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示范矫正小学生肢体攻击行为的辅导案例

作者: 任清

摘要:行为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在班级中经常因为与同学言语不和、对同学的做法有意见、和同学观点不一致等问题出现打架、摔桌子等肢体攻击行为。心理教师采取了以下辅导策略:识别情绪,觉察行为动机;榜样示范,强化合理信念;自我接纳,重建同学关系;家庭干预,营造和谐氛围。辅导两个月后,学生的攻击行为得到矫正。

关键词:榜样示范;肢体攻击;合理信念;家校联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4-0058-05

一、个案概况

(一)基本情况

来访学生小A,男,9岁,汉族,就读于某小学三年级。小A是长子,家中还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弟弟。父亲是快递员、母亲从事电商经营。小A的身高较同龄儿童偏高,体格健壮。平日卫生习惯较差,说话偶有口吃现象。学习水平处班级中下游。人际关系较差,经常在班级中摔、砸公私物品并和同学打架,是班级同学眼中的“小霸王”。

(二)主要问题

班主任主述情况:在班主任组织下,小A和其父亲共同来到了心理咨询室。了解得知,刚开学还没一个月,小A就已经和班中多名同学发生肢体冲突,被几位同学家长联名上告学校,要求小A转班。班主任以及其他教师因为小A违反纪律,都曾对他点名批评,甚至要求他罚站、反思,点名批评。为了防止更多同学和他发生冲突,班主任还让同学们尽量远离小A。

来访学生和家长主述:几次肢体冲突都是因和同学的言语冲突引发。最严重的一次,小A将对方同学的课桌直接掀翻,险些造成双方身体上的伤害。在交谈中得知,小A认为如果和对方说不通就只有通过暴力才能“征服”对方。当问及和同学是如何进行交谈沟通时,小A显得有些激动,出现间断性口吃,以致一时无法描述具体情形。并且认为沟通并不能真正让对方认同自己,还有可能被欺骗。小A提到,自己在家中不听话、或者做错事时爸爸也经常会打他,挨打后自己就认错了。而小A父亲也确认了此事。

二、个案分析

(一)心理学因素

攻击性行为,指的是个体有故意侵害他人的倾向性。小学生由于好动会有攻击性行为,尤其小学男生更易出现此类行为。小A的性格急躁倔强,行事冲动,好胜心强,情绪易失控,具有典型胆汁质气质。在和同学的交往中,小A面对纠纷缺乏一定的沟通能力和技巧,导致内在情绪无法正常表达,加之长期形成的错误认知和家庭环境因素,使其心理发展失常。

(二)家庭和学校环境因素

小A是长子,母亲从事电商经营,还要照顾弟弟,基本无暇照顾小A。父亲是快递员,工作节奏快,文化层次不高,性格急躁,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由于平日忙碌,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在小A犯错时会对其采取打、骂的教育方式,这直接影响了小A的行为模式和认知。在学校,教师让同学们尽可能远离小A,防止被他欺负,这种集体的排斥让小A更有孤立感,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厌恶情绪,反而导致其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并和教师形成对立,失去对教师的信任,无法深层次地和教师沟通。

三、辅导目标

短期目标:纠正不合理认知,舒缓小A的愤怒以及和他人对立的情绪。以实现彼此认同为结果导向帮助小A,引导他从冲突行为中思考暴力是否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纠正他的不合理认知。

中长期目标:帮助小A树立与同学重建友谊的自信心,通过榜样示范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正确方式,使其建立合理认知以及正确行为方式。通过正负极强化,进一步坚定小A有能力和他人正常交往的自信,使他彻底放弃原有暴力沟通的惯性行为方式。帮助教师及家长(尤其是小A的父亲)改变教育方式,营造彼此尊重、和谐共生的班级、家庭氛围,进一步培养小A与他人交往的合理方式。

四、辅导方案

(一)辅导策略

1.识别情绪,觉察行为动机

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冲动,情绪容易失控,教师在处理攻击性行为时要遵循冷处理原则,千万不要“以暴制暴”,让矛盾激化。如果教师简单地以权威压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针对小A的情况,要认真倾听他的烦恼,并在他平静下来后引导他对冲突中自己的行为动机、感受、做法、想法、事件结果进行反思,进一步明确他在认知方面的不合理。

2.榜样示范,强化合理信念

在明确指出小A拥有不合理认知和错误行为后,怎样帮助他迅速建立合理的认知是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根据这一理论,我们选取影视作品中成人之间,现实生活中班级同学间、家庭成员间合理沟通的视频作为示范,让小A观看并和他交流分享看法,为小A同学树立正确行为的榜样。根据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强化理论,青少年的行为是可预测、可控制的。在实施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小A的行为变化,采用正负极强化的方法,对好的行为及时表扬,给予正强化,对不良行为,也要及时批评,帮助其克服原有的错误行为方式,帮助他在建立正确行为方式的过程中不断树立信心。

3.自我接纳,重建同学关系

根据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每个人都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问题学生的内心其实十分渴望被集体接纳,被同学肯定。通过榜样示范教给小A正确的交往技能后,还应帮助小A明白如何用令人愉悦的,而非不礼貌的方式表达自己观点。教师指导小A同学用正确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比如:运动、倾诉、写日记等,同时建议他培养如打篮球、踢足球等兴趣特长,在团队活动中进一步锻炼交往能力。尽可能地挖掘小A同学自身的闪光点,如体育能手、热爱劳动、精力旺盛、反应迅速等长处,让他建立起“我能行,我也不错,我也很棒”等积极向上的观念,提高其自信心。

