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你大胆地往前走
作者: 郭业玲
摘要:一名六年级女生出现幻觉,总觉得有人尾随着她。心理教师通过绘画心理技术,帮助来访学生厘清原委,宣泄情绪,就画论画,教学自护;期间,心理教师还运用直面技术,引导来访学生化解恐惧和怨恨情绪。通过辅导,来访学生解开心结,其后学校组织的心理排查显示,该生在辅导后一直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关键词:绘画直面技术;情绪宣泄;绘画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30-0052-04
一、个案概况
小W,六年级女生,因情绪低落,担心自己有心理问题主动到心理咨询室求助。
小W自述:最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总感觉有个男人的身影跟着我,停下脚步扭头看,却看不见人。晚上无法入睡,常常直到凌晨才睡着,还会做噩梦。进来食欲不振,上课时昏沉沉的,无法集中注意力。
家庭概况:小W的父母在外地做餐饮生意,平时很少与家里联系。爷爷、奶奶带着她和弟弟一起生活。其中爷爷接受胃癌手术后卧床静养,奶奶照顾老伴和两个孩子。
班主任反馈:小W性格内向。近段时间上课要么打瞌睡要么发呆走神,精神恍惚,作业的完成情况也没有以前好。
二、分析评估
(一)原因分析
生物因素:小W,已进入青春期,身体迅速发育,性生理逐步成熟。情绪变化加剧,相较从前多恐惧、不安全感等情绪。无躯体性疾病和精神病史。
心理因素:小W性格内向,极其敏感。缺少父母关爱,缺乏安全感。
社会因素:(1)亲子沟通不足。父母忙于生计,很少顾及孩子,缺少亲子间的情感联结。
(2)社会支持系统差。小W和同学交流不多,没有好朋友,很少找人倾诉心事。
(3)负性生活事件。小W曾讲述,自己在一次放学回家途中遭遇“坏老头”袭胸。
(二)评估与鉴别
综合所收集的信息,小W自知力完整,存在一定程度的睡眠和情绪困扰,但能坚持上学和做作业,没有出现泛化情况。小W出现的“幻觉”并非精神疾病的幻觉,是一种应激反应的错觉。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三、辅导过程
(一)第一次辅导——收集资料,建立关系
小W 走进咨询室时低垂着头,小声而礼貌地说:“老师好。”我笑着回应并引导她坐下来,她坐在了椅子的三分之一处,开口说:“我好像有心理问题了。”说着呼吸变得急促起来。
我拍了拍她的肩膀,让她向后靠在椅背上。然后,我邀请她一起做正念放松式深呼吸练习。在几次练习后,小W觉得放松下来,她闭着眼睛休息了一会儿,自述感觉好多了。
初次见面,小W表示自己不想也不敢说出实情,随后简单回答了一些家庭基本情况。结合她的家庭背景,我与她深深地共情:“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你一定很想念他们吧。现在六年级了,学习压力也大了,你睡不好吃不好,也没法认真听课,所以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害怕了。”小W听了,泪如泉涌。
会谈最后,我肯定了她的主动求助行为,建议她用正念呼吸法缓解焦虑和失眠,约定下周咨询。
(二)第二次辅导——厘清原委,宣泄情绪
一周后,小W如约而至,我又一次强调了保密原则:“放轻松,你在这里是最安全的,你可以完全地信任我,你可以说你任何想说的话。”终于,她愿意敞开心扉,说出她曾遭到一个“坏老头”的猥亵。
1.事件经过:
两个星期前,放学后,小W因为倒垃圾推迟离校,出校门时天快黑了。当她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等红灯时,发现有个六十多岁的“老头”,站在离她很近的右后方。绿灯亮了,她快步走上斑马线,谁知道那个“坏老头”竟然追上来摸她的胸,她本能地用胳膊阻挡了一下,吓得立刻就跑,也不敢回头。但她感觉到那个人好像在奸笑。一路上,小W既生气又害怕。但由于奶奶脾气暴躁,小W不敢跟她说这件事。后来的一段时间,她吃不下去饭,夜里根本睡不着,心里很憋屈、难受。
2.宣泄情绪:
师:我能理解你的心情,要是我碰到这样的事,也会很气愤、很难过!
小W:老师,我怕以后还会碰到那个坏人。最近几天,我总感觉有人跟着我,但回头也没看到人。每天晚上我都要到凌晨才能睡着,饭也吃不下。
我抚摸了她的头,抱了抱她。
小W:我在想,怎么有这么讨厌的人!我恨死他了,警察叔叔也不抓他,怎么才能让他得到惩罚呢?(她说着攥紧拳头,气哭了)。
师:我可以通过绘画让你心情好受些,我们来试试?
我让她在画板上画出了这个她特别怨恨的人(见图1)。
师:你可以痛骂他一通,也可以拿着画笔,对他指指点点,(教师示范)就这样一边说一边画。
小W:(发泄地)你做了这样的事情,你说你还像不像人!你的家人也不会原谅你,你的孙子孙女知道了,还会叫你爷爷吗?你应该流落街头,让所有人都知道你是坏蛋!(语气激烈,充分发泄自己的情绪)。她边说边把先前画好的眼睛和鼻子擦没了(见图2)。
师:你觉得他会对你说什么?
小W:他肯定会一个劲地说“对不起”。
师:如果他对你说“对不起”了,你会原谅他吗?
小W:我不会原谅他的!
