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开心灵保护伞

作者: 郑清年 方兰芳

撑开心灵保护伞0

关键词:困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不合理认知;求助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31-0032-05

【活动理念】

当前,初中生常在学习、交友、适应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迷茫、困惑、困难,但这个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暴涨、自尊心强且脆弱,抑制了求助行为,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罗敏[1]在《中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提到,学生心理健康统计调查显示,存在心理问题或有问题倾向的人数占 20.30%,而主动求助心理辅导的学生仅为 5.8%,求助人数比例明显低于问卷调查显示的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占比。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援助的人数,仅有 1/4。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求助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受到个体因素、施助者因素和情景因素的多层次影响。本活动设计聚焦影响心理求助多种因素中的认知因素,将调整关于心理求助行为的不合理认知作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困境案例引发思考,使学生建立主动求助的意识。

设计从人际困境的视角切入,运用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求助带来的积极力量,在对问题的探究中看见关于求助行为的不合理认知,转变认知,建立求助的意识,生发出求助的勇气,敢于撑开自我的心灵保护伞,帮助自我成长。

【活动目标】

1.通过“陷入沼泽”活动,让学生体验陷入困境的不适与难受,初步感受求助带来的希望感。

2.通过“大林的独白”情景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认识到求助的意义和关于求助的不合理认知。

3.通过小组辩驳、微课学习进一步纠正关于求助的不合理认知,建立理性思维,感受积极求助的力量。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感受到求助带来的力量,增强求助的意愿。

活动难点:调整关于求助的不合理认知,勇于求助。

【活动准备】

课件、音频、雨伞、彩带、微课、学习单等。

【活动对象】

初二学生

【活动时长】

45分钟

【活动过程】

一、狂风暴雨启入境:困境初体验

(一)活动导入

在生活中大家是否经历过以下的困境,请同学们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相应的动作。

比较符合——用一根手指拍打桌子;

符合——用三根手指拍打桌子;

特别符合——用五根手指拍打桌子。

具体困境如下:

(1)你是否遇到过跟好友闹掰不知如何解决或者感到懊恼的困扰?

(2)你是否经历过不知道怎么跟父母相处或跟父母争吵后不知如何处理的困扰?

(3)你是否经历过某个科目怎么努力就是提不上去或想考好但做不到的困扰?

(4)你是否经历过难以接受身上某些特征的困扰?

(二)活动分享

下雨天,遇到什么程度的雨时你会选择撑伞呢?

师小结:生命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境,如学习、人际、情感等方面的困境,不同程度的困境就如不同大小的雨势,我们会根据自己所需去选择是否需要雨伞。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热身,活跃氛围,为接下来活动情景做铺垫。

二、深陷沼泽逃逃逃:困境深体验

师: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地方,路上你们会经历各种风景,可能是暴雨天气,可能是美丽的彩虹。让我们一起出发吧!首先,我们来到了沼泽地,不幸的是有部分同学深陷沼泽之中。

(一)活动步骤

1.两人为一组,一方是被绑者,由另一方帮忙捆绑。

2.捆绑要求:双手手腕处相对且紧贴在一起,在手腕最细处将彩带绕圈打死结。

3.被绑者想方法尽力解开手上的绳子。

(二)活动分享

1.采访解绑的同学:你是如何解开的,在这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生:用嘴解开的,嘴巴好痛。

生:他帮我的,本来很痛,邀请他帮忙后就很轻松,也很简单。

2.采访未解绑的同学: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你有什么方法解开?

生:很难受、很痛,我用了笔戳、嘴巴咬,现在没有办法了。

师:可否邀请老师或同学帮帮你呢?

3.采访未被捆绑同学:你想过帮他吗?

生:有,觉得他们很痛。

生:没有,我想,他没有叫我帮忙,可能是他觉得自己可以。

师:同学们陷入沼泽地中时,为了能解开绳子,想了很多办法,有同学在自己解不开时请人帮忙,困难迎刃而解。

设计意图:通过用彩带打结者和被绑者的角色分配创设沼泽情景,让学生感受陷入困境的难处和求助带来的力量,引出“有时候很难的事情,当借助外力时就变得很简单”,并为接下来的提问做准备。

三、风雨来临几时需:求助解困境

师:刚有同学提到,虽然看到沼泽中同伴很痛苦,但他并没有求助,所以没有主动帮助他。接下来我想问的是:在生活中你们有过求助的经历吗?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求助?

提问:你在生活中有过求助的经历吗?

生:上次数学考差了,就去找肖同学帮我。

生:我喜欢足球,但是有一个动作我一直学不会,就问了教练。

思考:在什么时候会求助?

生:在需要帮助的时候。

生:在痛苦的时候。

生:在自己做不到的时候。

师小结:是的,当我们在痛苦的时候、感到困惑迷茫的时候、超出自己能力范围自身解决不了的时候,我们是需要向外求助的。当然,在我们想要满足自己某种需求,比如知识的需求、情感的需求、物质的需求等时,我们一样可以向外求助。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是否有求助经历”和“在什么时候求助",激发学生联系自身体验,为接下来的探讨做铺垫。

四、风雨来临大作战:求助大辩驳

师:恭喜同学们通过了沼泽地,现在请继续跟着老师的步伐往前走。在半途中,突然下起了大暴雨,大家跟着老师躲进山洞里避雨,可我发现有一个孩子在外边淋雨,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了解一下情况。

(一)案例分析:大林的独白

1.播放案例音频:

我是大林,来到初中已经快一年了,我还是常常想念以前的同学,无论是吃饭还是活动,我始终独自一人……我无法融入他们,就连课间,我也只坐在位置上静静地望着走廊上快乐打闹的他们,他们时不时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校园生活非常无趣,我一点也不开心。我承包了宿舍所有的内务,希望他们能喜欢我,但结果并不如我所想。晚上宿舍的卧谈会,他们谈论的话题我完全插不上话,偶尔主动地说上一句,换来的却是良久的沉默。有时,面对走过来的同学,我想问:你们需要钱吗?我可以借给你。只是为了让他们跟我多说两句话……爸妈说,我主动一点就可以交到新朋友了,但为什么他们还是不理我?