同时需要与班主任沟通,安排比较有包容心、责任感强的学生和小A形成学习小组,约他参加一些活动,让其感受到同学间的友爱。以集体友好互助的氛围减轻其落寞无助感,使其通过正常的人际互动,构建良好的同伴关系,降低由于人际关系差所诱发的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

4.家庭干预,营造和谐氛围

我们常说每个问题学生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通过沟通得知,其实小A刚上一年级时,攻击性行为就初露端倪,班主任曾向家长反馈,但是家长因为工作忙,并存在“男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的错误观念,导致小A的攻击性行为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没能得到及时纠正。并且,父亲在小A犯错后,动辄拳脚相加的教育方式,看似在表面上教育了孩子,却给小A形成了错误认知,成了暴力行为的模仿对象,极大地强化了小A攻击行为习惯的固化。因此在咨询中要和家长建立合作,引导家长反思自身行为对孩子的行为方式的责任。明确孩子行为的转变必须要有和谐的家庭氛围,达成不再动手、耐心沟通的、一致的教育方式。

(三)辅导时间与约定

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与小A约定每周三下午第二节课后来心理咨询室进行辅导,并承诺辅导过程和内容全部保密。

五、辅导过程

(一)第一阶段:空椅对话,宣泄情绪,觉察行为动机

空椅子技术有三种形式,即倾诉宣泄式、自我对话式和“他人”对话式。对小A开展的空椅子法为“他人”对话式,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对话,还原当时的冲突场景,并在小A的情绪得到宣泄之后,进一步探索自己的内心想法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探索自己的行为结果和做出的初衷是否一致,纠正错误认知。同时,引导他感受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带来的伤害。考虑学生年龄较低,为了增强代入感,我利用玩偶开展角色扮演,复现对话:请小A选择一个玩偶代表自己,另一个扮演情境中的同学,两个玩偶分别放在椅子上,模拟当时场景展开互动。

开始前我先请小A回忆了最近发生的令他印象深刻的一次冲突。并且告诉他在过程中我会随机问一些问题(以下对话中的“生1”“生2”为小A所回忆的冲突中的同学,“师”为心理辅导教师)。

生1(女):你为啥把我的书弄湿了,你得赔我。

小A:不是我弄的,谁说是我弄的。

生2(女):是你的杯子倒了水,洒了一地把她书包弄湿的,我都看见了。

小A:我不是故意的,我也不知道杯子咋就漏水了。

师:你知道杯子倒了吗?(明确行为动机)

小A:我出去上厕所的时候挪凳子,碰到了杯子,我知道杯子倒了,我以为有盖子,水不会洒出来,我不是故意的。

师:那你和同学好好解释了吗?(发现能力不足)

小A:没有。

师:那他们怎么说的?

生1(女):你就是出去的时候故意把杯子弄倒的,我书包都湿了,书也湿了,我不要了,你得必须赔我新的。

师:现在你想怎么办?(引导小A觉察情和绪错误的行为动机)

小A:我也不知道,觉得她们好烦,太烦人了。

师:接下来你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小A:不要了是吧,我帮你扔了。

小A自述,他说着就把同学的书往窗外扔,两位女同学前来争抢,争抢中,一名女生眼角被书脊砸伤。

师:此刻你觉得两位女同学心里是怎样想的呢?

小A:她们俩应该很怕我了,可能以后再也不想和我说话了吧。

在小A的叙述中,这次的冲突在其他同学报告班主任后得以平息。班主任对小A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要求他向两位同学道歉。

师:老师相信你是个善良聪明的孩子。现在你对这件事的感受是怎样的?

小A:我觉得班主任处理得不公平,我不是故意的,却还要在班上批评我。

师:那么,你觉得你的解决方式实现了你想要的结果吗?你想要的结果是什么?

小A:(点头)她们俩应该都很害怕我了,以后不会再和我玩了。

师:你想要的结果就是她们都再也不想理你了吗?在班级里你和很多同学都发生过冲突,很多同学都被你打败了,越来越多的人都不想和你玩了,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小A:不是。不过他们不和我玩,我自己一个人玩也没啥。

师:是的,自己一个人也能玩。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因为他们的孩子害怕你,所以告到学校,要求你转班,这是你愿意看到的吗?就算给你转到了一个新的班级,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再发生了吗?你依旧觉得通过拳头征服别人,让别人害怕是正确的吗?

小A沉默不语。

师:通过刚才的对话,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为什么其他的老师和同学不知道呢——你现在能想想吗?或者说,你可以说说怎么做才能让他们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小A:我应该好好向他们解释,我真不是故意的。

师:如果现在让你重新经历这件事,你会怎么为自己解释?

小A:(低下了头)我不会,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而且他们也不会相信我说的。

师:那你想学会怎么和别人解释、沟通吗?

小A点头。

师:别人相信不相信,只有做了之后才会知道,先别着急,想学你就一定能学会。那么,在刚才的这件事中,你觉得自己做的不对,或者让整个事情变得严重的地方是哪里?

小A:我不该扔她的书,那样就不会把她打伤了。

师:那你觉得还有别的办法吗?

小A:我可以把我的书给她,但是我想她不会要。

师:为什么?

小A:我的书比较脏。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小A摇头。

师:你观察过班级里其他同学发生冲突是怎么解决的吗?

小A:(先是摇头,随后说)都是告诉老师吧。

师:老师觉得你很真诚,你愿意下次我们一起学习一些和别人沟通的方法吗?在接下来的一周里,你也可以观察一下班级里其他同学在发生冲突时是如何解决的,下次我们交流。

(二)第二阶段:焦点解决榜样示范建立合理信念行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