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请你等一等
作者: 吕沛泓关键词:情绪觉察;生气;正念;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2-0028-04
【活动理念】
生气属于负面情绪,如果情绪处理不当,容易成为强烈的、爆发性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控力减弱,进而使人的行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
正念是个体通过有意识地觉察当下,并对每时每刻所觉察的体验不加评判,从而产生的一种觉察力。正念的情绪调节方式有利于生气情绪的处理,有助于个体及时关注到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感受,并了解到想法不一定是事实,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小学高年级的情绪模块具体教育内容为: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正确面对负面情绪。所以情绪调适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小学高年级学生对情绪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在出现负面情绪时,常否认情绪,自我封闭,这不利于情绪的疏通和调整。但此阶段学生的大脑前额叶和顶叶皮层的灰质和白质快速增长,学生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变强,这使正念的情绪感知练习成为可能。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到生气时的冲动行为会带来负面影响。
情感目标:体验到生气背后的想法不一定是全面或真实的。
行为目标:初步学习观察自己的生气情绪及背后的想法,不做立即的反应。
【活动重难点】
教学重点:直面生气情绪并观察背后的想法。
教学难点:学习观察情绪及其背后的想法,生气时不做立即的反应,给大脑恢复理性的时间。
【活动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游戏体验、冥想练习、合作探究。
【活动对象】
小学六年级学生
【活动准备】
卡片、学案、矿泉水瓶、亮片。
【活动时间】
40分钟
【活动过程】
一、暖身与导入——拼凑情绪猜猜看(4分钟)
活动内容:请一位同学上台,根据卡片提示分别演绎4种动作或表情。请同学们将4个动作和表情拼凑表演出来,并猜猜这个情绪是什么。
卡片上4种动作和表情分别为呼吸急促、双拳紧握、皱眉、大喊大叫。待学生猜到生气情绪后,教师问学生问题。
问题1. 生气的时候会有什么表现?
生: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肌肉紧绷,双拳紧握;皱眉,敌视;大喊大叫,行为冲动,理性降低。
问题2.你产生过生气的情绪吗?当生气时,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经常对我的妈妈生气,当我生气时,我一般会和她大吵大闹,让她听我说话。
师:这样大吵大闹会带来你想要的结果吗?
生:没有,因为她也会很生气,结果更糟糕。
师:那你喜欢这样的方式吗?
生:不太喜欢,但是也想不出其他的方式,因为当时真的很生气。
小结:我们都不太喜欢生气这种情绪。这堂课我们来聊聊如何与自己的生气相处。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话题——生气,请你等一等。
设计意图:热身活动,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二、主题与体验
(一)我的情绪探测仪(13分钟)
学生观看故事(故事由教师组织学生提前演绎和拍摄),并觉察和记录看完故事后的心情。
故事大概:小东频繁在下午放学后溜回教室,鬼鬼祟祟,不知在做什么。因为他平时调皮捣蛋爱打架,所以大家一致认为最近小红丢失的书本是他偷走的。(故事片段A)但后来才发现,他为了让班级的卫生评比得到高分,溜回教室把没扫干净的地方重扫一遍;小红的书本也在家里找到了,并没有丢失。(故事片段B)
活动具体流程:
1.在学生观看视频时,在学案上记录相应信息:
播放故事片段A,问:你心情如何?
生:我感到生气。
问:看完这个片段,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生:小东同学溜回教室偷东西,太讨厌了!如果我和他同班,绝对不和他玩!
小调查:请填写“生气”的同学举手。
播放剩余的故事B片段,问:你有什么心情?
生:我有点羞愧。
问:看完整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生:我错怪小东了,他是为了班级的荣誉溜回教室扫地。
师:刚才的生气似乎没有必要。
生:是的,我不应该这么生气。
小调查:请填写“生气”的同学举手。
2. 分享讨论
师:老师发现看完故事片段A时,感到生气的同学很多,大家在小调查时纷纷举起了手。而看完片段B后,生气的人变少了。(教师根据学生的举手情况画生气变化曲线图)为什么前后有差异呢?
生:因为我们前面以为小东偷东西,所以生气。但是后来真相大白了,他并没有偷东西,而且还做好事,所以不生气了。
师:导致我们生气的想法符合事实吗?
生:不符合事实。
师:你们觉得我们的生气很大程度来自哪里?
生:来自我们的想法。
师:错误的想法导致我们生气,有没有必要呢?
生3:完全没有必要。
师:当我们生气时,应如何处理这个情绪?
生3:先别急着生气、发脾气,先搞清楚再说。
师:老师感受到你们都学到了正确处理生气的小窍门,那就是——生气,请你等一等。
小结:大脑中产生了让我们感到生气的想法,我们就变得生气。而有时,虽然我们当下对这些想法坚信不疑,但是它们有可能不是全面的、真实的。所以生气时应先告诉自己,缓一缓,等一等。
设计意图: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到,情绪产生和想法有很大的关系。愤怒时产生的想法让我们越想越生气,但它们不一定是全面的、正确的。
(二)我的生气回忆录(10分钟)
请你回忆一下,是否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在生气万分时做出了冲动的行为,而后来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其实并不全面或者错误的。以4人小组为单位,每人轮流分享一个故事,然后派3位代表发言。每位代表分享一个生气回忆录后,撒一把亮片投入讲台上装满水的水瓶里,就像把自己当时的想法和生气装进瓶里,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当时很生气,现在的自己还那么生气吗?