我现在真的好想念我小学的朋友同学,可是他们现在跟我不在一个学校。我也想把我经历的一切说给爸爸妈妈听,可是看到他们忙碌和疲惫的身影我欲言又止……我也曾经几次走到心理教师的办公室门口,但我始终没有勇敢地走进去。

我的心情就和此时灰蒙蒙的天一样,好沉重,很痛苦。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在每一个孤独的夜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道光。

2.提问:大林正经历什么?

生:没有朋友。

生:无法融入班级。

3.思考:当他想寻求别人帮助的时候,他担心什么?

学生答案汇总:别人帮不了我;求助代表脆弱;求助会麻烦他人;不想被拒绝;我不值得被帮。

师:正因为有这些不恰当的想法,大林迟迟不愿求助。现在请你们帮帮他,每个小组领取任务,分工合作。

(二)小组合作与展示

1.小组讨论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辩驳一个不恰当的想法,并结合自身经历举例论证。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进行汇报,汇报时长为1分钟。汇报结束后可接受其他同学对观点的辩驳和补充,全班同学参与该过程,时间为3分钟。

2.小组汇报展示

观点一:别人帮不了我

生:上次考砸后请教了同学、老师,然后成绩回归平稳,所以是有用的。只不过有时候我们要找对帮我们的对象,就像在外面迷路要找警察叔叔,而不是找医生一样。

生:有些人总不去尝试,处在空想的状态之中,但1%就是大于0%,所以要勇敢地去求助。

生:有时候不是别人帮不了你,而是你的要求不合理,比如你想让我给你买一部手机,那是不可能的。但你想让我帮你提一下东西,那没有问题。所以不是别人帮不了你,而是要求要合理。

观点二:我不想被拒绝

生:被拒绝是因为你没有找到不拒绝你的人,但你可以在一次一次的拒绝中找到那些愿意帮助你的人,所以你需要去尝试。

生:我也被拒绝过,我觉得很正常。我们谁没有被拒绝过呢,所以我们要给别人拒绝我们的机会,这样才能成长。

生:别人拒绝你,可能是有自己的原因,比如他不会,他没有时间,我们要相信人性是善的,况且他只是拒绝帮你这件事,又不是拒绝你这个人。

观点三:求助则代表我脆弱

生:求助不代表我很脆弱,你看XX不是很厉害吗,但他也会去问其他同学问题。爸爸妈妈有时候也会请他人帮忙,但你有觉得你的爸爸妈妈很脆弱吗?也没有。

生:求助是为了解决问题,当我求助后解决了问题,这是我的一种智慧和能力,这不是脆弱,而且求助不等于失败,这不能等同。

生:我们都不是万能的,我们都需要帮助,所以求助是很正常的事情。再说,我们不可以脆弱吗,为什么要一直坚强。

师:感谢各位同学精彩的辩驳,在你们的帮助之下,雨中的大林调整了自己不恰当的想法,终于踏出了第一步,勇敢地求助。它撑开了这把心灵保护伞。在雨中有了自己的守护者。你们觉得这把伞上有什么呢?

生:有朋友、有老师。

生:有力量、有爱。

师:是的,有专业的力量,有亲友的爱。雨中的大林打开了自己的保护伞,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样,状态也越来越好。

恭喜你们再次闯关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导入,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善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辩驳不合理认知,调整认知,再通过质疑巩固合理的认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部分——调整不合理认知,踏出求助第一步,勇于求助。

五、勇敢赋能撑伞记:求助终助我

师:现在我们来到了本次旅途的最后一站,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微课,思考本节课的收获。

(一)播放微课

微课内容:一个人自我成长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助,一种是求助。自助是依靠自己的擅长与能力,向内生长。求助是弥补自己缺乏的能力,向外生长。当我们有能力去完成时,我们不需要求助。但很显然,没有一个人可以完成所有事情,当我们在痛苦的时候、感到困惑迷茫的时候、超出自己能力范围自身解决不了的时候,我们是需要向外求助的。当然,在我们想要满足自己某种需求,比如知识的需求、情感的需求、物质的需求等,我们一样可以向外求助。求助的对象包括无条件爱你的家人、能提供建议的老师,同一段人生旅途的同伴,以及专业的心理人士。

向人求助是解决困难的必要手段,借助外界的力量帮助我们越过定式思维的藩篱、突破个人能力的局限,明晰内心的选择,生活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在生活中,向人求助似乎变得越来越难。社会越来越原子化,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却变得越来越薄弱。我们因为害怕别人的评价而迟疑,我们因为担忧自己的需求不被接受而感到羞耻,我们因为听到太多别人嘴中的“自己的事自己做”而不敢开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