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异性交往暴露出的家庭问题辅导案例报告

作者: 闫姿伊

摘要:青春期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会对异性产生欣赏、向往的心理。一名初一男生因喜欢同组的女生而茶饭不思,常常失眠,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心理教师运用人本主义疗法、认知疗法等辅导技术,帮助学生改善了不良情绪,改变了不合理的信念,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渴望与需求,取得了良好的辅导效果。

关键词:青春期;不合理信念;重组家庭;个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36-0046-05

一、个案概况

小方(化名),男,初一年级,性格开朗,与同学关系良好。小方身处重组家庭,3岁时父母离婚,4岁开始与亲生父亲和继母生活,但继母比较强势,经常指责他,而爸爸因为工作关系经常不回家,故自述家庭氛围不好。在一次心理课后,他主动找到我,说有一些心里话想找人倾诉。

走进辅导室后,小方低下头,收起了往日的笑容,紧皱眉头,面色阴沉。在我的鼓励下,小方放下了戒备心,向我袒露心声。

原来,小方是“为情所困”,他喜欢上了后桌女生,为此吃不好、睡不香,感觉这个女生一直在关注自己,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因此产生了很大的情绪困扰,且已经影响到正常的作息和学习,所以才来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

二、分析与评估

生物学因素:小方正处在青春期,各项功能日趋成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会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渴望与成人拥有一样的权利,对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去尝试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情。

心理因素:青春期的小方自我意识增强,开始思考自身的优点、缺点等,认为其他人都在关注自己,有自我中心倾向,出现了“假想观众”,即好像自己在舞台中央,而其他人都在看自己,自己也受到别人的表扬和批评,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对方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

情绪因素:小方对异性产生了欣赏、爱慕的倾向,但内心矛盾:一方面想和喜欢的女生多交流,展示自我;另一方面又极力掩饰这种情感,隐藏自己。

学校因素:在班级中,害怕别人看透自己的心思,也害怕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情感,影响学习,并由此产生自责情绪。

家庭因素:生活在重组家庭中,与继母关系紧张,得不到长辈的认可,自我效能感低。

评估:小方的饮食和作息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起因是具体事件,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助行为,受不良情绪困扰两周左右,未影响其他社会功能,初步判断为人际关系中因异性交往问题导致的严重心理问题。

三、心理辅导目标

1.鼓励小方敞开心扉,减少情绪困扰,觉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增强自我感知能力。

2.帮助小方走出“假想观众”想象,减少对自己和他人的过分关注,区分自我和他人的关注焦点,减少心理压力。

3.帮助小方认识到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的,肯定其自身对于美好品质的向往,挖掘自身的积极因素,减少自我批评;同时帮助小方掌握与异性交往的方法,在与异性交往时能够落落大方,把握好分寸。

四、辅导过程

(一)走进内心,肯定自身积极因素

采用人本主义疗法,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小方,鼓励小方多倾诉,不使用评价性词语,以此帮助小方缓解焦虑压抑的情绪,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在辅导过程中,我运用倾听、提问、释义、情感反应等心理咨询技术聆听小方内心的困惑和想法,让小方打开心扉,并肯定小方身上体现的积极因素。

以下是辅导过程中的具体过程节选。

小方:老师,我好像喜欢上了我们班一个女生。她坐在我后面,我总想看她,有时候回头看表都会不自觉看她,还老想着她。

师:你的思绪总会被她所吸引,总是想她。

小方:(思考片刻)对,有时候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回过神来我已经跟不上老师讲的内容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师:我们会对喜欢的人产生好感,这是很正常的,但看起来你对喜欢上别人这件事并不开心?

小方:是啊!我现在很苦恼,不愿意去想她了,但又控制不住,每天都很纠结还影响到了学习。

师:看到美好的人和物,每个人都会心生向往,你觉得你对这个女生的情感是什么?

小方:喜欢和欣赏吧!

师:能具体说说吗?她身上有什么特点吸引了你?

小方:她学习好,长得漂亮,我们是一个组的,我学习成绩不好,但是她经常鼓励我,我很喜欢!

师:看来她身上有很多优点,她对你的鼓励也给了你很大力量。

小方:对!

师:你希望自己身上也有这些优点吗?

小方:当然了!这些优点人人都喜欢。

师:是的,人人都喜欢的优点,你也喜欢,那你觉得这正常吗?

小方:嗯……我觉得这是正常的……我们班也有一些同学有自己喜欢的人……

师:是啊,喜欢的人身上会有吸引我们的优秀品质,每个人都有权利喜欢别人。

经过首次辅导,小方心情好了很多,我们预约了下次的辅导时间。

(二)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去除“假想观众”想象

第一次辅导后,小方接纳了自己的情绪,不会那么排斥和焦虑,饮食和睡眠有所改善,但自述仍旧总是忍不住想对方,觉得她总是在关注自己。

我判断小方存在“假想观众”的问题,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常常会觉得周围人是“假想观众”,过分关注自己,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而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

我运用认知疗法中情绪ABC技术,帮助小方认识到自己存在不合理信念,并与不合理信念做辩论,重建合理认知,区分自己关注的焦点和他人关注的焦点,去除“假想观众”想象。

师:能说说你现在具体会想她的什么事吗?

