这都向我们传递正向信息。欣欣放下心理包袱,整个人变得开朗合群了,也没有再出现旷课的情况。

(二)主动沟通

欣欣从第一次来时不愿意沟通到后来的积极参与,从不敢和家人沟通到主动倾诉,咨询前,没有与离开家的父母联系过,说过一句话,咨询后,主动联系父母,每周都与他们沟通交流,有时还成为父母沟通的桥梁。

六、辅导反思

1.对家庭变故中的孩子要更多给予关注。孩子比不上成人心理机制成熟,也没有完善的应对机制,不懂得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特别是比较安静的孩子更容易被忽视,家里的成人以为他们不懂事,不想让大人复杂的事情影响孩子,但其实孩子能感受到周围人的情绪,他们也需要知道事实的真相,相比于模糊的不安,他们更需要我们积极的关注和有效的沟通。

2.本次个案咨询的思路比较清晰:整理出欣欣当前心理危机的发生发展过程,涉及缺乏安全感、内心恐惧、交流障碍、适应不良等,并作出心理评估,在评估资料的基础上,有清晰的干预步骤方案:选择干预的问题,对问题明确地定义、制定干预目标和确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3.在干预措施的选定和实施上考虑到来访者的年龄和事件的特殊性,利用沙盘游戏建立咨询关系;营造轻松的氛围宣泄压抑的情绪;模拟沙盘情景建立沟通意识;寻找例外情况使来访者学会沟通的技巧;改变原有情景训练适应能力。目标清晰而有建设性地修复亲子关系。

编辑/ 卫 虹 终校/ 张 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