师: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小W:现在我心里没那么“堵”了,感觉嗓子也舒服些了。
我又让她将这个人物画涂黑,再把它全部擦掉。
师:你知道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吗?
小W:老师,我知道你不是让我原谅他,而他这样的坏人将来一定会遭到报应的!我前段时间担心、害怕、气愤、后悔。刚才我把我的愤怒、憋屈都说出来了,确实觉得挺轻松的。这样做不是背叛我自己,而是放过我自己,将来我还要长大、还要生活。老师,太感谢你了!
绘画对于情绪处理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情绪宣泄可以首选绘画直面技术,它类似于“空椅子技术”。直面技术未必能帮画者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的确能帮助绘画者做好情绪宣泄。
本次辅导结束前,我让小W回去画一幅“房—树—人”画,下周带来。
(三)第三次辅导:就画论画,教学自护
一周后,小W如约而至,神情比前两次平静很多,并向我展示了她的“房—树—人”画(图3)。我与她看画、聊画,并在同时告诉了她一些预防性侵和自我保护的知识。
1.就画论画
小W:(微笑着)我画的是一座高大又华丽的城堡,里面有一位漂亮的公主,大大的眼睛,头戴王冠,穿着公主裙。在城堡外的蓝天白云下,小鸟在自由地飞翔,一棵大树紧挨着城堡,树底下有草坪和鲜花。我把画起名叫“梦幻城堡”。
师:从你的画上,我看到了你的自信,积极向上,做事认真、追求完美。但是,你的房子、树、人都画在一条基线上,说明你还是存在一定的焦虑不安。左边的太阳很淡很小,说明你渴望母亲的关爱。高大的城堡和闺房中的公主,都体现了需要保护的心理。
小W:是的,确实是这样!我每天都盼着妈妈能回来陪伴我。
2.教学自护
师:小W,除了别人的支持,我们也要学会自我保护。放学要结伴而行,尽量不要单独行走。外出要告诉家人目的地和回家时间。不去偏僻人少的地方。牢记父母电话和报警电话。不吃陌生人递来的食物、饮料。遇到坏人,要往人多的地方跑,大声呼救。女孩子穿泳衣的身体部位是不可以被人随便触碰的,要学会说“不”。万一被人侵犯了,要记住坏人的模样,及时跟家长和老师说,尽早报警,让警察早点抓住坏蛋。不要自己憋在心里,更不要自责。这并不是你的错,一切都是坏人的错,坏人最终是要受到惩罚的。我们自己还要继续和家人、朋友快乐地生活。
小W:我要学会自己保护自己,谢谢老师!
师:画上显示你在人际交往上可以再积极主动些,如果过于封闭自己,别人很难走进你的内心。所以,今后你可以试试多交朋友,最好能有闺蜜,平时和她说说心里话,也可以多与爸爸妈妈通话或者留言给他们。
此次咨询后,我又联系班主任,请班主任告诉家长多给孩子打电话,增强情感联结。还请班主任给小W安排了一位开朗热心的同桌,鼓励她多参加集体活动,调动她的社交积极性。
三、小W的近况
2023年暑假,学校开展了暑期心理排查大家访活动。我特意请小W的班主任在家访时让孩子画一幅画拍照传给我。看到小W的画(图4),我放心了很多。
此次小W用彩色画图,整个画面清晰明艳,画中的女孩身着橙色的裙子,是个很有活力的形象,悠闲地荡着秋千。人离大树很近,说明她现在很重视自己的学业。粗壮的树干和茂密的绿色树冠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力量感。房屋有门有窗,说明她愿意与人沟通。
小W呈现这么好的状态有以下几点原因:那个经常在红绿灯摸女孩子的人被公安局抓住了;小W的妈妈回来陪读了;更让小W开心的是,她摇号摇上了“城区最好的初中”。小W深深地感受到了妈妈、老师和同学对她的关爱,内在的动力被激活。面对即将到来的初中生活,她有压力,有不确定,但同时也在做准备,迎接新的挑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W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阅历的丰富,心理日趋成熟、人格逐渐完善!
女孩,你大胆地往前走吧!
五、案例反思
本案例中的小W是城市留守儿童的缩影,他们缺少父母的陪伴,缺乏安全感。更不幸的是,小W还碰到了“色狼”,这一负性事件给她幼小的心灵又增加了一重阴影。三次辅导次数虽少,却帮她解决了一些情绪问题,帮这个女孩重新认识了自我,增强了信心,准备开启新征程。
心理教师通过绘画直面技术让小W的怨恨情绪得以宣泄,再通过“房—树—人”绘画对来访做评估,与画者就画论画,在沟通中治疗,最后再用绘画来检验辅导效果,通过前测后测的比较,看出来访的发展与不足,随时可在咨询方向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学校心理教师要学用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并适时地、恰当地把握好绘画疗法的评估、治疗和检验三个功能。
小学高年级学生到了青春期,会有“讲什么都听不进去”的现象,有些老师单方面地认为是学生“叛逆”了。其实这是教师根本不知道学生心里在想什么。此时,绘画就是最合适的工具,绘画是孩子认识世界、与外界进行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表达的载体,更是教师走进学生内心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闵宝权,大津秀女. 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临床应用实践手册[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2]严虎,陈晋东. 绘画分析与心理治疗手册(第2版)[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6.
[3]严虎. 孩子的画会说话:写给父母的绘画育儿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22.
[4]仲稳山. 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中的色彩心理[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6):51-55.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 孙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