小方:我比较在意她的看法,我会想她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她是怎么评价我的。别的女生我就不会想这么多。有时候她跟她的同桌说话,我都害怕她在说我不好的地方。我想换位置,但班主任不同意。

师:你不希望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害怕对方对你有负面评价,所以你非常关注她的言行。

小方:是的,课堂上、睡觉前、放学路上,我经常会想她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意见?我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

师:我们都比较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特别是在喜欢的人面前。刚刚你提到了一些例子,我们试着用课堂上讲过的情绪ABC来分析一下。

情绪ABC理论认为事件A(activating event)经过信念B(belief)产生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其中,C的直接原因是B而不是A,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不是由于某一事件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所产生的错误信念所直接引起。我带着小方一起用情绪ABC技术与不合理信念做辩论。

师:当她和同桌说话时,你的想法是什么?

小方:我在想她是不是正议论我,评价我,说我不好的地方。

师:很好。当你这么想的时候,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

小方:我有点担心、焦虑,害怕她对我有不好的印象。

师:为你的情绪值打个分吧!0代表一点都不担心,10代表非常担心,你会给自己的情绪打几分?

小方:嗯……8分吧!

我列出了他的情绪ABC分析:

事件A:她和同桌说话 。

信念B:对方在评价自己,而且是负面评价。

情绪C:焦虑、担忧。

师:我们再来思考一下,她跟同桌说话,一定是在议论你吗?

小方:不一定,但我就是担心她说我坏话……

师:我们试着角色互换一下,假如你是这个女生,你会很在意前排同学的一举一动吗?

小方:可能会关注,但不会时刻都在意吧。

师:那在这种情况下,你和同桌的谈话内容会是什么呢?

小方:可能是讲题……谈论老师……或者其他有意思的事。

师:另一方面讲,你会时时刻刻谈论你的前桌吗?

小方:应该不会,我一般跟同桌也是什么都聊。

师:是的,你不会一直盯着前桌,不会一直谈论他,那你觉得那个女生会一直盯着你,谈论你吗?

小方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

小方:我明白了老师,我不会一直关注别人,她也一样不会一直关注我。

师:非常好,看来你已经把自己从别人的目光下移开了。

小方:嗯,我现在觉得好点了,没那么担心了。

师:那为你现在的情绪值打个分吧!0代表一点都不担心,10代表非常担心,你会打几分呢?

小方:4分吧!

师:看来想法的转变起了作用!那我们再重新整理一下:

事件A:她和同桌说话

信念B:她在谈论别的事情,不会一直关注我

情绪C:平和

此次辅导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小方的不合理信念,小方自述感觉放松了许多。

(三)深度挖掘,正视内心渴望和需求

在心理课上,我特别关注了小方的状态,虽然他也曾举手发言,但我能看到他总是在出神。下课后,我主动找到小方,跟他约时间进行辅导。

再一次见到小方,他主动开口说:“老师,我好多了,我感觉确实就是你上课跟我们讲的那个‘假想观众’在作怪,我现在不会一直想她的评价了,轻松了很多。”我对他的改变作出了肯定,但小方似乎还有什么困惑。

师:虽然不再觉得她说你坏话了,你还会经常想她吗?

小方:会,但没有那么多了。

师:具体想些什么呢?

小方:她是组长,我每次加分,被表扬,她都会鼓励我,我被批评的时候,她也会安慰我……

师:她的鼓励和安慰给了你很大的支持。

小方:老师,你知道吗?我在家从来没有得到过这些……

说着,小方忍不住开始哭泣,我给他递了纸巾,鼓励他将内心的委屈和不满倾诉出来,这次,小方把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展现了出来。原来,这一切都来自于他的家庭。

小方所在的家庭是重组家庭。他3岁时父母就离婚了,小方跟着父亲生活,离婚后父亲很快再婚,小方也有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后妈对小方很严厉,经常责备小方,会因一点小错误对小方口出恶言,虽然继母也在照顾小方的学习和生活,但她霸道的风格让小方难以接受。他也渴望得到继母的认可和表扬,他也想和继母处好关系,但对方总是凶巴巴的,让小方望而却步。小方想和爸爸倾诉,但爸爸因为工作原因经常不在家,小方没有手机,心里话总是憋在心里。

小方说,他不喜欢在家,更喜欢在学校,因为同学们不会一直训自己,对自己很友好。由此,小方对同组女生的喜欢,有很大原因应当也是因为得不到家庭的认可,而把这种需求投射到了这个女生身上。

我采用完形疗法中的“倾诉宣泄式”空椅子技术,让小方通过对空椅子的倾诉、宣泄,发散郁积在内心的负性情绪,帮助小方意识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和需求。

我摆好三张椅子,把写好他的名字、继母名字、父亲名字的纸放在三张椅子上。并告诉小方,继母和父亲就坐在对面,请他回忆父母说话和行为的习惯等,以此引导小方集中注意力,营造真实的气氛,让小方感到父母真实地坐在她面前。

在轮到继母和父亲说话时,我提醒小方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用第一人称说话,尽量模仿对方的神情、语气、说话习惯。只有这样,小方的体验才能够深入,获得的领悟也会比较深刻。

师:请你闭上双眼,做几次深呼吸,想象父母就坐在你的对面,注意他们的表情、衣着、动作,然后请睁开双眼。我知道,你肯定有很多话想跟他们说,把你想说的都说出来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