生:有一次我在小区和一个同学吵起来,我弟弟跑过来,我以为他也要来打我,就立马把他推倒在地。后来我才知道,我弟弟跑过来是想帮助我的。我现在已经不生气了,感到很愧疚。
问题2:这样的生气带来了什么影响?
生:生气导致我推倒了弟弟,让他受伤。
问题3:如果能重新来一遍,你会怎么处理自己的生气情绪?
生:我会不让自己马上就生气,先搞清真相。
小结:我们生气的时候,经常会做冲动的行为,这总会给我们带来不好的影响。而让我们生气的想法可能也不一定全面或者真实。
设计意图:学生从亲身经历的分享与讨论中感受到,愤怒时做出的冲动行为总是带来不好的影响,失控的发火常常是没有必要的。
(三)冥想练习:我的静心小瓶子(8分钟)
师:刚才大家都分享了自己生气的经历,在瓶子里撒了一把亮片,亮片代表我们的想法和生气的情绪。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冥想练习,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指导语,一起静静地感受怎么和生气相处。
指导语:现在请你背部挺直,身体放松,保持注意力集中,轻柔、和缓地呼吸三次。(停顿)请将视线转移到桌上的瓶子。这个瓶子就像是我们的大脑,它现在清晰透明,我们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就像我们心情平静的时候,大脑非常聪明智慧,可以思考得很清晰。而有时我们会变得生气,就像瓶子被摇动了一样。(摇动瓶子)看看大脑发生了什么?所有的亮片被震动起来,就像大脑里充满了很多想法和感受,它们不断地流动,让我们看不清。当大脑处在这种状况,我们能清晰地思考吗?(不能)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只是观察,做个深呼吸,耐心地等待。你会看到,亮片开始平息,瓶子重新恢复清晰透明。我们也可以对我们的大脑这么做。当生气的想法和感受充满整个头脑时,就只是观察它,告诉自己,这些想法不一定是全面或者真实的。做个深呼吸,静静等待它,让它慢慢平息下来。我们的大脑就能慢慢恢复理性,清楚地思考,重新拥有聪明和智慧。好,现在请你做个深呼吸,然后将注意力重新转移到教室里。
问题1:做了冥想练习,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觉很放松。
问题2:当我们生气的时候,可以怎么做?
生:生气时,我们可以先深呼吸,等一等,让自己的大脑恢复理性,这样才能智慧地处理事情。
小结:当我们生气时,可以尝试让自己深呼吸,看看自己的大脑都产生了什么想法和感受。只是观察,给自己情绪缓冲的时间,耐心等一等,静静等待想法和情绪自己平息下来。这时,我们会变得不那么冲动,也能更加清楚地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冥想练习,在形象的比喻中进一步同化处理愤怒的合理方法,让自己在生气时更快地恢复理性和平静。
三、总结与延伸(5分钟)
首先,用一两句话写下“我的生气处理小心得”;然后,简单介绍处理生气的大脑原理(用手势形象比喻大脑)。
我们用深呼吸和等待情绪缓冲的方法处理生气是有科学原理的。我们的大脑就像是一个拳头一样。大脑中有一个脑区叫作蜥蜴脑,它负责保护我们,让我们在受到威胁时逃跑或者战斗;还有一个脑区叫作智慧脑,它负责让我们聪明地思考问题。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的蜥蜴脑就会上线,智慧脑被迫下线,这时我们的大脑就没法很智慧地思考问题。而当我们让自己心情平静下来时,智慧脑重新上线(恢复拳头的手势),我们就不会那么冲动了。
师:同学们,生气有时不可避免,这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处理生气,和生气相处,愿大家能够将今天所学用在生活中,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智慧的人。
设计意图:总结处理愤怒情绪的心得,拓展了解处理愤怒的方法相关的脑科学原理知识,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方法的合理性。
【活动反思】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良好,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深呼吸和不立即反应对于处理生气情绪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情绪背后的想法,学习恰当处理生气情绪。
本堂课通过观看视频的内心体验和自我觉察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觉察情绪背后的想法;进而通过故事分享,将心得与实际相结合,触动身体体验;最后,将情绪的处理方法进行形象的外化,将装水的透明瓶子比作理性清晰的大脑,将跳跃的亮片比作想法和情绪,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遇到生气情绪先缓一缓的重要性,比直接讲授“生气时要深呼吸”更具形象性、深刻性和趣味性。
教学注意事项:(1)在暖身活动“拼凑情绪猜猜看”时,学生的活动参与度极高,但需要进行一定的课堂控制,以保证课堂秩序。(2)在主体活动“我的情绪探测仪”时,将A、B片段的记录学案进行正反两面打印,减少学生对故事转折的预先猜测。(3)在主体活动“探讨情绪背后的想法”时,及时板书“事情—想法—情绪(生气)”等内容,以直观的方式展现讨论的结果。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