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物件排列”提升初三男生力量感的个案辅导
作者: 郑丽红摘要:一名初三男生网课期间出现矛盾纠结的心理状况,希望自己优秀,但上课拖拉、作业完不成,行动乏力,想要追赶却没行动,想要运动却不能走出家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冲突让他备感痛苦。心理教师采用小物件排列技术对学生进行辅导,引导学生认识到以前的限制性信念,逐步提升其行动力,在运动及学业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辅导效果较好。
关键词:小物件排列;行动力;初三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32-0047-05
一、个案概况
小高(化名),初三男生,身高一米九多,身材微胖。上网课之初每天的非学习使用手机时长达六七个小时,成绩中等偏下。排行老二,有一个上大学的姐姐,父亲长年外出工作,父子沟通少,以母亲教育为主。他常给人做事慢半拍的感觉:跑操时班内最后一个到达操场;午餐时总要在班内转几圈后最后一个到达食堂;上课了桌面上常常空无一物,老师提醒后才开始拿课本;课间经常独自在走廊里溜达;晚上写作业,别的同学八九点便可写好,小高常常做到深夜,第二天还是不能按时提交。与老师沟通时会有害羞的表情。
家长反映,小高在家态度好,懂事,会关照家长情绪,若因同伴冲突受到委屈,会憋在心里,学习节奏慢。
老师反映,小高安静、内向,有个性,学习、运动等节奏慢,有时对老师的批评会有较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给人比较自我的感觉。
2022年底第三次网课学习期间,在线上课时长经常不足,作业几乎不提交。小高朋友圈中“我不想堕落,但生活真的很糟糕”的话语让人颇为担心,作为心理老师,于是主动约小高进行沟通,小高答应并定于周末晚上接受线上辅导。
二、初步评估与分析
(一)初步评估
小高身材高大,体形偏胖,性格相对内敛,与老师说话时会有害羞的表情,常以“是、是……”的方式回应。在妈妈眼里是懂事的孩子,同伴相处有委屈时会埋在心里。综合这些表现,评估小高更多处于“乖我”状态。交流中发现小高很希望自己能够做主,希望自己成绩优异,可见他是对自己有要求且渴望拥有自主性的学生。然而青春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时期,综合理想和实际表现的矛盾状态,初步评估小高处于自我同一性早闭的状态,辅导中应引发内在动力,提升行动力是关键。
(二)原因分析
作为家中的二胎男孩,一直受到过多的呵护、包办,这让其失去很多体验,难以获得成就感,提升自信。另外,父子沟通少,来自父亲的支持力量相对不足,也会导致小高面对问题时力量感不足。家庭过于保护式的教育还会影响小高面对同伴冲突及老师教育时的应对,他常以为老师专门针对他,从而产生内在阻抗,进而影响学习感受及效果。
(三)策略分析
对初三学生来说,外部压力很可能引发消极对抗的情绪反应,发现内在需求、唤醒未来应该作为初中生辅导的重要方向,因此,辅导中努力渗透“BE-DO-HAVE(是—做—拥有)”的信念,帮助小高通过自己的行为看到真正的自己,认定自己是个有追求、有规划、有行动力的人,引导他看见自己未来生活的状态,以此激发其成长内驱动力。同时破除其限制性信念,提升心智,学会面对问题,化障碍为资源,提升解决问题的行动,从而实现自我成长的目标。
三、辅导过程
