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亲职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机制研究
作者: 马洁冰 杜宜展摘要:新冠疫情对家庭而言是一次重大危机事件,在此期间,由于父母面临着平衡工作、家务、子女照顾等带来的挑战,分身乏术,使子女不可避免地承担部分家庭照顾责任和父母角色,即家庭中发生亲职化现象。亲职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给儿童带来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关于亲职化缘何产生相互矛盾的结果,尚缺乏系统论述。本文从个体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出发,分析亲职化为何对儿童产生相互矛盾的影响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帮助亲职化儿童身心获得健康发展。具体建议包括:父母给予亲职化儿童照顾家庭的认可和鼓励、培养亲职化儿童复原力和控制感、给予儿童适宜的亲职化体验、营造健康的家庭系统。
关键词:亲职化儿童;亲职化经验;影响机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4-0004-07
一、引言
在新冠疫情期间,为了尽快发现传染源,避免人与人之间接触感染,国家实行了隔离和封锁措施以保护人民生命安全。虽然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新冠病毒感染率,同时也给家庭带来诸多影响。有研究表明,隔离和封锁措施导致家庭养育压力增加[1],家庭成员受心理疾病困扰的情况增多[2],以及离婚率增高[3]。由此可见,新冠疫情对于家庭而言,是一次重大危机事件:由于父母居家线上办公和子女线上上课,父母面临平衡工作、家务、子女照顾和子女学业监督的多重挑战,最终会使家庭中子女和父母边界模糊不清、角色逆转,子女承担家庭照顾责任和父母角色,即家庭中产生了亲职化现象。
亲职化是儿童受不良家庭情境的约束而过早承担父母角色、承担成人责任的过程[4-5],包括承担照料兄弟姐妹和其他家庭成员在内的各种角色和责任[6]。本质上讲,亲职化是一种角色逆转,是儿童忽视自己的需求去满足父母工具性和情感性需求的过程[7]。尤尔科维奇(Jurkovic)[5]认为亲职化包括两种类型,分别是工具性亲职化(instrumental parentification)和情感性亲职化(emotional parentification)。工具性亲职化是指儿童承担家务工作,例如照顾兄弟姐妹、购物、洗衣服、打扫卫生。情感性亲职化则是儿童满足父母或者兄弟姐妹的情感需求。过往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亲职化会对儿童产生积极和消极两种影响。在积极影响方面,儿童在亲职化过程中,承担家庭照料责任可能会提高其能力感、自我效能感、复原力[5,8-9]、人际交往能力[10-12]和家庭亲密度[13]。在消极影响方面,亲职化会使亲职化儿童的抑郁、焦虑水平增加,表现出与兴奋剂有关的危险行为和攻击行为倾向,以及边缘型和分离型的进食障碍和人格障碍[14-18]。对于亲职化产生正向和负向的结果,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解释。卡姆(Kam)[19]研究表明,个体不同的亲职化经验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其他学者则认为特定的文化因素导致亲职化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结果[9,20-22]。也有研究发现,亲职化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结果不仅取决于个体在经历亲职化过程中的认知和评价,也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外界环境[23-25]。最后,除了个体亲职化经验、文化因素和身处的外在环境外,胡珀(Hooper)等[26]研究表明,家庭内部的互动和家庭对亲职化的认同和支持都可以导致亲职化产生不同的结果。
亲职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所产生的积极或者消极结果取决于多种因素。本研究将从个体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两方面阐述亲职化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分析其中的作用机制,并为如何帮助儿童应对亲职化过程,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二、亲职化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一)个体自身因素
1.公平感
公平感是指照顾任务得到承认、支持和回报的程度[27]。当儿童的照顾角色不能被承认或被支持,他们更可能认为成为照顾角色是不公平的[28],承担家庭照顾责任是不利于他们健康发展的[29]。尤尔科维奇(Jurkovic)[5]研究发现亲职化儿童产生积极结果的原因是父母对家庭照料任务的认可和赞赏。正是来自父母的承认和认可,增强了儿童的自信,并用一种积极的观点评价自己[30]。也就是说,在亲职化体验中,如果儿童主观感知到的公平感越强,就越会对亲职化产生积极的感受,并对他们的发展产生正向影响;反之,儿童主观感知到的公平感越弱,就越会对亲职化产生消极的感受,给他们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父母可以通过对儿童照顾工作的认可和支持,提高亲职化儿童的公平感,让他们体会到亲职化的积极感受,降低亲职化体验带来的消极影响。
2.责任感
责任感是指儿童基于他们与被照料者的关系,对被照料者承担照顾责任和提供支持的感受[31]。胡珀(Hooper)等人[32]研究表明对家庭的责任感可以作为缓冲,保护儿童抵御在亲职化过程中产生的消极结果。霍尔(Hall)[33]认为儿童在亲职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是带给他们满意度和能力感的来源。沃吉塞扎克(Wojciszke)[34]也发现承担照顾角色和照顾责任可以帮助儿童产生自我效能感和能力感,进而提升对自我形象的正向认知。因此,当儿童在亲职化经验中体验到承担家庭责任获得的满意度和能力感时,一方面这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对自我形象的积极认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他们应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顺利过渡、发展到成人阶段。
3.复原力
复原力是指个体能够从挫折、困难和挑战中尽快恢复并进行积极调整的能力[35]。具有良好复原力的个体能够在遇到消极事件时发现有效的问题解决办法,并从中加强处事能力和获得人生经验[36],从而保持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增强自身的幸福感[37-38],帮助他们顺利向成年阶段发展[8]。儿童在亲职化过程中承担对家庭的照顾责任,在此期间会面临种种挑战和困难,若儿童具备复原力,便能够在亲职化带来的挑战和困难中,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这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让他们感到亲职化带来的积极感受,保护他们免于体验亲职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4.控制感
