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素养、积极心理资本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作者: 徐西良 李亚芳 胡小玉 王旭江 刘娜

初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素养、积极心理资本与生存质量的关系0

摘要:为探讨初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素养、积极心理资本及生存质量之间的关系,检验积极心理资本在初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素养与生存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以656名初中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及生存质量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素养、积极心理资本及生存质量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素养可以通过积极心理资本对生存质量产生影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0%。因此,心理健康素养可以直接预测生存质量,且积极心理资本部分中介于心理健康素养与生存质量,提升流动儿童积极心理资本是提高其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养;积极心理资本;生存质量;流动儿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99-0004-06

一、引言

流动儿童指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从农村流入城市,且在流入地就读超过半年的6~18岁的儿童青少年[1]。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严重损害[2],与同龄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并且显现出持续恶化的趋势[3]。生存质量又称为生活质量、生命质量,是个体对生活条件的期望、标准、目标和体验,包括身体健康、心理状态、个人信仰、社会和周围环境[4]。根据朱嗣远等[5]、秦萌等[6]研究发现,初中流动儿童生存质量总体水平偏低,较城市儿童有显著差距。同时,初中流动儿童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生存质量不仅影响其个人心理健康,也关乎中国未来劳动力的素质及社会的发展[7]。因此,为实现流动儿童生理和心理全面健康发展,应积极关注其生存质量相关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素养是影响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源于健康素养,被定义为综合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态度,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8]。流动儿童的流动性促使他们不断适应新环境,有关流动儿童生存质量的研究表明,其心理社会领域得分较生理领域得分更低,其中情感功能得分最低 [9],说明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10]。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与个体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心理健康结果 [11]。据此,提出假设1:初中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素养对其生存质量具有直接影响。

积极心理资本(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主要包括自信(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坚韧性四个方面,四种积极心理资本是个体健康成长所必需的核心要素,促使个体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12-13]。研究发现,贫困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与积极心理资本存在显著正相关[14]。如果初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素养不高,其获取心理健康资源的意识差,得到的心理健康资源少,当面对压力情境时,由于积极心理资本的缺乏而无法调用积极心理资源来有效缓解、抵消甚至消除不利处境带来的各种困扰及痛苦体验[15-16]。此外,生存质量与积极心理资本密切相关,积极心理资本是影响其生存质量的前因变量[17],个体心理资本的提升有利于流动儿童调用积极资源来积极应对各种问题,提升自己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和社交功能,并改进学校表现。因此,本研究假设初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会影响其积极心理资本水平的高低,进而影响自身的生存质量,故提出假设2:积极心理资本在初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素养与生存质量之间起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前人虽对心理健康素养、生存质量和积极心理资本方面作了大量研究,但较少探讨初中流动儿童三个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故本研究选取初中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考察初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素养对生存质量的影响及积极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这对于学校有效开展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提高其生存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方法

(一)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在河南省5所中学(郑州市3所、信阳市2所)累计发放调查问卷共1211份,收回有效问卷656份。调查对象的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级、是否独生3个方面。性别:男性305人,占46.5%;女性351人,占53.5%。年级:初一227人,占34.6%;初二321人,占48.9%;初三108人,占16.5%。是否独生:独生113人,占17.2%,非独生543人,占82.8%。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

采用李丹琳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18]。问卷由4个维度(知识、识别、态度和行为)及22个条目组成。问卷采用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的5点计分方式,各条目分数相加即为心理健康素养总分,总分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

2.Peds QL儿童生存质量调查表4.0

采用卢奕云等人修订的Peds QL儿童生存质量调查表[19]。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23个条目,即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表现,用来评定儿童对自己近一个月生活状态的感受。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

3.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

采用张阔等人修订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20]。该问卷包括4个成分因子:希望、乐观、自我效能和韧性,共24个条目。问卷采用1(完全不符合)到7(完全符合)的7点计分方式,分数越高,表明心理资本越高。本研究中问卷的整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88。

(三)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将上述三份问卷装订成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群体施测,并在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采用SPSS20.0和AMOS24.0分析数据。利用描述统计法计算心理健康素养、积极心理资本及生存质量得分的均数和标准差;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探究三个变量的相关程度;采用Bootstrap检验积极心理资本在心理健康素养与生存质量间的中介作用。检验标准p<0.05。