恰逢网课期间,三次辅导都通过视频方式进行,为减少线上沟通对辅导效果的影响,利用小物件排列技术辅助进行辅导。通俗地讲,小物件排列就是利用专门的人偶小物件或者具有前后朝向且能站立的物品作为人偶小物件进行排列。辅导者根据辅导需求,请被辅导者依次选择小物件作为辅导中关联到的人、事、物的代表,凭感觉进行摆放。期间,辅导者根据对方描述的感觉、感受或想法等,引导对方看着小物件代表的人、事、物进行对话交流,表达情绪感受,说出想法和意念。同时,也可以请被辅导者把手放在代表不同人、事、物的小物件上,感知对方的感觉、感受。因此该方法只需要用小物件做代表,就可以在只有辅导双方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多个人、事、物间的对话沟通,从而达到帮助被辅导者处理情绪、找到问题解决策略的效果。该辅导手段在线上、线下都可以进行,线上辅导中更容易帮助被辅导者专注于当下,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
辅导过程中,辅导老师紧贴对方的情绪感受,先跟后带是关键。一方面,引导被辅导者在表达情绪的同时看到情绪背后的需求,并表达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对话引导,帮助被辅导者看到相关人、事、物背后的动机,从而达到松动原有信念,看到真相,增进理解的效果。因此,辅导过程中,被辅导者会通过辅导老师引导及小物件摆放情况有所学、有所悟,并对小物件进行朝向、距离、大小等方面的调整,从中觉察和领悟问题解决之道。
(一)敞开心扉,看见情绪背后的需求
第一次辅导是在我看到小高朋友圈“我不想堕落,但生活真的很糟糕”的话语后主动邀约进行的。开始小高腼腆而无措,在我真诚地表示看到他内心似乎很痛苦,问是否需要老师帮助的时候,他点头同意,良好的辅导关系就此建立起来。
小高第一次想要解决的问题是能够积极愉快地做事。原来,妈妈觉得疫情期间外边不安全,不让他出门,他想干的事干不了,很苦恼。不仅如此,他还反复说:“自律不起来,控制不住想玩手机,作业拖到最后,每天站在阳台上看着外边,想着同学们都在进步,而自己追不上,特别着急……”通过小高的倾诉,我看到他的烦恼和无力,选择先肯定和赋能:他很在意妈妈的感受,同时在运动和学习上有追求。这样的看见让小高的感觉好了一些,于是再次核定这一次的沟通目标为“如何让自己能积极愉快地运动及学习”。
后续的交流中发现,小高将学习和运动不主动进行外归因。为了帮助他觉察自己的潜意识并感知到其他当事人的感受,辅导中利用小物件排列的方式进行探索。以下为部分辅导过程。
小高从准备的小物件中分别选取自己和辅导目标的代表,然后凭感觉摆放在桌面上。
师:你选择的小物件一个代表你自己,一个代表积极愉快地学习及运动的目标,都是什么朝向,距离怎样?
生:目标和自己相互观望,比较远。
师:现在把手放在代表自己的小物件上,体会一下看着目标时有什么感觉和感受。
生:想要靠近目标。
师:靠近试试。
生:走近后感觉不稳。
师:你想靠近目标,说明你是有要求也有目标的学生,但目标是需要扎扎实实达成的,感受一下阻碍你走向目标的人或事是什么。
生:想到王老师,他让填作业完成情况调查表,我很认真地填了,可他又让我重填!我很生气,也很委屈,本来网课放假两周想要补作业的,现在他故意针对我,我又不愿学了!
通过小高的交流我明白,他不赞同老师的处理方式并用罢学来对抗,于是请他找个代表王老师的小物件进行探索。
生:我不想拿,一想到他我就很生气。
师:是的,我看过你填的内容,很细致!相信你是认真思考后填的。如果是我,面对这种情况也会感觉委屈、生气。
生:是啊,我用了很长的时间填写,他这不就是针对我嘛!
师:哦,你是这样想的,老师是不是也这样想呢?请选一个代表老师的小物件。
尽管有些不情愿,小高还是选了一个代表王老师的小物件。
师:体会一下,摆上老师的代表后有什么感觉和感受?
生:非常愤怒!
师:是的,现在手按着老师的小物件代表,感受一下老师听到你的话后有什么感觉。
小高按照引导操作并回应:我只是要求同学们统计作业的整体用时,你却逐个列上,所以要重新统计!
师:听了老师的回应,感觉怎样?