控制感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在影响和决定外部事件发展过程的预期结果中所起作用的主观判断和内心状态,这种内心状态反映个体在面对困难时究竟是积极应对还是消极逃避。控制感和应对努力(coping effort)相互影响,高控制感个体在面临压力和困境时,会积极努力应对,寻求改变,而努力后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会相对应地增强或减弱个体的控制感[39]。因此,若儿童在亲职化经验中积极应对其影响,并以其成功增强控制感,个体就能将亲职化带来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小,甚至转变为积极影响。
5.个性化
个性化即个体在压力环境或关系中保持自我[8]。亲职化过程是儿童和父母发生角色逆转,儿童被强加照顾责任和照顾角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处在压力环境或不良角色关系中。如果儿童在亲职化经验中缺乏个性化,不能保持自我,他们就更容易感受到来自亲职化带来的压力体验,进而导致消极的结果,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40]。因此,要加强培养儿童的个性化,帮助他们积极应对亲职化带来的压力体验,保护他们受到亲职化消极结果的影响。
6.照顾家庭的信心
在亲职化经历中,儿童所拥有的照顾家庭的信心与儿童的年龄、身心成熟水平、照顾家庭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感、施加给儿童的照顾任务的适宜程度以及儿童接受的教育程度有关[32,41-42]。如果儿童在照顾家庭时缺乏信心,他们更可能感受到亲职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不当等;而当儿童有自信能够成功完成家庭照顾工作,他们就更可能体验到亲职化的积极影响,例如提高生活技能、责任感和自主能力。因此,父母要及时对儿童承担家庭责任和照顾家庭的行为给予赞赏和鼓励,这有助于提升儿童照顾家庭的信心,体会亲职化带来的积极感受,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从个体自身因素出发,亲职化对儿童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的原因,分别是儿童感知到的公平感和责任感,获得的复原力、控制感和个性化,以及产生的照顾家庭的信心。它们帮助儿童知觉、体验亲职化带来的好处,产生对亲职化的积极感受,努力应对亲职化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帮助儿童抵御亲职化的不良影响,并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外界环境因素
1.文化规范背景下对亲职化的价值观
当文化规范背景下的价值观对个体照顾家庭的行为给予认可和鼓励时,个体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反之,则产生违逆感。霍尔(Hall)[33]研究发现相对于个人主义文化下的亲职化儿童,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亲职化儿童会产生更少的负面影响。这是因为在个人主义文化下,人们往往强调独立、自主;而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们强调家庭内部的团结,以家庭的整体利益为先。也就是说,集体主义文化下的父母对于子女承担家庭责任和照顾角色持有积极和认可的态度。而父母所持有的这种积极认可态度,可以使儿童更积极地看待亲职化[43],并保护儿童免于遭受亲职化带来的不良影响[44]。最后值得注意的是,集体主义文化下长大的儿童,在没有参与或被限制参与到亲职化过程时,会对儿童的发展造成伤害[5,19,33,45]。综上所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亲职化的价值观,会导致亲职化儿童产生不同的结果。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亲职化儿童会因为承担家庭责任和照顾角色,获得来自父母的认可和支持,从而产生积极结果,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2.家庭系统功能
拉吉(Laghi)等人[42]认为一个功能运转良好的家庭系统需要具备家庭凝聚力、家庭结构灵活性,以及家庭适应变化的能力。博尔切特(Borchet)等人[46]提出在家庭系统功能运转良好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他们可以利用家庭资源,积极地改造亲职化带来的消极经历,并注意到自我发展对自身的益处。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也认为家庭结构的灵活性可以帮助亲职化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即在家庭结构遭受到压力或重大挑战时,儿童可能会暂时承担父母的责任,而在这期间,如果父母对儿童承担的额外责任和角色给予鼓励和支持,建设性亲职化就出现了。建设性亲职化会促进儿童独立、自我分化以及产生其他积极结果,促进儿童实现良好发展[47-48]。所以,家庭系统功能的良好运转可以帮助儿童在亲职化经历中,获得来自家庭的认可和支持,保护儿童免遭亲职化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产生正向结果。
3.家庭支持
家庭支持包括父母的理解、鼓励和关心等情感性支持和工具性支持[49]。胡珀(Hooper)等人[26]认为父母给予亲职化儿童家庭支持,有助于儿童在亲职化经历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他学者也发现当儿童在逆境中发展时,来自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是预防他们在长期产生不良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50-51]。研究表明亲职化儿童获得积极结果的原因之一,是父母对家庭照料任务的认可和赞赏[5]。因此,儿童在亲职化经历中面临困难和挑战时,通过获得来自家庭的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不仅可以让他们解决困难,获得能力感和控制感,也可以帮助他们体验亲职化的积极感受,提升自我效能感。
4.照顾者和被照顾者的关系
亲职化儿童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好坏,会导致儿童获得积极或者消极的不同结果。有研究发现,年幼的照顾者和被照顾者之间不良的关系会给年幼的照顾者带来消极的影响[23,31,52]。亲职化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对家庭生活的满意度越高,他们也更愿意积极重构亲职化体验,并更能注意到亲职化带来的积极影响[46]。不仅如此,亲职化儿童与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密关系,有助于他们知觉亲职化经历的有益性,帮助提高他们的复原力和自尊[30],并对他们未来生活的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51]。以上这一过程可理解为在亲职化经历中,亲职化儿童和兄弟姐妹之间互相支持对方,互相帮助,解决困难[30]。因此,建立儿童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亲密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来自家庭成员的支持,知觉亲职化带来的积极感受,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