三、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未旋转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6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被提出,且第一个公因子解释了总变异量的19.65%,小于Podsokoff等提出的40%的临界值[21]。因此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各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对初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素养、积极心理资本及生存质量描述统计和积差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心理健康素养、积极心理资本及生存质量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三)积极心理资本在心理健康素养与生存质量之间的结构方程分析比较

本研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基于研究假设,构建模型如图1。该模型的各拟合指标分别为χ2/df=3.13,GFI=0.94,NFI=0.91,RFI=0.88,IFI=0.93,CFI=0.93,TLI= 0.91,RMSEA=0.08。

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检验心理资本在心理健康素养与流动儿童生存质量间的中介作用。在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研究共重复抽样5000次[22]。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心理健康素养对生存质量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β=0.25,t=6.51,p<0.01),其95%置信区间为[0.02,0.18];在加入中介变量积极心理资本后,心理健康素养对生存质量的预测作用依然显著(β=0.10,t=2.84,p<0.01),其95%置信区间为[0.11,0.19];心理健康素养对积极心理资本的正向预测显著(β=0.30,t=8.10,p<0.01),积极心理资本对生存质量的正向预测显著(β=0.49,t=14.02,p<0.01)。置信区间未包含0,说明该中介效应成立。其中心理健康素养的直接效应为0.10,占总效应的40%,积极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为0.15,占总效应的60%。

四、讨论

(一)心理健康素养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证实了初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素养与生存质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这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1:初中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素养对其生存质量具有直接影响。这表明,初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存质量的改善。原因在于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较高的初中流动儿童自身具备较多的心理健康知识,能较好识别自身可能存在的潜在心理问题,对心理资源可以有效利用,加之能够对自身所处环境持有积极的态度,采取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行动,这些都构成了初中流动儿童生存质量提高的有利因素。其中,初中流动儿童的行为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较为关键。初中流动儿童若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健康饮食、适当运动、规律休息等,将更有利于维持其身体健康以及情绪健康;初中流动儿童若能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也将有利于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积极心理资本在心理健康素养与生存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素养能通过积极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对初中流动儿童的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研究假设2获得了证实,即初中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素养不仅可以直接预测其生存质量,也可通过积极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对生存质量产生影响。流动儿童是儿童中的特殊群体,长期流动使他们在学习和交往中产生各种应激反应,作为个体内在的积极潜力,心理资本能增加乐观、希望等建设性情绪,降低负性情绪[23]。情绪的拓延-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可以拓展认知能力、开拓思维及建构个人资源(如增强智力、社会协调性)[24]。根据风险缓冲模型[25-26],当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较高时,流动儿童更倾向于调动积极心理资本,采用乐观等方式来调节自身状态,而乐观作为一种重要的积极人格特质,能使个体更多地看到事物好的方面,积极面对现实[27],维护身体健康以及情绪健康,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校表现,因而生存质量也较高。

由此,对于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生存质量这一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提高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素养。首先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问题讲座、相关主题班会等方式丰富流动儿童的知识,使其明确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性,并对自身现有的心理健康素养状况有一个基本认识。然后,开展心理健康素养普查,发现并关注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较低的流动儿童,通过个体心理咨询或朋辈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心理干预以了解其问题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其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和积极心理资本,进而提升生活质量。最后,引导流动儿童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情绪宣泄、体育运动、和家人朋友积极沟通交流等,增强流动儿童提高生存质量的能力。

另一方面,基于本研究发现积极心理资本在心理健康素养和生存质量中起中介作用,表明可以通过促进积极心理资本的发展,达到提升流动儿童生存质量的目的。因此,第一,构建流动儿童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基础上,关注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并引导流动儿童对自己的各种烦恼和困惑进行积极的解释和归因,从而以一个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第二,加强家校联系,促进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发展。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使老师和家长对流动儿童的情况了解更加全面,给予流动儿童更多关怀,增强其自信心,使其在面对挫折时能主动寻求帮助,调整状态,提升其心理韧性,从而提高生存质量。第三,创设有利于流动儿童积极心理资本发展的学习生活环境。例如组织丰富多样的团体趣味活动,通过在活动中团体间的沟通合作增加流动儿童的积极情绪体验,增进与老师同学之间的距离,并使其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提升其希望感和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本研究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选取的样本量不大且来源简单,代表性不强;另一方面,由于本研究是横断研究,不能动态的解释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素养、生存质量、积极心理资本之间的纵向关系。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加大样本量,提高样本代表性,同时采取纵向研究,更全面地揭示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