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干预中小学生考试焦虑

作者: 戴斌荣 许思远

家校协同干预中小学生考试焦虑0

摘要:考试焦虑不但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影响其心理健康。为了在家校协同的视域下预防和干预中小学生的考试焦虑,采用考试焦虑量表对5年级和8年级学生进行测试,从中选出考试焦虑得分高于20的5年级和8年级学生各30名进行家校协同干预。结果表明,家校协同干预显著降低5年级和8年级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

关键词:家校协同;考试焦虑;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9-0010-05

一、问题提出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方式,对中小学生来说,考试是司空见惯的事,但仍有不少学生在面临考试时会产生焦虑,即考试焦虑。它是由考试场景引起的,对考试结果起负面影响的情绪反应,具体表现在个体的认知、生理唤醒和行为三个方面。许多研究都发现,中小学生考试焦虑问题较为普遍。有研究通过对419名小学、初中、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中小学生考试焦虑问题普遍存在,其中初中生最为突出[1]。黄琼和周仁来[2]对788名中小学生考试焦虑进行问卷调查,发现30.08%的学生存在高考试焦虑。这些研究都表明,中小学生的考试焦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考试焦虑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影响其心理健康。Embse、Jester和Roy等[3]通过对考试焦虑方面的实证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考试焦虑与学业成绩均呈现负相关。此外,考试焦虑还影响学生的情绪、社会适应及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活动[4-5]。更有甚者,具有心理障碍的高考试焦虑者可能会产生自杀行为[6]。因此中小学生的考试焦虑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家校应当协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干预。

在考试焦虑预防方面,国内外已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Conroy、Hong和Poznanski等[7]通过家校协同对美国佛罗里达州某小学5年级女生的学习焦虑进行成功干预。赵献梓和王剑彪[8]通过家校协同对河北省某中学6个班级学生的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结果既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缓解了学生的焦虑情绪。这些研究都表明,家校协同能够有效干预学生的焦虑或考试焦虑。

以往学生的考试焦虑干预研究多依据理性情绪疗法和放松疗法,以团体辅导和训练的形式予以实施。理性情绪疗法团体辅导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国外有研究对10名有高考试焦虑的学生进行8次理性情绪疗法的团体辅导,结果显著降低了被试的考试焦虑[9]。严励、王艺璇和徐赫等[10]对北京市某中学初三学生开展3次基于理性情绪疗法的认知行为课程,结果降低了被试的考试焦虑。放松疗法的团体辅导也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有研究发现,在参加了以放松疗法为主的团体辅导之后,被试的考试焦虑程度有所降低[11]。杨润涛、黄雪薇和丁惠卿[12]研究发现,在放松训练基础上结合豁达进取的认知信念,能减缓被试的考试焦虑。综上,本研究以家校协同的方式,采取理性情绪疗法和放松训练的团体辅导干预中小学生的考试焦虑。

关于家校协同的干预策略,研究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探讨。首先,家庭和学校就家校协同教育理念要达成一致。家校只有思想统一,才能发挥育人的良好效果。其次,要创新以学校为主体的互动合作模式,丰富以家长为主力的家校合作内容。比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座谈会,举办家长关心的主题讲座,定期举办家长会等,让家长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提高其对教育的归属感和责任感[13]。最后,建立多元的信息沟通平台。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家委会微信群、班级微信群、公众号和在线课堂等平台,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和沟通。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定期推送有利于家长与孩子亲子关系的“家庭教育指导专题”,例如如何缓解考试焦虑情绪[14-15]。

本研究的学生考试焦虑家校协同干预包括学校层面和家庭层面两个部分,其中学校层面包括团体辅导活动、家长座谈会、主题讲座、网络平台传递知识四个方面,家庭层面包括三个方面;配合学校的团体辅导活动、参加学校举办的活动、加强与学校的沟通。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江苏省盐城市某实验学校的5年级和8年级学生,他们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对其进行“考试焦虑量表”测试。选取得分在20分以上的5年级和8年级学生各30人,在5年级和8年级中各随机抽取15人作为实验组,其余各15人作为对照组。具体情况是:

实验组被试:5年级15名,年龄为11.47±0.52,考试焦虑得分为25.00±4.47;8年级15名,年龄为14.13±0.74,考试焦虑得分为28.20±2.83。

对照组被试:5年级15名,年龄为11.67±0.49,考试焦虑得分为25.27±5.21;8年级15名,年龄为14.40±0.63,考试焦虑得分为25.80±4.24。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试焦虑得分差异进行检验。发现5年级被试在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的考试焦虑得分(25.00±4.47,25.27±5.21)差异不显著(t=-1.00,p=0.33>0.05),8年级被试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考试焦虑得分(28.20±2.83,25.80±4.24)差异显著(t=5.83,p=0.00<0.01),表现为实验组被试的考试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被试的考试焦虑得分。

(二)研究工具

“考试焦虑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萨森(Sarason)编制,国内学者王才康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4。量表共37题,采用二分法计分(回答是计1分,回答否计0分),得分越高表明考试焦虑程度越重,20分以上为重度。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