生:不那么生气了。
师:非常好,你希望老师能够理解你自己,对吗?你可以思考一下,老师的要求针对某个人还是所有学生呢?要明白,能够给我们无限理解和包容的只有父母,老师不是父母。
小高情绪平和了很多,点头回应我的观点。
师:现在,想象着把自己对老师的期待变成像光或雾一样的东西,从老师身上出来,飞回自己的父母身上,一直到没有东西飞出时再告诉我。
生:飞完了,感觉轻松了很多,可以平静地面对老师了。
随后,小高主动将代表老师的小物件由原来阻碍他走向目标的中间位置移到了代表自己的小物件身后,并注视和支持着他。
按照类似的方式,又进行了与同学的沟通探索,沟通中能够感受到,排行老二的他在家能够得到家人很好的照顾,走进学校后同样希望老师和同学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当期待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便感觉委屈并以拒绝行动的方式对抗。然而过多的包办代替使得小高没有足够的力量,因此对抗便以“僵”的形式呈现。唯一能够获得成就感、力量感的方式便是游戏,所以每天六七个小时的手机使用时间成了满足他内在需求的时刻,学习上的恶性循环由此开始,他有内心挣扎,但很无力。
从个体成长的角度分析,不论人际交往方式还是成长中的力量来源,都与父母的连接有关,因此小高又加入了父母的代表。在代表双方的感知交流中能够看到妈妈对孩子的关注和期待,妈妈事无巨细地包办剥夺了小高锻炼成长的机会;能够感受到爸爸的缺失,爸爸的工作早出晚归,对他既没有时间上的陪伴,更缺少精神上的支持。这就不难理解高高大大的他为何处于非常听话的乖我状态,行动如此无力。于是,我让小高看着代表自己的小物件,感受看到的自己有多大,得到的回应是三岁。于是又进行重塑自我的引导。
师:请闭上眼睛,想象三岁的你在妈妈怀里,爸爸抱着妈妈。就这样,想象自己在父母怀里一点点长大,慢慢地,一直到现在十四岁的自己,感觉长到十四岁时告诉我。
大约三四分钟后,小高慢慢睁开眼睛,告诉我他感觉现在十四岁了,比以前更有力量!随后我又引导小高分别与父母对话,请妈妈给予成长的空间,请爸爸一起聊聊天、散散步,多一些陪伴。辅导场域内,感觉长大了的小高在与父母“沟通”后,情绪高涨了很多。再次看向目标时,小高兴奋地说:“如果开始距离目标1000米的话,现在离目标只有1米了!”
本次辅导中,我看到小高情绪背后的需求,引导他利用小物件排列方式来感受其他当事人的感受、想法及行为,这种体验让小高看到别人真正的想法,尝试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意识到正面沟通、积极表达比单方猜测揣摩更能解决问题。然后引导他思考说出怎样积极、愉快地做事,并落地执行。
(二)面向未来,看到圆满具足的自己
第二次辅导时隔一周后进行,小高先反馈了一周来的情况。我在肯定其行动力的基础上尝试提升他的内在力量。
生:手机使用由原先每天6~7个小时控制在了每天三个半小时。运动方面,第一次实现慢跑5公里的突破,每天能拿出些时间看书学习。一次慢跑5公里以前都不敢想,我发现坚持就有可能成功,不坚持一定不会成功。
师:是啊,5公里跑是需要一定体力和很大耐力的,第一次突破很棒。通过反馈,老师看到你在学习、运动及手机使用等方面有规划、有反思,看到你是有规划,意志力、执行力特别强的男子汉!老师跟你们说过,每个人都是圆满具足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探索、解码的过程,对吗?
生:现在心情好了很多,但有时还是不敢面对,相信时间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慢慢加油吧。
师:老师相信你有自愈能力,同时你愿意探讨一下你目前不敢面对的,让自己更加轻松满足,对吗?
小高欣然同意,并针对让自己学业考及格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做法。未来是开启初三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之源,因此辅导重点放在“身份定位,看见未来”和“感受未来”方面进行交流。所谓“身份定位,看见未来”,相当于在相关事实基础上给被辅导者贴上一个积极正向的标签,帮助他更有力量思考未来、看到未来。“感受未来”的过程也是被辅导者的高光时刻,清晰的未来景象、良好的感觉感受会成为行动的巨大动力,帮助被辅导者实现更好的转化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