(三)学校干预方法

实验组被试接受家校协同的干预即学校干预和家庭干预,对照组被试不接受干预。学校干预主要包括家长座谈会、团体辅导、主题讲座、微信平台知识推送等四个方面。

1.家长座谈会

家长座谈会安排在团体辅导开展之前,由主试和班主任负责召集学生家长,在学校心理活动室进行。时间选在某周六上午,历时半天。目的是在团辅干预前了解每名被试的家庭环境,并就干预内容向各位家长做简要的介绍,让被试家长对接下来的干预活动有初步的了解。具体做法是,首先,让每一位家长谈谈孩子的学习、考试、考试焦虑的表现;其次,向家长介绍考试焦虑的现状、危害及原因;最后,向家长介绍干预的团体辅导时间安排,以及需要家长配合完成的任务。通过家长座谈会让家长认识到家校协同降低孩子考试焦虑的重要性,恳请家长理解与配合。会上由主试负责建立微信群,让被试家长入群。

2.团体辅导活动

根据理性情绪疗法和放松训练法制定降低考试焦虑的团体辅导活动。运用“气球呼吸”“渐进肌肉放松训练”引导被试掌握放松技巧;运用“真情流露”“我的考试观”等心理游戏让被试识别自己对考试的不合理认知;运用“与我的考试观辩驳”“分享学习策略”等活动修正被试的不合理信念,建立对考试的自信心。团体辅导活动在学校心理活动室进行,每周进行1次,每次约45分钟,历时两个月,共进行8次。每次活动的干预内容与目标见表1。

3.考试焦虑主题讲座

考试焦虑主题讲座安排在团体辅导活动开展到一半即团辅第四次和第五次之间,采用线上的形式面向家长举办。目的是巩固前四单元的团体辅导成效,引导家长协同做好孩子的考试焦虑干预。讲座首先了解前四次干预活动中家长协同情况,再教给家长一些与干预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最后指导家长如何更好地协同学校做好孩子的考试焦虑干预。着重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什么会产生考试焦虑、如何帮助孩子缓解考试焦虑等方面进行宣讲,并通过互动方式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

4.微信平台知识推送

利用家长微信群定期向被试家长推送缓解中小学生考试焦虑及提升学生学习策略相关的文章和视频,便于被试家长了解学生考试焦虑的相关知识。

(四)家庭干预方法

家庭干预学生考试焦虑的方法主要包括配合学校的团体辅导活动、参加学校举办的会议和讲座等活动、加强与学校的沟通等三个方面。

1.配合学校团体辅导活动

在每次学校团体辅导活动后,家长会收到纸质宣传单,内容是对当次活动进行概述,请家长阅读后陪伴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课后任务。与8次团辅对应的内容与干预目标见表2。

2.参加学校活动

家长在座谈会中与老师沟通交流孩子的在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对待考试的态度与行为等,并就如何开展家校协同干预孩子的考试焦虑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团体辅导活动进行到一半时,家长参加学校举办的考试焦虑主题讲座。通过讲座,家长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考试焦虑,如何帮助孩子缓解考试焦虑等。同时家长要向老师反馈孩子在家完成团辅作业的情况,老师恳请家长继续做好协同配合。

3.加强与学校沟通

家长及时学习老师推送的考试焦虑相关文章或视频,对不理解的地方及时向其他家长或老师请教。家长定期与老师沟通孩子在家的表现及完成团体辅导课后任务情况,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协同。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实验组干预前后及对照组前后测考试焦虑分数差异进行t检验。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考试焦虑得分的差异

经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1)5年级被试:干预后,实验组考试焦虑得分(15.60±9.18)与对照组考试焦虑得分(22.40±3.29)差异显著(t=-3.24,p=0.01<0.05),表现为实验组的考试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考试焦虑得分。(2)8年级被试:干预后,实验组考试焦虑得分(17.53±7.40)与对照组考试焦虑得分(23.87±6.93)差异显著(t=-2.31,p=0.04<0.05),表现为实验组考试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考试焦虑得分。(见表3)

(二)实验组和对照组组内前后测考试焦虑得分的差异

经相关样本t检验发现:(1)实验组被试:5年级干预前考试焦虑得分(25.00±4.47)与干预后考试焦虑得分(15.60±9.18)差异显著(t=4.57,p=0.00<0.01),表现为干预后的考试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考试焦虑得分;8年级干预前考试焦虑得分(28.20±2.83)与干预后考试焦虑得分(17.53±7.40)差异显著(t=5.30,p=0.00<0.01),表现为干预后的考试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考试焦虑得分。(2)对照组被试:5年级前测考试焦虑得分(25.27±5.21)与后测考试焦虑得分(22.40±3.29)差异显著(t=3.19,p=0.01<0.05),表现为后测考试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前测考试焦虑得分,但从焦虑程度等级看,均数都在20分以上,同属于重度等级;8年级前测考试焦虑得分(25.80±4.24)与后测考试焦虑得分(23.87±6.93)差异不显著(t=1.31,p=0.21>0.05)。(见表4)

四、讨论

本研究显示,5年级实验组被试经过家校协同的干预后,考试焦虑得分显著下降,且均数从大于20分变为小于20分,焦虑程度的等级也下降了;而5年级对照组被试没有接受干预,他们的考试焦虑得分也显著下降,但均数仍大于20,考试焦虑程度等级没有变化。8年级实验组被试经过干预后,考试焦虑得分显著下降,8年级对照组被试没有接受干预,他们的考试焦虑前后测得分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家校协同的干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

考试焦虑是个体在考试情景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体验,受到内部因素如个体的人格特质、认知和行为方式,及外部因素如家长的期待、老师的要求等因素的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特点包括习惯性与调整性两种模式。习惯性模式受到先天和环境的影响,是个体应对外界的常见模式;调整性模式则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获得,长期实践即转化成习惯化模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